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达Ⅰ:张辉诚的翻转教学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蜕变——我生命中的三位贵人

我想先来回顾自己生命中曾出现过的“珍贵老师”,他们深刻影响了我一辈子,而我感激他们一辈子。

珍贵老师分别是:我的父亲张炳荣先生、我的书院老师清朝礼亲王裔孙爱新觉罗·毓鋆先生、祐生研究基金会林俊兴董事长。他们真正为我提供了一个“老师”完整的形象。第一,老师应该是学生一辈子相互砥砺的人;第二,老师要竭尽所能栽培学生;第三,老师要帮学生培养出一辈子能带得走的能力;第四,老师要让学生看清楚未来的样子,学生看不到,老师要帮他看到。如果有能力,还要帮学生把前面的迷雾打开,让学生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与责任。

我的父亲——生命的学问

我的父亲只有小学肄业,小学还没读毕业,就被转行经商的中医师父亲叫回家,掌管一处店铺。因此在书香传家的张家里头是极少数没有读很多书的成员。时代动荡,我的父亲被国民党强制征兵而从军,随着军队辗转来到台湾地区,最后意识到可能回不到大陆了,便经人介绍和我阿母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上高中之前,若不小心犯下“滔天恶行”,父亲一定喝令我跪在电视机前,好生反省一个钟头,然后再处以牛皮裤带抽打屁股。若是犯上不大不小的过错,父亲则必定责令罚站书桌旁,逐字大声朗诵墙上书法作品:朱柏庐《治家格言》,开头便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若在二楼犯错,则被罚站在祖龛边的另一幅书法前:《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我稍稍懂事之后,才知道《治家格言》一文乃专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礼运篇》专论治国、平天下之法。原来父亲矫正我偏差行为时,在一楼用的内省之道,二楼则是外达之理,仿佛就在许许多多不大不小的过错当中,借由朗诵而潜移默化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成为一个有文化道德视野的人。

我的父亲也喜欢自铸新语来开导我。我小时候赖床,父亲便教训:“孔老夫子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好时光,都教你给贪睡糟蹋完了!”父亲日常生活极为节俭,经常训我:“孔老夫子说:‘大富由天,小富由俭。’这些小东西丢了浪费,总有派上用场的一天。”父亲絮叨孔老夫子的话还不过瘾,更笔之于纸,贴在墙上,要我每日记诵,权充家训。最常对我说的一段话是:“你以后最好当医师或者当老师,不要像我一辈子辛苦。当医生也好,当老师也好,都必须具备孔老夫子说的‘三心’,是哪三心呢?就是爱心、耐心和恒心。没有爱心,怎能将心比心地善待病人或学生呢?没有耐心,怎能坚持好的医疗品质或教学品质呢?没有恒心,又怎能坚持自己济人或教育理想,并且有始有终呢?”

父亲喜欢挂在嘴边上,对着我唠叨的另一段话,我终于找到机会把它放进初中作文比赛里,题目是“反省为修身之本”,还得了首奖。语文老师事后找我谈话:“写得不错,只是刚开头引用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解释成早上、中午、晚上各反省一次,你是从哪里读到的?”我回答说是我爸教我的。陈老师说:“令尊记错了,这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也不是每天反省三次,而是利用三件事来反省自己,原文应当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原来我父亲都是随心所欲剪裁佳句,统统归给孔老夫子去讲,因为孔老夫子讲的话,郑重、权威、有根有据、有道理。

就连我高中毕业后,获保送台湾师大中文系,还捞到资优生头衔,父亲乐不可支,直说“咱们张家第一个博士又近了一步”。临上台北之前,还不断对我耳提面命:“成功的果实固然甘美,但要保持住极难,孔老夫子说:‘人而无恒,难矣哉!’切记!切记!”没错,孔老夫子是说过这些话,但其实分别出自不同篇章,“人而无恒”出自《子路篇》, “难矣哉”出自《阳货篇》,父亲自行拼凑在一块,反正父亲认为可以当作人生箴言,便无有不可。

