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相信:竞争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几何时,恐龙是最强大的动物,但是这个“巨无霸”却无法适应地球的变迁,最终走向灭绝;蚂蚁很小,经不住人们的手捏、脚踩,但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生机勃勃。为什么?一是蚂蚁具有团队作战的精神,一群蚂蚁通力合作,可以搬走一块花生壳,也可以应对其他的挑战;二是蚂蚁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在大量“减员”的同时,又大量繁殖后代。看似庞然大物,却无法持续生存;看似不堪一击,却能生机勃勃,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由不同动物的行为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决定的,这虽谈不上“文化”,却有与人类文化相似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类与一般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辩证思维,人类社会的竞争纷繁复杂,既有因自然环境变迁而产生的竞争,也有因社会环境变迁而产生的竞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种种残酷的竞争中悟出了同一个道理: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靠群体的力量,万众一心地去争生存、争发展。而要凝聚成千上万的人,则必须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必须培养合作的愿望,必须建立良好沟通的渠道,必须制定形成合力的群体规范,必须形成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一言以蔽之,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其大体上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文化圈:
(1)天主教文化圈: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
(2)儒学文化圈: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
(3)佛教文化圈:主要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南亚地区;
(4)伊斯兰教文化圈:主要在中东、北非、南亚地区以及阿拉伯人、马来人聚居的国家。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地球上存亡兴替的过程,无不与这四个文化圈的兴衰有关。
儒学文化曾经在中国造就了强大的汉、唐、明朝,它们在当时的世界,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是先进的,在经济上也是发达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会从明末开始迅速走下坡路,甚至沦为被西方列强瓜分和欺凌的对象呢?归根结底,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局限性。例如,“重义轻利”的传统进一步扼杀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进取心;“述而不作”“祖宗之制不可改”等理念不利于人们创新精神的发扬,特别是不利于技术和政治制度的创新;而“重农轻商”的传统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主要局限在农业领域,限制了科学技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西方的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在由此形成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屡屡败下阵来。历史证明,一种先进的文化可以振兴一个民族和国家;反之,一种落后的文化则会给一个民族和国家带来灾难。文化是人类社会竞争的一把利器,文化的传承和更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
在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最先崛起,因为他们进行了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元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同样是由于我们摆脱了儒家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束缚,大胆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之长来补己之短,而且发扬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勤劳节俭、追求和谐、重视群体、致富兴国的传统,这些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独有动力。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人认识到: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都不仅是硬实力的较量,也是软实力的比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硬实力为世界瞩目,但很少有人讲到中国软实力的优势。
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刊登了一篇封面文章《美国要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其中谈到的五件事为:
第一件,进取心——中国实践“我能”精神。美国人发明了“我能”的口号,而中国人多年以来一直实践着一种“我能”的精神,一种“勇敢向前”的精神。
第二件,重视教育——中国提供聪明劳动力。中国的识字率已经超过90%,而美国只有86%。中国的家庭对教育非常看重,中国提供的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聪明劳动力。
第三件,敬老——养老是整个家庭的责任。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契约贯穿千年: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这种家庭模式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融合建立了纽带。而美国老人很多都居住在养老机构中,对老年人的照顾不周可能会导致美国社会的倒退。
第四件,储蓄——经济想丰收,储蓄是种子。200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降到0,当前为4%,不久可达到6%。而在中国,家庭储蓄率已达到20%。久而久之,高储蓄率将带来投资的增加,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新和就业率的增加。
第五件,眼界——中国人有更伟大的追求。政府搞基建不光是为了增加就业,孩子们努力学习也不只是为了好玩,他们都有更伟大的追求。中国的骄傲来自于:今天的努力工作,意味着几十年后后人将享受今人创造的幸福生活。对于面临26年来最严重衰退的美国人来说,这才是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该篇文章讲的就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原因——软实力的增长。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软实力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例如,“勇敢向前”的精神导致一些中国人的胆子太大:学者敢指鹿为马,媒体敢无中生有,球员敢屡打假球,裁判敢大吹黑哨,官员敢买官卖官,警察敢刑讯逼供……一句话,各行各业都有不少人敢于越过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各行各业往往都把利益摆在第一位,缺乏对高尚境界的追求。在共同信仰上的倒退,在价值观念上的混乱,以及在文化品位上的迷失,极大地阻碍着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同步增强。
最近,中央公布了国家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件好事。但要真正践行核心价值观,则需要家庭、学校、企业、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共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相信,随着中国家庭文化、学校文化、机关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的许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极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他还强调:“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毫无疑问,习近平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强调了文化识别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这样重要和富有魅力,吸引着众多学者来研究,但文化研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影响着文化,而文化本身又有许多隐性的、难以测量的和几乎无法准确表述的内容。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致力于组织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陈致中副教授的这本专著,就是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本专著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理念、新视角:
第一,提供了组织文化认同度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作者开发出组织文化认同度量表(OCIS),它包含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和社会化层面四个维度,除了遵循心理学的认知原则外,也体现了文化认同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组织内部的员工是先了解、记住组织文化,才会对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归属,进而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文化建设,并把组织的价值体系内化到自己心灵。
第二,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组织文化的作用。作者主要在探讨组织文化认同度的概念结构和作用机制。经过实证分析,发现组织文化认同度确实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降低员工的离职意向。这就证明了组织文化建设对组织效能有所助益,至少它能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投入感、向心力和责任感,并降低员工离职的可能性。
第三,提供了组织人际和谐(Interpersonal Harmony)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作者利用严谨的扎根理论研究法,开发出组织人际和谐量表(OIHS),量表包含同事和谐、上下级和谐及整体和谐三个维度,体现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和谐内涵,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本组织中哪一类和谐表现较好、哪一类和谐需要改善,从而明确和谐文化的建设方向。
第四,从文化视角研究变革型领导。作者对变革型领导的作用机制及其和组织文化认同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证明了变革型领导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文化认同度以及组织内的人际和谐气氛。换句话说,该书从文化的层面证明了变革型领导是相当有效的领导方式。
第五,提供了文化诊断的新工具。作者开发出的组织文化认同度量表,可以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考核工具。而组织人际和谐量表可以作为组织衡量内部和谐状况、考核和谐文化建设成效的工具。
第六,有助于传媒集团的管理者更加深入地探索本身的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
过去,传媒行业由于本身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特殊性,加上传媒集团本身通常规模较小、人员结构也不及其他产业的企业集团那么复杂,因此传媒集团的经营管理相对较为依赖经验,较少利用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来优化自身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方法。特别是在对内部人员的管理方面,虽然许多传媒集团的领袖(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领导班子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班子等)已经意识到组织文化内聚人心、外塑品牌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有意识地想打造强势的组织文化,却苦于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从而显得有心无力。
该研究通过自行建构的组织文化认同度量表和组织人际和谐量表,加上组织文化类型、组织承诺、离职意向等规范的组织行为研究工具,针对《联合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个有代表性的报业组织进行调研,证实了这些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研究工具、量表同样适用于针对传媒集团的研究;并且该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了《联合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个报业组织在组织文化类型、组织文化认同度、组织承诺等方面的不足。这些内容对于其他传媒组织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研究美国成为世界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80年代全球形成了研究日本的热潮;当今,中国的经济崛起,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一次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上,一位美国教授甚至大声疾呼:“现在到了全世界研究中国的时候了!”
我把该书推荐给那些想研究中国,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经济崛起,研究中国企业振兴之路的人们,以及那些致力于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们,祝愿他们从该书中汲取智慧,奉献出更新的研究成果并取得更高的实战业绩,推动中国企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张德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4年5月7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