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剑尘:满清情结与单弦牌子曲
荣剑尘(1881—1958),荣派单弦创始人,北京人,满族正白旗籍。祖姓瓜尔佳氏。原名荣源,后改名荣勋,字健臣。1895年开始票演,1901年正式下海演出,艺名和顺,后改剑荣、剑尘,斋名三乐庐。1920年代后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地演唱。1930年代以后渐享盛誉,形成单弦的重要流派——“荣派”。抗战时期,北平沦陷,编演八本《风波亭》,鼓吹民族意识。1952年在中央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顾问。1957年被无端打成“右派”,之后精神受到严重摧残,于1958年自缢,终年77岁。著有《荣剑尘岔曲集》。
1952年,荣剑尘在中央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顾问时的照片,时年71岁
荣剑尘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享誉京津、东北、华北等地区的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也是单弦的重要流派“荣派”的始创者。他的演唱以嗓音甜润清脆,吐字发音讲求声韵、体现内在的情感见长。
荣剑尘原名荣源,后改名荣勋,字健臣。他是满族正白旗人,祖姓瓜尔佳氏。瓜尔佳氏是满清八大姓氏(哈拉)之一。正白旗与正黄旗、镶黄旗为上三旗。中国清末重臣荣禄与荣剑尘同为瓜尔佳氏。荣禄的女儿苏完瓜尔佳·幼兰(1884—1921)是慈禧太后的养女,也是载沣之嫡福晋(正妻),因此被称为醇亲王妃,是溥仪和溥杰的母亲。清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但尚不足以此判断荣剑尘与荣禄为同一支脉。
瓜尔佳氏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女真族加古氏部落,亦称夹谷氏、古里甲氏。起初,满语“瓜尔佳”被汉译为“围绕菜园子的水沟”之意,又译为“捣乱”之意。瓜尔佳氏族人不喜欢这种汉译之意,后来这种译意被逐渐从满族的各种文献中删掉了。再后来,满洲瓜尔佳氏人因崇敬三国英雄关云长,大多冠以汉字姓氏“关”。因为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金州瓜尔佳等分支。清亡后,满族人多取汉姓。因此,出现了两个同样是瓜尔佳氏的后人,却有不同的汉姓。大概荣家这一支,就是这样的情况。据有关史料记载,瓜尔佳氏后裔族人所冠的汉姓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等。
荣剑臣于光绪七年(1881)出生于北京。他的先祖入关后居北京西郊香山一带的健锐营。健锐营是清廷驻京八旗的一个兵种,由前锋营与护军营中挑选年壮勇健者,多为云梯兵。健锐营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健锐营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大小金川之战,大小和卓之战,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和库伦之战等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荣剑尘幼年时曾在健锐营的功房习武,在私塾习满文。
那时,满洲旗人聚集的地方盛行八角鼓演唱,荣剑尘在习武、念书之余,常去离家不远的八角鼓票房看排练。他十二三岁即能唱一些时调小曲,如《反相思》(戏丫鬟)《后娘打孩子》《十二重楼》《叹清水河》《罗章跪楼》,等等。
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我国北方的单弦、大调曲子、聊城八角鼓、弦子书等曲种都是用它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据《天咫偶闻》记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轫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子弟书”又称“段儿书”,包括清口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单弦。
“八角鼓”演变为“单弦”,盛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创始者是旗籍子弟“随缘乐”,本名司瑞轩。最初“八角鼓”演出时要三人同台,使用多种乐器,而随缘乐的演出形式是用单弦自弹自唱。他的曲目全是自己根据古典小说改编,部分优秀曲目一直为后来的单弦艺人传唱。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卷三中《酒鬼》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单弦曲牌众多,曲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自随缘乐以后,产生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等名家,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