父亲过世之后,偶尔我翻读《四书》,常常看得又笑又泪——笑父亲没记性,把孔老夫子的话东截西补,前剪后裁,给修成另一段话;泪父亲用心良苦,一句又一句孔老夫子说的,给我生命多少高标可供追寻。

我从小就感受到父亲的威严,他总是用孔老夫子的话来训我,虽然长大后我才知道很多是他自己拼凑出来,但他所说的话跟我在学校所学有很大不同。他是第一个真正教我生命学问的人,他告诉我做人应该要怎么做才对、做事应该要怎样做才对,他生我、养我、育我、爱我,更提供我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样型、该有的想望、该有的标准,然后对此絮絮叨叨再三叮咛,始终不变。

他或许有时不通情理、有时过于严苛、有时又专制独裁、有时又爱唠叨,但更多时候,他流露出许多惊人的美德,他坚强、勇敢、充满智慧、择善固执、勤俭、孝顺、刻苦耐劳、待人良善……在他身上,早就自成圆足模范,我根本无须外求。虽然他教给我的这些都不会考,但我觉得这才是我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林俊兴董事长——无私奉献,为国举才

也许很多人会纳闷,“学思达”和张辉诚好像突然蹦出来一样,而且以无比自信之姿登场,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匪夷所思。其实不是的,我从大学三年级(1994年),因缘际会开始接受祐生研究基金会的栽培,时间长达20年,栽培的费用高达数百万。

我读师大时,因为家境清寒,常常会去申请奖学金、参加论文比赛或参加文学奖。大三那年,在注册组前的公布栏,看到一张奖学金申请书,条件严格,成绩要全系前5%,申请通过后,还要再写一篇学科索引书,才可以得到奖学金一万五千元。我大学成绩很好,申请顺利通过,写完索引书之后,也顺利拿到奖学金。一般情况是领得奖学金,一切就结束了,但这个基金会很特别,之后每个月还会寄一张通知来,信上注明下个月几月几日在晶华酒店四楼某个可以容纳五六十人的包厢里,邀请你来吃一顿免费自助餐,同时还能聆听一位专业杰出人士的演讲。

当时我读师大,很穷,从未吃过五星级buffet(自助餐),所以每个月都去吃免费的自助餐,吃了几个月之后,就开始觉得怪怪的,这该不会是一个奇怪组织吧?不然就是宗教团体?可又觉得自助餐很好吃,每个月还是抱着疑惑的心情继续吃,当然也听了很多杰出专业人士的演讲,开拓不少视野。听了一两年之后,董事长终于出现了,董事长说:“这是难得机缘(你看,像宗教团体吧?结果不是),你们是台湾地区下一代杰出的年轻人,我要好好栽培你们,你们要有‘知识、见识跟胆识’,没有‘见识’的话,就先去外面看看全世界。”于是他订出一个九年免费环游全世界的计划,我退伍之后,就跟着祐生考察团去了南美洲、东南亚、非洲、北欧,九年的时间可以免费环游全世界,每次旅途还提供一万五千元的零用钱,回来写个报告,不论好坏,再提供一万元稿费。在海外时,都吃最好的餐厅、住最好的饭店,看全世界最顶尖的东西。董事长希望团员认真观察,想想台湾地区缺什么,以后你们可以帮助台湾地区什么。(有一年非典流行,考察团就改成在环岛旅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住涵碧楼。)

九年过去了,董事长又说:“你们以后要成为精英,想要领导台湾地区、改变台湾地区,你们就要有知识,你们拥有的只是专业本科知识,你们还需要具备通识能力,所以每个人都要再读三千本书,你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我来帮你们完成。”所以董事长就办了一个读书会,这个读书会是全台湾地区最惊人的,从1999年一直到现在,持续了16年还在办,每周三场(周二、四,晚上七点到九点;周六下午四点到六点),基金会成员有五六百个不同科目的精英学生,董事长让每位成员报告专业领域中最新或最有价值的书。每场读书会由两位成员各报告一本书的精华内容,董事长和秘书长几乎每场都亲自出席,由秘书长主持,成员报告完之后,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董事长总结。董事长的总结常从领导者的高度来评论书中内容,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视野与胸襟亦随之开阔、增广。

