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乐坛资讯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群利
《BBC音乐》
BBC Music
2014年11月号
●2014年已经六十五岁的日本钢琴家内田光子现定居于伦敦西部,近年她一直致力于德国作曲家作品的研究和演奏。她谈到,罗伯特·舒曼创作《G小调第二奏鸣曲》(Op. 22)前后耗时近十年,历经几次修改最终于1838年定稿,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的作品;但其后期作品所呈现的想象力十分独特,无论是《林地之景》(1848-1849,Op. 82)中的怪异气氛,还是《晨歌五首》(Op. 133,1854)中赞美诗般的情调——舒曼在投河自杀前写下了该作品的草稿。“舒曼的作品完全是为了再现他脑中的想象,即为他自己而作。”“我在《晨歌五首》录音中的速度与乐谱标记的差不多,有的会稍慢些,舒曼那时因病而对速度的感觉不一定正常。”内田光子还谈到舒曼与贝尔格的关系,两人都遵守音乐的严格规则,重视音乐情感,舒曼绝对属于浪漫派,贝尔格则属于二十世纪浪漫派,他并没有完全采用十二音体系。他俩都对根据姓氏字母创作音乐感兴趣,舒曼在《狂欢节》中融入了他自己的姓氏字母,贝尔格则在他的《室内协奏曲》中用了勋伯格、韦伯恩和他自己的名字,还在作品中隐藏了对某些女士的爱。
内田光子还在研究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的手稿,继续与克利夫兰乐团录制莫扎特全套协奏曲的计划,未来的巡演将以巴赫为主,“我还会演奏更多的勃拉姆斯作品,唯一的问题是我的时间不够”。
●加拿大钢琴家安吉拉·休伊特以演奏巴赫闻名,她耗费十一年时间录制巴赫所有主要钢琴作品。今秋她为Hyperion唱片公司完成了《赋格的艺术》的录音,终于结束了这一传奇般的巴赫之旅。这些唱片为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谈到《赋格的艺术》,休伊特说:“演奏这部作品确实很难,十四首赋格、两首卡农都是同一个调,拍子也大多相同,这就需要寻求其中的变化。”她有时甚至会在音乐会前征求现场听众的意见。“这部作品结构非常集中,没有通常的调性和情绪变化,所以我会举例告诉听众作品的结构和巴赫是如何写的。”与《十二平均律》相比,休伊特认为没有前奏曲的《赋格的艺术》更为严格,而且“经常会让人感觉到某种现代风格”。
●俄罗斯青年指挥家瓦西里·彼得连科(Vasily Petrenko)与Naxos合作,以九年时间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十五首交响曲录音。他回顾这项伟大工程时谈到,这些作品中还有许多不言而喻的含义,有些创作动机我们还不知道,肖氏家属在他死后销毁了大量信件十分可惜。彼得连科介绍了这十五首交响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特点,例如《第十一交响曲》(1957)反映的是俄国1905年革命的历史事件,作曲家的祖父也参加了那次革命,被作曲家认为是真正的英雄;作品于1957年成功首演并使肖斯塔科维奇再获“列宁奖”。
●英国广播公司的古典音乐频率Radio 3有一个旨在培养杰出青年音乐家的“新一代艺术家”计划,每年选出的六位青年音乐家,在两年之内能够得到演出、录音、参加重要艺术节等方面的支持。中国青年钢琴家左章被选为2013-2015年度的音乐家,她师从但昭义,后进入朱利亚音乐学校,曾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钢琴赛大奖。
●两位高寿的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去世:玛达·奥利韦罗(Magda Olivero, 1910-2014)1933年登台,1975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演《托斯卡》,七十一岁退出舞台,享年一百〇四岁。利恰·阿尔巴内塞(Licia Albanese,1909-2014)25岁在米兰首次演出,曾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演《茶花女》达九十余场,并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录制唱片,享年一百�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