清末八角鼓的“票友”在街头演唱
关于八角鼓的传说,颇具传奇色彩。提起八角鼓,要先说单弦。相传清中叶(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72—1776),四川省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及其侄小金川土司索诺木联合邻近土司在大、小金川叛乱反清,乾隆帝遂命定西将军阿桂率兵前往征讨。当时北方军队初到西南,生活习惯不适应,加之久攻不下,士气低落,思乡之情笼罩全军。据记载:“营无历书,不晓时日,只靠辨别树叶青黄推断时令。”军营中有个旗籍士兵叫宝莜槎,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度曲编词无所不通。他根据当时流行的曲调配以歌词,在军中演唱,很受将士们的欢迎,无形中起到了活跃军中气氛、稳定将士情绪的作用。阿桂将军对此极为赞赏,并亲自编歌词叫士兵演唱。1776年,阿桂大获全胜,将士们“鞭敲金镫,齐唱凯歌”,班师回朝。乾隆帝御驾亲迎至京西南三十里的卢沟桥畔。为了表彰得胜之军,还在京西香山脚下“兴建碑亭”并“赐宴奖功”,文臣武将齐来贺喜。这时候,有个与阿桂不睦的大臣,却唱反调,向乾隆参奏说,阿桂在金川之时,不理军务,每日歌舞升平、通宵达曙,并亲制淫词秽语,瓦解军心……乾隆帝闻奏盛怒,遂召阿桂面询此事,阿桂即把当时的情景一一奏明。乾隆帝闻后转怒为喜说:“此事乃国朝之祥瑞也!”遂命掌仪司制定“八角鼓”,遴选在京八旗子弟效仿演唱。
乾隆下令制作的八角鼓,造型别致,颇具满族特色,鼓的八角,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正黄旗,以旗色纯黄而得名;镶黄旗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而得名;正白旗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挑选。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镶红旗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正红旗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至清末,正红旗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镶白旗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正蓝旗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镶蓝旗因蓝色镶红而得名。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便是镶蓝旗人。八角鼓的鼓框,海棠花瓣式孔洞中以三个金属小钹计算(每对小钹中有一眼钱儿),七面计21个,再加五孔一面的三个金属圈,合计24个,称24固山(满语:旗),即24旗(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这说明,八旗中除了满族,还有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所谓满族一定在旗,而在旗的不一定是满族,原因在此。鼓身无柄,意为民安国泰、永罢干戈。丝制双穗为风调雨顺、谷生双穗之意。
和众多的八旗子弟一样,荣剑尘热衷于学习八角鼓。他聪颖好学,很快掌握了八角鼓的演唱技巧,尔后又向八角鼓名票庆厚庵、高俊山求教,学唱岔曲、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和拆唱八角鼓,兼学三弦、琵琶。几年后,成为健锐营一带八角鼓票友中的后起之秀。他常进城向城内名票请教,他的远房族兄、西城八角鼓名票德润田在艺术上给了他许多帮助,并为他伴奏。经德润田介绍,他拜识了八角鼓票界巨擘、联珠快书名家奎松斋,自此受到奎先生的教诲,并随奎氏走票,观摩了许多名票的演出,结交了一批艺友,逐渐在城里八角鼓票界崭露头角。光绪二十七年(1901),荣剑尘20岁,拜在西城明永顺门下,成为明永顺开立单弦牌子曲门户的第一个弟子,正式作艺,艺名和顺,后改剑尘,斋名三乐庐。
