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前、后层次的分离与转换
在实际演唱中对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想自如地运用声音的前、后层次,就必须做到更高的技术细节要求。这节课我们将讲解声音前、后层次的分离与转换,这需要对气息系统和咬字系统的技术有深刻的认识。
声音前、后层次的分离
声音前、后层次的分离是指当声音的接音位置向前移动时,后边的接音肌体要保持相对地放松。同样,当声音的接音位置向后移动时,前边的接音肌体则保持相对地放松。声音前、后层次的分离对技术的要求就体现出气息系统和咬字系统的技术相互之间的密切协作。
气息系统
随着声乐演唱技术学习的深入,对气息系统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声乐训练初期,演唱者收缩小腹时往往收得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整片,可能同时紧张了小腹之外的其他部位,比如腰部或者肚脐以上的尾部。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用力点越小才会有越明确的气息力量运动状态,才能更好地与其他肌体的运动进行分离。这需要演唱者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腹部肌肉,用意识控制小腹的用力点并多加练习。按照要求,一定是腹部丹田力量的向上、向下与咬字系统的协调配合,这时,身体其他部位的肌体都应该保持相对放松的状态。
另外,声音层次的分离对气息系统的三个基本属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在第一节课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了气息系统的三个属性分别是气息的大小、快慢和长短。气息系统几个属性的练习要求的是对气息用力点的明确以及对身体协调的控制能力。所以充分练习气息系统的几个属性是挖掘更深层次声音技术的有力保证。
咬字系统
在实际演唱中,咬字系统的控制能力也同样影响着气息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因此,为了能让声音的接音点按前、后层次的轨迹运动,需要增强面部相关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用力点的相互分离能力。在演唱时,如上图所示,降下唇肌和颏肌应微微拉紧保证露出下牙,下巴自然放松。练声中到了高音音阶,下颌骨部分的起音点和上颌骨部分的接音点同步向后移动,对其要求也更加灵活,这就要求笑肌、提上唇肌、颧大肌、颧小肌等相关肌体都要有逐渐拉紧的感觉。在嘴角咬字位置向后的同时,声音也会向后,而在嘴角向前移动的同时,声音也会向前。这些要求就需要你在做咬字接音位置前后移动时,将上、下层次声音的走向拿捏得相当准确。在声音前、后层次训练的初期,可能只感觉得到大跨度的位置移动,但随着自身对口腔周边肌体细腻把握的程度越来越高,到训练的后期应该能体会每升半个音或降半个音都能有不同的接音位置,且接音位置的连接会变得紧密、顺畅。声音前后层次的分离在好的声音技术中会有很明显的感觉,在声音的音色和音质上也都有体现。
前、后层次的转换
我们用三个不同的大调音阶进行声音前、后层次的转换练习,并分别从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拿出跨两度或者三度的音阶进行练习。
在声音前、后层次转换练习中,气息系统力量的运用和咬字系统的肌体用力点应保持协调运作。在低音区的音阶练习中,咬字系统相关肌肉群的用力点靠前,用力大小也要相对合适。在相对高音区的音阶练习中,笑肌拉紧向后移动,颧肌与皴鼻肌等肌肉配合向上拉紧。练声时,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阶对咬字系统的要求都有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符合咬字系统的上、下颌骨肌体的基本运动轨迹。
随着音区越来越高,咬字位置也越来越靠后。嘴角向后、向上移,口腔内部咬字位置也随之向后移动。这时,应充分感受到硬腭部分牙齿周围的用力点,并依次拉紧硬腭、硬软腭交界处、软腭,牙槽打开。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中,肌体的用力点及方向要尽量一点一点地移动,而不是做大跨度运动。当练习音阶下行至低音时,咬字系统的肌体用力点和方向也需要随之变化。这时,接音点就需要卸下力量的肌体,并恢复到相对放松的状态以保证声音位置的顺利转移。具体如下图所示。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目的是指引大家明确声音前、后层次概念,充分练习咬字系统的肌体控制,感受声音在口腔里的空间层次感,从而建立起一个高音区有高音音色,低音区有低音音色,声音既有上、下的层次又有前后层次的发声体系。这个体系轮廓越明确、越细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