董事长为了激励成员,凡是报告书籍者,每人发赠报告费五千元(现改为四千元,报告时间只有30分钟),凡是来现场参与读书会者,每本可累积一点(在家自行看网络的读书会录像者,也可计入点数——请特别注意这件事,祐生基金会16年前就“翻转教室”了,看看董事长的远见),累积点数达150点,颁赠0.5两黄金,450点就1.5两,900点就4.5两,1500点就9两,3000点就15两,我至今共得到15两黄金,报告过了近百本书(学到简报、得体表达、归纳书中重点、提出价值、连接真实生活的能力),听了两千多本书。我当时的粗浅感想就是,没想到有这么好的事情,听人报告书还有黄金拿。其实林董事长是用正向奖励的方式来鼓励我们读书、帮我们累积学识,他看得很远,他要的是栽培台湾地区的下一代。

林董事长还希望我们有胆识,于是把有研究专长能力的成员,派入各种研究未来人类生活的组别,提供高额研究经费,更找来专业教授一起合作、指导。我也曾被赋予考察全台湾地区各地最优秀的十个社区营造乡镇自发组织,最后在一群不同公司的董事长们(林董事长所属扶轮社会员)面前简报,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公开正式简报,听众就是重量级的董事长群。简报顺利完成,从此之后,我就再也不畏惧任何场合演讲了。

大四时,我已经在慈济讲堂上,代表全台佛学论文奖学金得奖者致辞演讲(我因家贫而到处申请奖学金,能上台乃因得到全台论文首奖),底下最前排居中的听众就是证严法师。所以当台大翻转工作坊,底下有两位显眼的听众,一位是一直提倡与支持台湾地区良善行动力改变的严长寿先生、一位是主办的最重要推手诚致教育基金会方新舟董事长,而排在我前面演讲的是口才绝佳、声势如日中天的叶丙成教授,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者,没有人知道我的能耐如何。但是,唯有林董知道,他长期训练出的人,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因为他专注栽培我们二十年了!

董事长后来告诉成员:“我栽培你们是要你们成材,我们家之所以发迹也是别人帮忙,你们成材之后,不用报答我,你们就去帮助台湾。”所以,我常说我这样看起来有点优秀的人才(我不是资优生吗),居然还要接受二十年栽培才终于成材了,才终于有一点点样子、有一点点能力可以为台湾地区奉献,所以前一阵子我很兴奋地回去基金会向董事长报告,说我这一年半来推广“学思达”,为台湾地区教育做了什么样的努力,引起了什么样的改变浪潮。董事长听完之后,他说很开心,因为他自己的预估值就是培养这五六百个学生,几十年来砸下去几亿元,他觉得最后能成材的只有10%,他觉得10%就足够改变台湾地区了。

我常跟很多老师讲,一个民间企业主、基金会可以这样长期为台湾地区无私地栽培人才,只为了让台湾地区可以更好,我们身为老师,在教育现场做些什么?我们是在栽培我们的下一代,还是在摧残我们的小孩、摧残我们的下一代?很多人会觉得“学思达”讲义全部上传,教法全部公开,资源全部共享……是无私分享、无私奉献。我说不是我无私,是董事长无私。他栽培我二十年,我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私的念头,我若有私心,我就对不起林俊兴董事长。

(林董事长真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是我见过,第一个默默为台湾地区做许多伟大研究和事业,却完全不求声名的人;是我见过最富有却最谦和的人;也是最有远见、坚毅与耐心的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命中会有三个贵人,你们要好好把握,才能改变、提升自己的生命。所以,当诚致教育基金会方新舟董事长出现在我的教室观课时,我很快想起林董事长的话,果不其然,方董事长又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贵人。)

