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性对位的概念涵义
所谓“线性对位”(Linear Counterpoint),是指 20 世纪初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为加强对位法的横向观念,旋律线条的结合与发展不依赖功能调性和声,以及音高关系上摆脱不协和依附于协和的复调写作技法。
在“线性对位”中,旋律线条的横向发展主要是由声部的级进与跳进、上行与下行、同向与反向,以及节奏与句法的长短组合等不一致因素所决定。而纵向结合则无须遵从和声结构及其序进逻辑,以及不协和音程或和弦进行到协和音程或和弦的解决处理。从而解除了功能调性和声对复调思维的束缚,放弃了横向旋律进行须符合纵向和弦结构的写作原则,加强了声部间的对比性和独立性。因此,“线性对位”也被称之为“不协和对位”(Dissonant Counterpoint)或“横向无忌对位”(德文:Ruchsichtloser Kontrapunkt)。
谱例 2-1 欣德米特:《第四弦乐四重奏》Op.32,慢板乐章,第 1-5 小节
如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第四弦乐四重奏》)Op.32(1932)慢板乐章中的片段(谱例2-1),就是采用注重横向发展的线性对位技术构成的四声部复调织体。其中,半音化的旋律线条彼此交织,声部关系并不依赖任何固定和声结构,并且保持到最后一小节两个外声部同时进行到降B中心音上。此外,欣德米特早期创作的七首《室内乐系列》(1922-1927)、六首《弦乐四重奏》(1918-1945)等作品中也采用了更富有紧张性、客观性和逻辑性的“线性对位”技术。从而体现了欣德米特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作曲家,主张复兴德国音乐的传统,视巴赫为自己的典范,以严密的技巧和理智的情感创作音乐的理念。
从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圣诗交响曲》(1930)第二乐章二重赋格的四声部模仿复调段落(谱例2-2)中便可看出,作为第二主题下行纯五度模仿关系的密接和应,虽谱面上各声部旋律线条均基于三个降号调,但其纵向结合并不具有调式功能和声的意义,各声部间存在大量不作解决处理且具有独立性的不协和音程或和弦,这显然是以“线性对位”来强化横向思维的必然结果。
谱例 2-2 斯特拉文斯基:《圣诗交响曲》(1930),第二乐章,排练号 10 至 11 (歌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