现代对位及其赋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多调性对位

在现代音乐发展史上,190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年勋伯格放弃调性体系创作了首部“无调性”音乐作品《三首钢琴曲》Op.11。同是这一年,巴托克则坚持围绕调性中心来组织音高,并以新的调性观念创作了首部“多调性”音乐作品《十四首钢琴小曲》Op.6。这两部标志性的现代音乐作品,无论是“无调性”还是“多调性”,它们都是在传统调性基础上,通过增加新的因素使调性逐渐扩展和膨胀,最终导致自身解体和凝聚力消失而产生的。如果说“无调性”音乐本质上是对传统调性的“溶解”(Dissolve),从而抛弃了调性体系。那么“多调性”音乐形式上则是对传统调性的“分裂”(Atomization),将一个调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调,不仅没有取消调性,反而突出了调性新的表现力。

在多调性音乐中,将所属不同调性中心的声部层次纵向结合,所构成的织体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旋律加伴奏的“主调织体的多调性”;也有不同和弦重叠的“和声织体的多调性”;尤其是数个旋律线条结合而成的“复调织体的多调性”,便形成了一种新型复调技法,即“多调性对位”。这种对位技术在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极富有理论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