随着清朝灭亡,曾经过着悠闲自得生活的满族旗籍子弟们,不得不与往日的辉煌告别,“钱粮月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铁杆庄稼”倒了,什么都没有了,又什么都不会,许多的旗籍贵族放下架子,先是卖字画,跑典当行,再后来变卖自家的府邸和珍宝,最后搬到外城住贫民窟。而那些原本就贫穷的居住在营地的旗人纷纷离城,开始了经商或卖艺的生涯。旧北京开古董店的、开戏园子的、唱京戏的、说评书、唱鼓曲的等等,五行八作都少不了在旗的人士。昔日里喜欢吹拉弹唱等玩意儿的八旗子弟干脆“下海”,把原本“玩儿”的东西变成了养家糊口的谋生工具。翻开《北平市曲艺公会1947年会员名册》,和荣剑尘同列一册的就有老一辈八角鼓大师、以说唱联珠快书享誉京城的德俊峰。德老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他曾以演唱八角鼓、十不闲、莲花落而闻名,不仅精通八角鼓艺术,琵琶、弦子、鼓柳彩全能,还擅长唱联珠快书,牌子曲《翠屏山》、快书《碰碑》都是他的拿手段子。70多岁时表演“筋斗献彩”干净利落。同时在京卖艺的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关贞奎、良小楼兄妹,评书名家品正三、连阔如,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关德俊,相声大师侯宝林、常连安父子,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杂技大师关玉和、金震、金石兄弟和金业勤,都是落魄的旗籍子弟。
作为满族正白旗籍的荣剑尘自小有“钱粮月米”供着,起初他下海作艺,有喜好玩儿的成分,而进入民国时期,得靠自己个儿挣钱养家糊口,这玩儿的本事也就成了养家的唯一技能。他时时怀念消失了的大清国,为此他把伴随演出用的八角鼓的鼓穗由原本是按旗属分成红、黄、蓝、白等颜色,换成只有一种颜色的青色,取“满清”之意。这也成为荣剑尘的八角鼓艺术独有的特色。
民国初年,荣剑尘从京西移居城内北新桥。这时,正是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的极盛时期,强手如林。当时北京的艺人也分三六九等,有“街南”“街北”之分。以珠市口为界,珠市口以南、天桥一带,称为“街南”。在那一带说书的唱戏的,属于低一等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虽有几家戏园子,但规模很小,设备很简陋,艺人大都撂地儿说唱。珠市口以北,从开明戏院(后来的民主剧场,今天的珠市口电影院)往北,称为“街北”。这一带大部分园子由京剧班占用,评剧、曲艺很少在此演出。就连评剧界的白玉霜、芙蓉花等享誉一时的演员,也只能在珠市口大街两侧的开明、华北两个园子演出,再往北的园子就进不去了。一般来说,街北的戏院是不邀请街南的班社来演出的。能在庆乐园演出的有当时曲艺界的佼佼者曹宝禄、高德明,还有汤金城(汤瞎子)的口技、快手刘的古彩戏法、架冬瓜的滑稽大鼓。
荣剑尘起先只能在小馆子里和分钱不多的堂会上演出,勉强维持生活。后来,他潜心编演新曲,得到挚友谢芮芝的无私帮助,又有德润田、李镒山、庞玉山在音乐唱腔上帮他设计。他将《武十回》由四本改编为十本,将《翠屏山》由二本改编为五本,将《蝴蝶梦》由《扇坟》一本改编为四本,将《杜十娘》由二本改编为五本,演出后逐渐得到听众赞赏。
约在1913年,荣剑尘先后两次去天津演唱,都未取得成功。因此,他下决心向各个单弦牌子曲名家学习,精心揣摩每一个曲目的细微情节,努力唱出人物的风采神韵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绘声绘色地把听众引入意境。他将京剧的表演动作加工提炼并化入单弦牌子曲表演,使形体动作分出文武老少、生旦净丑,面目表情分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他将舞台上的场面桌向台口左边移二尺余,向台口后边移一尺余,使自己站在舞台中心,扩大了表演区;并增加一把椅子,使演员可坐可立,从而加强了演员说唱故事的表现力。如唱《武十回》,他用京剧走矮子步的动作把武大郎唱活,同时衬托出武松的高大形象,使人物活灵活现。
荣剑尘对单弦牌子曲音乐也进行了革新,在弦师的协助下,加强了音乐旋律,使其节奏更加严谨。除了《靠山调》《云苏调》《怯快书》保留半说半唱的唱法外,对诸如《四板腔》《叠断桥》《湖广调》《南城调》《太平年》《金钱莲花落》《罗江怨》《石韵》《流水板》等曲牌唱法都进行了独到的艺术处理。为了充实单弦牌子曲的曲牌,他将北京民间流传的《军乐歌》吸收到单弦的曲牌中,并曾两次到乐亭县向当地乐亭大鼓老艺人杨宝升求教,回京后与弦师反复研究,将《乐亭调》的唱腔收进单弦牌子曲,形成荣派《乐亭调》。在《靠山调》曲牌中加入《拨浪鼓儿》也是他的创造。这里的《靠山调》不是现在二人转的“靠山调”,它原是北京北城一带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又称“北城调”,是以兼说兼唱、说唱结合的方式演出的,体裁与鼓词相通。由于荣剑尘在艺术上不断革新,再加上他嗓音清脆圆亮、高低兼备、音色优美,人们称他的单弦牌子曲艺术为“荣派”。既不同于“常派”的明快爽朗,又不同于“谢派”的滑稽幽默,荣派唱腔的特点是悠扬圆润、韵味醇厚。荣剑尘对于单弦的每一个曲牌都有自己独到的运用,特别是每句的尾音和拖腔与其他派别有很显著的区别。他的演唱不论是满工满调,还是半说半唱,都是韵味十足,让人有“绕梁三日”之感。
这里与“荣派”并驾齐驱的还有“常派”和“谢派”。
“常派”创始人,即常澍田先生。常澍田的击鼓技艺高超,是八角鼓界击鼓最著名的人物。在打鼓的手法方面他曾总结“挝鼓十法”是:切、坐、拉、掭、碰、撮、簸、推、跪、丁。常澍田以豪放的风格、脆亮的低弦高唱、清晰的吐字、传神的表情、潇洒飘逸的动作,被人称为单弦牌子曲中的“常派”。
