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2014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13年对中国的文化产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列为十五项重大改革之一,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对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无疑是重大的利好。

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比重为3.77%,比2012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同样在2013年,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870.85亿元,比起前一年的759.94亿元,同比增长14.6%;2013年我国核心动漫产品出口额达10.2亿元,同比增长22.9%。在游戏市场方面,2013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831.7亿元,较2012年增长38%,其中移动游戏实现销售收入112.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6.9%。中国移动游戏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1亿人,可以说,移动游戏已成为整个游戏产业当中炙手可热的明星。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总票房超过2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年初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下了破天荒的12.6亿元票房,打破了华语电影史票房纪录。同时,诸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私人订制》等国产电影也迭创佳绩。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成本、大制作电影之外,许多中小成本电影也借着差异化的定位、精准的顾客区隔以及多样化的营销手段,频频上演“小兵立大功”的戏码,如《小时代》及《小时代2:青木时代》两部电影的票房合计超过7亿元。

回顾2013年,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文化产业事件:一出《爸爸去哪儿》让电视真人秀节目再掀高潮;风靡全世界的“大黄鸭”,为北京颐和园带来至少两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可爱”、“纯真”、“萌”这些价值观无与伦比的力量;《熊出没》让国产动画片再创高峰,出口到美国、意大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春节档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更成为史上第一部票房突破两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打破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保持的纪录,国产动画片的崛起似乎不再遥远;随着2013年新疆天山和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中国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达到45处(注:2014年达到47处),超越西班牙,成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第二多的国家,这对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底,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了4G牌照,预计将带来至少三年的网络建设高峰期,带动上千亿元的投资、上万亿元的产品和应用的开发。目前,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社交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4G的普及,手机游戏、移动社交、手机视频、微支付等应用必将再掀发展高潮。

然而,在我们欢庆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发展、“文化强国”愿景即将实现时,当我们谈起“文化产业”时,却似乎依然有那么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惘之感。到底什么是“文化产业”?在我国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包含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艺术表演、博物馆、艺术培训、图书馆等)、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文化产品辅助生产(版权、图书出版、娱乐经济等)、文化用品生产(办公用品、玩具、视听设备等)、文化专用设备生产这十大类别,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业、娱乐产业、旅游业,一直到生产加工业、信息产业等,凡是能跟“文化”沾上边的东西,都可以冠上“文化产业”之名。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困难。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文化产业”都可能和别人的不是一回事儿。例如,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我国2013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74.1亿美元,其中出口达2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然而,细看所谓的“文化产品”,其中占极大比重的是工艺品、游戏机、玩具、印刷品、乐器等,以代工生产为主,但就一般研究者所重视的电视、电影、游戏、动漫、音乐等文化产业项目而言,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依然甚微。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文化产业”定义。在我国文化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不清、发展不均衡、技术含量普遍偏低、进出口失衡等问题。即使表面上的数字再繁荣,“文化强国”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是我们深入挖掘、分析、解释文化产业现象和发展,总结经典案例,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与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我们的第二本《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相较于2013年出版的第一册,本书有了如下进步:

1.更多样

文化产业案例数量从14个增加到21个,覆盖面更广,从传统媒体、影视娱乐、电玩、音乐到旅游、新媒体、教育等,切合了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从本书中了解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大事,掌握更丰富多彩的案例内容。

2.更系统

由于本次案例收集覆盖面较广,我们创新性地将本书分为“传统媒体与影视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网络与新媒体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五大类别,分别整理了这些领域较有代表性、新颖性和知名度的案例,方便读者按图索骥,快速找到感兴趣的案例内容,同时能够在系统地阅读各个案例后,形成自己对文化产业整体概念和分类的认识。

3.更国际化

虽然本书聚焦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产业上,但由于全球的媒体、互联网、电玩、旅游等产业早已不可避免地紧密交织在一起,中国许多成功的文化产业案例也免不了受到国外影响,因此我们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加入了较多具有国际化色彩的案例。除了大黄鸭、《神庙逃亡》、Postcrossing明信片交流网站、MOOC等原本就很“国际”的案例外,在UGC、《爸爸去哪儿》、冯小刚电影公社、户外流行音乐节等案例的分析中,也都加入了对国外相关案例的陈述和探讨。在这个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想真正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和精神,从学习、改造到创新,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之路。

作为一本案例集,本书当然并不完美,读者不可能通过阅读本书而彻底掌握文化产业的全貌,甚至,本书不会告诉你什么是文化产业。我们能做的,是通过选取最新颖、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进行聚焦、系统、深入的分析,协助读者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趋势和经营管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建构出读者自身对“文化产业”的独特理解——读者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同时,也希望在国内外学者、专家们的关心和批评下,我们的《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能越做越好。

陈致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