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童年暗淡 母爱殷深

1895年11月5日(农历乙未年九月十九日),邹韬奋出生于福建省永安县一个日趋破落的封建大家庭,取名恩润,乳名荫书。“韬奋”是他后来办《生活周刊》时用的一个笔名。他曾这样解释:“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毕云程:《邹韬奋先生五周年祭》,见邹嘉骊编《忆韬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页。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从一定意义上说,寄托了邹韬奋的人生理念。

童年邹韬奋

邹韬奋祖籍江西省余江县沙塘村。祖父邹晓村,号舒宇,曾考中清廷拔贡,初以七品京官分发福建省候补知县。先后担任永安、长乐知县,官至延平府知府。他为官清廉,不置产业,家中常靠借钱度日,所写《借钱》一诗就说明了这种窘况。诗云:“自从出守剑津门,妙手空空上债台;一窘神仙都没法,牛郎也只借钱来。”邹舒宇手抄本《梅花一笑馆诗存卷二》。

父亲邹国珍,号庸倩,排行十四。1900年,祖父年老告退,父亲带着家眷前往福州,在福建省盐务局里做事,后候补浦城盐务局长。1915年前后迁居北京,在财政部印花税处任科长。他深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一面依此培养邹韬奋,一面则身体力行,筹办过一个大型纱厂。但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重重阻拦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命运多舛,结果不但办厂未成,反而欠了一身巨债。

母亲查氏,浙江海宁人,大家闺秀,通文墨,喜看小说讲故事,生有三男三女,邹韬奋是长子。

邹韬奋生长在国难殷深的多事时代。先是甲午惨败,再是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中国,接下来又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邹韬奋的家道随着国难的加剧而衰落。他虽然出生在“做官”人家,但并未因此过上好日子。在他的记忆里,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有时家里竟至无米下锅,不得不靠领救济穷人的“仓米”来糊口。领“仓米”的事都由跟随母亲来的名叫妹仔的女仆去做。母亲抱着哭泣的二弟在家里焦急地等候。邹韬奋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光景,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邹韬奋:《韬奋全集》第7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邹韬奋刚到六岁,父亲亲自为他“发蒙”,教读《三字经》。第一次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弄得他莫名其妙。他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要教好他,就得请一位“西席”老夫子。第一个请来的老夫子,除供膳宿外,每月只需四块大洋,但这四块大洋来之不易,是母亲节衣缩食省下来的。

为着家计,母亲吃尽了辛苦,操透了心。邹韬奋七八岁时,二弟6岁,还有一个妹妹3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从外面收些女红来做,所以很忙。稍知人事的邹韬奋,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常觉不安。

有一个夏天的深夜,邹韬奋忽然从梦中醒来,从帐里望见母亲独自一个人在灯下做鞋底,想到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他找了个借口,说太热睡不着,想起来坐一会儿。母亲同意了,让他坐在身边。邹韬奋眼巴巴地看着母亲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这时万籁俱静,母亲温馨的呼吸隐约可闻。邹韬奋暗自想着,为着他要穿鞋,累得母亲深夜工作不休,感到说不出的歉疚,但又感到能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脑子的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母亲到死也不知道这个儿子心里曾有过这样一段没有说出的想法。邹韬奋:《韬奋全集》第7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290页。

随着年岁增长,邹韬奋读书日多。10岁时,读“孟子见梁惠王”。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到年底的时候,要清算邹韬奋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儿子背书,背不出,就用竹板打手心。邹韬奋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的母亲也唏嘘地哭着。母亲十二分地同情、心疼儿子,但为着儿子上进,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背完了半本“梁惠王”,被打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把邹韬奋抱上床,轻轻盖上被子,并在他额头上吻了几吻,然后离去。

之后,邹韬奋又读《纲鉴》等书。当看到西晋的怀帝被后汉刘聪所虏,腼颜称臣,被逼着“青衣行酒”(即做斟酒的奴隶)后还是被杀时,“小小的心弦也被震动,感到莫名其妙的凄惨”。到1936年,邹韬奋还用这个国破家亡后、欲求奴隶之地位而不可得的“凄惨”故事,来警告对日本侵略者惯于妥协退让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

近十年的“牢狱式”的私塾学习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为邹韬奋以后从事文化事业打下了较好的国学基础。他读古书,受到了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祖国的历史、民族的特征已有所了解,培养了亲近感,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他青年时期所写文章,多有子曰诗云,私塾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但是,邹韬奋并不囿于古书,没有为古书所累。他勤于思索,时常将古书之义与现实生活相对照,独立做出判断。父亲的专断和高压使他觉得委屈和不称心,从而产生反抗封建大家族的心理。母亲集传统东方女性美德于一身,但她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不仅没有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而且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邹韬奋:《韬奋全集》第7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他从母亲身上看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低下地位。日后,他力倡妇女解放,实在根源于对母亲的观察。

在暗淡的童年时光中,只有母爱是最温暖宝贵的。在童年记忆里,邹韬奋认为母亲是所见过的女子中“最美的一个”。母亲勤劳刻苦宽厚慈爱的风范,给他终生以深刻的影响。他是“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的。1937年3月21日在苏州看守所题字。

1907年农历五月,邹韬奋13岁时,母亲不幸病逝,年仅29岁。他怎么也忘不了母亲临终的那一夜,“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的情景!

30年后,邹韬奋特意写了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附在《经历》一书后面,通篇充满着由衷的眷恋和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