“谢派”的创始人是谢芮芝先生。他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并不在旗,却是一名资深的八角鼓票友。年轻时,谢芮芝与荣剑尘结为金兰之好,并拜王六顺为师,下海投身相声事业,20世纪30年代后改唱单弦,首演南京,一炮走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谢芮芝创立了通俗易懂、滑稽幽默、生动俏皮的单弦新流派——“谢派”。1950年,参加北京市曲艺会演,与荣剑尘拼档出演单弦拆唱《得钞傲妻》,被观众喻为“一对瑜亮”。
1926年前后,荣剑尘第三次赴津,在南市燕乐、升平戏院演出,一炮打响,誉满津门,被称为“单弦大王”。1930年代,他的《杜十娘》《沉香床》《摩登遗恨》还被灌制了唱片,广泛流传。
荣剑尘深知艺无止境,因而他不满足现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汲取各家所长,以谦恭的姿态听取听众意见。针对天津的听众评他唱的《放焰口》欠火候,他静下心来研究“焰口”,据说为此他先后向北京红门寺的茂林法师和香戒寺檀月上人两位大和尚学习焰口技艺达两年之久。后来,他在表演《翠屏山》《武十回》“放焰口”时,弦师击打法鼓、吊钹,他边念边击打手磬、木鱼,使听众耳目一新。一次有数位僧人到剧场听他“放焰口”,散场后向他合十赞叹,连称“神韵”。
就在荣剑尘的单弦牌子曲演唱达到鼎盛期——不仅享誉京津,在宁、汉、沈等地演出后亦有声誉的关口,他却因与人筹划集资在北京东安市场附近开设的一个曲艺园子——小上海游艺社经营不善、亏损巨大,被迫停业,荣剑尘经年积攒的钱财全部赔光。受到如此打击,荣先生承受不住,精神出现了故障,一时不能登台演出,经过三年多的调理医治,才得以康复重登曲坛。
当年位于北京王府井东安市场西门外北侧、新巴黎绸缎庄顶上三楼的小上海游艺社,就是个杂耍园子,也是北京第一个打出“游艺社”招牌、标榜现代气派的曲艺演出场所,是一个叫徐度的人于1942年出资兴建的。“游艺社”场内约有二百个座位,设备良好,前五排为绿绒沙发椅,五排后为木制弹簧软椅。荣剑尘与投资人徐度合作,组班在此演唱。荣剑尘既是股东之一,也是组织者,还坚持每日演出。在这里演出的都是京津曲艺名家,如白云鹏、联幼茹、筱映霞的京韵大鼓,王佩臣的铁片大鼓,花小宝的梅花大鼓,张寿臣、高德明、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葛恒泉的联珠快书,荣剑尘、谭凤元的单弦牌子曲等。连年的战乱,普通百姓饭都吃不上,没心情,也没钱来欣赏曲艺;有钱人大都到南方避难去了,来看表演的多为不给钱的日伪或地痞渣滓。结果不久游艺社易主,更名为上海游艺社。1945年,这个杂耍园子停业。从建成使用,两易其主,最终还是倒闭了。
荣剑尘康复后,依然到天桥等书馆、茶馆演出。但因战乱未停,民不聊生,上座率低,生活依然窘迫。1950年后,国家安定,荣剑尘再一次焕发了艺术青春,在国庆一周年大典的日子里,他率先编演了《天安门颂》;抗美援朝时期,他编演了《志愿军英雄赞》《鸭绿江上仇》。后来,他还运用新观点编演了《红娘子》《拳打镇关西》《火烧草料场》《武松打虎》《白猿偷桃》等传统曲目。
1952年,荣剑尘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顾问。在说唱团工作期间,他还曾先后在中央实验歌剧团、总政文工团、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中国京剧院、艺术师范学院讲学。他为广播电台录制了《王佐断臂》《杜十娘》等单弦牌子曲曲目及若干岔曲曲目。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文化局给文艺界演艺人员定级,荣剑尘和京剧名净郝寿臣,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砚秋,著名旦角演员于连泉(筱翠花),著名琴师徐兰沅,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著名评书艺人连阔如,京韵大鼓艺人白凤鸣等同被增补为一级演员。
1957年,正值反右,荣剑尘政治上受到迫害,一登台演出,观众就起哄离场,他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整天失魂落魄。1958年,荣剑尘自缢而死。
荣剑尘毕生编演了《卓二娘》《细侯》《青蛙神》《莲香》《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钱秀才》《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刘元普双生贵子》《卖油郎独占花魁》《沉香床》《风波事》《五鬼闹判》《摩登遗恨》《水莽草》《胭脂》《黛玉焚稿》《梅兰竹菊》《国民宝鉴》等三十多个单弦牌子曲曲目,但是大部分已经失传,存世的单弦牌子曲录音也仅有《杜十娘》(一本、二本)《王佐断臂》《拳打镇关西》等为数不多的几种。正宗的“荣派”单弦已经在舞台上绝迹。仅有京津两地的一些票界人士能演唱“荣派”的部分传统曲目,例如《卓二娘》《细侯》等。
关于曲目创作,荣剑尘在所撰《曲坛献艺六十年》一文中提出:“选材取义,必寻正源,设词必求整洁,立意必取正大,要惩恶扬善,补社会教育之不足,如此做法艺术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