爱新觉罗·毓鋆先生——重实学,不空谈

真正触动、震撼我心灵的人是毓老师。

毓老师让我知道必须像我父亲影响我一样,影响学生一辈子,并且让我很清楚地明白,一定不只是知识,而是生命的感受、真实的学问。我父亲有时代和命运的局限,他能讲的东西很浅显,但毓老师真实深入传统经典,让我的专业知识与生命学问贯串、结合在一起,让我终于找到了生命和教学的源头活水。

我是2003年第一次到毓老师的奉元书院上课,第就受到大震撼。毓老师身着青长袍,头戴蓝小帽,足蹬青布鞋,戴一黑框眼镜,须髯飘长若雪,精神矍铄。我当时着迷于看《雍正王朝》,直觉毓老师的举止气象简直就和戏里的康熙皇帝一模一样。毓老师当时已经98岁,一开头便说:“看破世情惊破胆,万般不与政事同。政治现实好像一阵风,但是你有风可以刮动别人吗?你们必得要守人格、爱台湾地区。中国人的思想是天下思想,半点迷信没有,平平整整是自我平天下之道,现在讲中国学问的全无学术生命!”忽又停住慷慨语调,问:“你们看我今天精不精神?上个礼拜上吐下泻,到今天才开始吃硬馒头,就来给你们上课。”忽又语调变高,正声道:“你们必得要锻炼自己、必得要成材、为这块土谋点幸福,才不愧为文人。什么是文人?古曰文人,今曰政治家,经天纬地谓之文!”然后又松缓语气说:“你们看我这么精神,像生病吗?我每天晚上还得刨刨台湾地区问题。”接着毓老师便气足势壮地说讲起《易经》。

我当时所受的感动和震撼既巨大又复杂。一位98岁高龄老先生抱着病体,犹自精神奕奕讲学不辍,那么《论语》上所说“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的句子,根本就不需要任何解释了。还有什么例子比眼前更为贴切?不讲求自身幸福而去图谋天下大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不正是古圣贤相与的责任与使命吗?还有什么比毓老师躬身实践、薪火相传更为落实?而毓老师身上所散发的尊贵气息、风姿神采以及鼓荡丰沛的生命力,又经常让人忘了他已年近百岁,仿佛才只是四五十岁的壮年男子,正说着振聋发聩的话,要祛人迷思、激人志气、鼓人发动。

毓老师当时每周讲课三次,和以前体力好时,一周七日天天上课少些。周一讲《易经》、周四讲《四书》、周五讲《春秋》。上课时毓老师总是中气十足地讲论经文、月旦人物、批陈时事;逢上慷慨处,霍地一声响,覆掌击案,顿切激昂,兴味淋漓,极其精彩。

毓老师讲书重实学,不尚空谈。他常说:“学问没有作用,就不是学问。”“有利于民生就是实学!”“经书不讲玄学、哲学,完全是解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事,更要解决天下事。”因此他特别注重修身,经常叮咛学生:“注意!必得要成就自己,人最重要的是人格,以德为本,为政以德,没有成就,就是德不足。有德必有成、必有后。”修身有成,还要发挥影响力,对社会国家天下有所贡献。

毓老师讲经和寻常大学教授寻章摘句的考证解说自不相同。他讲经乃欲汲取其中智慧,供作实践,达臻修齐治平之域。故而讲经时,总是钩玄提要,以经解经,贯通六经,不作支离破碎之论。毓老师讲学全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和志向上,而这些并非泛泛而论,都得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实实在在付诸实践。

毓老师乃前清皇族,源出礼亲王一脉。有清一朝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共有十二位,礼亲王即是其中之一。第一代礼亲王代善,乃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战功彪炳,一片忠心,原有机会继承大统,却转而支持皇太极即位,受封为和硕礼亲王。礼亲王一脉,从崇德元年(1636)至清朝逊位后三年(1914)共278年,历十代,传十五王,声势显赫,人才济济,宗族中绝无仅有,堪称“清代第一王”。毓老师为礼亲王代善嫡裔,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幼时曾入宫读书,受业于陈宝琛、王国维等名儒。七八岁时,太福晋(亲王正室,毓老师母亲)亲授《四书》,13岁时读完经书。后留学日本、德国。1947年到台湾地区,初到台东,教育山地学生三年,后回到台北,任教大学数年,又自办奉元书院讲学,达六十年矣。毓老师于中国近代史,亲身经历者多,名公巨卿,多曾交游周旋,于时代更替之际,特有感受。

