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0.7分”的故事
虽说时势造英雄,但个人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您能谈谈您个人的经历吗?
* * *
我不是第一届计算机学会的成员,计算机学会很早就建立了。当时让我做计算机学会的理事长,多少有一些行政管理的烙印。因为那个时候所有学会都要有挂靠单位,计算机学会挂靠在计算所10,计算所的上级领导机构是科学院11。我当时是主管计算机领域的,但我不愿意去计算机学会,因为我不是学计算机的,也没做过计算机,我感觉自己无法胜任理事长一职。但当时科学院的老院长跟我说,这个学会很重要,又挂靠在科学院,我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组建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时候,我还是科协12的副主席。
如果一开始是别的部门来负责引进互联网,那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您怎么看待这种偶然性?
* * *
如果把互联网引进来这件事交给某一个政府部门,我相信他们和我的做法可能会不一样。
这个偶然性,我最近倒是回忆了一下。说起当时我们做这个事情的起因,当然离不开NCFC13,当时发改委已经定下来这个项目,让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家来投标,我的任务就是组织队伍去投标。当时我组织了几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专门找了一个地方,研究怎么样能把标书写好。我们写完了这个标书就投标了,不过,投标过程我没有参加。
招标、评标的时候,我们的分数只比清华和北大多了0.7分。当时我很紧张,觉得现在中国很讲究关系,我们要是比人家多一点还好,可是就只多0.7分,这0.7分很容易就被抹掉了。我就赶紧去找计委的副主任张寿14,我说:“张寿同志,我们这个招标可是在你计委主持下进行的,这个招标分数算不算?我认为应该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有人要是来找你说情你可不能动摇。”张寿让我放心,他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听到他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后来NCFC的建设是由科学院来主导的。
我后来向周光召15院长汇报,说我们组织了很多人,关起门来干了很长的时间,很辛苦,最后我们胜出了,但是胜得不多,只有0.7分。
这个项目如果是由清华大学或者其他学校主导的话,我想我也会来做这件事,因为当时科技界对互联网的需求确实非常迫切,这个需求是从科学家的层面来说的。比如我们科学院的高能物理所跟西欧核电子研究中心(CERN)有高能物理方面的合作。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16记录下来的数据是海量的,但是这些数据要通过X.2517交换到西欧核电子研究中心,相当于一种打长途电话的费用。费用很高,几乎所有的科研经费都用在交换数据上了。所以,科技界非常迫切地想实现计算机直接联网。
1993年我们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18,三个校园网,清华、北大、科学院校园网都完成了,主干网也连上了,就等候验收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提出了要联网的需求。我当时是NCFC项目管委会主持人,管委会是由国家计委和科学院合力促成的。
回想起来,我还要感谢教委的领导,因为当时科学院就多0.7分。我们牵头,清华、北大必定是非常不服气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想法是一定要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千万不能产生冲突。作为科学院,我们一定得承认清华、北大的强大,承认他们的优秀,所以我对他们非常尊敬,一个一个地拜访。在成立NCFC管委会之前,我去拜访过教委主任朱开轩19。他让我放心,虽然清华、北大没有中标,心情确实不好,但他们会顾全大局,一定会尊重牵头单位。科学院的责任很大,要对国家计委负责,要对世界银行这笔贷款负责,所以让我放手干,管委会决定了就干,不必事事来教委汇报。这对我真是一个及时雨般的支持了。因为这个项目本来是跨部门的项目,是科学院和教委两个正部级单位之间的事情,要讨论NCFC的工作怎么做、钱怎么用等,如果要在两个部门之间周旋,合作就会很困难,效率很低。所以,朱开轩主任授权NCFC管委会跟进这个项目有关的事情,是对我们牵头单位最大的支持。这个项目当时有经费420万美元、500万元人民币,加在一块是5000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虽然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
然后,我又去拜访了两个大学的副校长。清华大学参加管委会的是梁尤能20副校长,他让我不要有顾虑,他们一定会在管委会里团结合作,和大家一起把这任务搞好。清华的校长给我这样的表态,我就放心了。北大计算机中心的主任当时是张兴华21,他的态度也是如此。所以后来NCFC进展得一直非常顺利,大家团结合作,非常愉快,没有任何矛盾、冲突、摩擦。虽然很多事情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都能够摆在桌面上来公开讨论。我们的财务是完全公开的,每次开管委会,我都会把财务报表拿出来先念,钱怎么用都向大家报告。因为项目经费后来就依托在科学院,由科学院监管的。事情都是大家商量一起办,因为这个项目不仅牵涉三个单位——科学院、清华、北大,还牵涉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以及自然科学基金会。这么多的单位,每个单位都有一位代表,一开会至少有七八个人到场。我们这个管委会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很民主、很公开,这是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