毓老师一生传奇,却始终如孔子所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偶回顾自己一生事业,曾感叹地说:“老师在‘满洲国’时代不做汉奸,老蒋时代不当走狗,到现在,人还不糊涂!”有一回上到《易经·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子曰:‘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白话:一个有龙德的人却隐藏自己,不受世俗改变,不想在这个时代成名,因此遁世隐居,却不郁闷,不被人认同,也不郁闷,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不做,意志坚定,完全不可动摇,这就是潜龙之德。)毓老师忽然说:“我六十年就守这一爻!”我当时极受感动,从没想过竟有人会用六十年光阴,躬身遵守一句经典,其毅力叫人不可思议;也没想过,一句经典就能有如此丰沛力量,足供坚守六十年而毫不动摇。经书之生命力,便可想见一斑。——毓老师大隐隐于市,讲学论道,六十年坚守,正是潜龙之德。

每回在书院上完课,我走出公寓,胸腔之间总饱胀着一股气,觉得自己有无限责任,必须赶紧努力,赶紧造福人群,甚至赶紧平天下。那股气正是毓老师上课时所灌输的读书人的责任感。我如今回想起来,总觉得倘若孔门弟子上课情景能再次重现的话,大概就和奉元书院的氛围没有太大差别,一样是切磋以德,琢磨以道,激励以天下为己任。换言之,毓老师其实就是和孔子同等气象的人,同样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博人以文,约人以礼,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毓老师的生命早和经典融合为一。他的力量就是中国学术的力量,他的生命就是中国学术的生命。他是君子,也是文人,更是大宗师。

毓老师给我的震撼和启发都太大了。我读中文系,在大学学到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清朝遗留下来的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毓老师说这是我们清朝拿来笼络读书人、控制思想的做法,现在写论文不也是这样吗?毓老师生长在帝王之家,习读中国经典,他们是要从经典中学到智慧与实学,拿来治国,学来统御,不是拿来写文章、做学问。毓老师常说,读那么多书,会用吗?当代读书人只会把学问讲得虚无缥缈。清朝灭亡,照理说毓老师应该愤世嫉俗,但是他没有,他隐于世,藏道于民间,六十年来默默栽培台湾地区一代又一代。所以台湾地区的老师们应该一起合作,共同栽培下一代,把彼此的胸襟打开,不要只想着当个人英雄。我之所以这么有勇气开放教室,而不是悠悠哉哉当个作家继续写文章,就是毓老师告诫我的:“稍微用点心,都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人一生转眼就没有,不做当务之急,还自欺欺人!”我必须要有责任感,要有魄力,去改变台湾的课堂。


三个珍贵老师,三个贵人,三股珍贵力量,慢慢让我领悟到:要当老师,要有学养、传承和责任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从毓老师身上,看到经典的生命力;从林俊兴董事长,看到实业家的远见与无私;从父亲身上,看到家教的力量。我自己的经验又告诉我,人才栽培,真实的能力,需要漫长时间,如果“学思达”将来真的能对台湾地区产生影响力,都是因为别人有远见、长期培养、深具耐心之故。如果说像我这样的资优生都还需要长达二十年的培育,为什么老师们不更早、更及时地栽培学生呢?为什么不让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栽培呢?一直栽培到读完大学,整整16年,出社会只要再栽培4年,就能成材了啊!

“学思达”要做到的就是让老师开始栽培学生,“学思达”可以让学生帮学生,也能让老师帮老师,彼此之间是相互帮助,不是相互打击与摧残。“学思达”之所以感人就是这个互助的历程,从我一个人孤军奋战,到愈来愈多老师响应,加入开放教室行列,然后又感动更多老师响应。当愈来愈多老师开始“学思达”,大家就清楚知道愈来愈多下一代开始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栽培,台湾地区的未来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