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出版说明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学巨著。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蒲松龄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以隽永之笔、博爱之情,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本书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朽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天性聪慧,诗文出众,名扬乡里。可是他参加乡试却屡次失败。30多岁以后,迫于家贫,开始了教书生涯,一面课徒,一面应考。71岁时,蒲松龄才授例成为贡生,五年后辞世。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精力所聚”之书。其故事的来源十分广泛,所闻所见,随时记录。此书在他40岁左右就已经完成,以后几经修订、增补,终身反复经营。他在《自志》中又说:“集腋为裘,妄继《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个性朴厚,重视名义,自幼便以气节和才华自负,但却命运坎坷,科举失败,内心郁结,不得已转而创作。所以,《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藉以抒发内心愤懑、寄托生活理想的作品。

《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也最精彩的部分,是那些描写婚姻爱情的篇章,尤其是那些写人神、人鬼、人怪之间的爱情故事篇章。在这里,蒲松龄推重的是一个“情”字,为了情,可以不避生死,不论阴阳,可以感天动地,起死回生。《香玉》中黄生爱上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为人移去,黄生日日哭吊,感动花神,使香玉得以复生;《连城》中的连城与乔生相爱,不惜割却心头肉,最后还魂复生,结为夫妻;《竹青》中鱼容与患难相爱的神妇竹青南北分离之后,每当思念之时,只要披上竹青所赠黑衣,就能举翅蓝天,飞到爱人身边。这种浪漫的构思与笔法表明了蒲松龄对传统理教中“灭人欲”的否定态度,尊重的是自然本性、自然感情。

《聊斋志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艺术魅力的根源,在于它一书而兼两体,鲁迅先生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按照中国文言小说的传统,志怪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古,传奇尚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聊斋志异》内容为志怪,而笔法类传奇。述志怪不满足于简单的搜奇述异,而是托鬼言志,抒发胸臆;作传奇则借用其笔法技巧,推陈出新,意象更加奇特丰富,情节更加奇诡曲折,描绘更加细腻生动,尤其是在刻画人神鬼狐形象上,“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千姿百态,个性突出。这是唐宋传奇所没能做到的。

《聊斋志异》构思奇幻委曲,记事恢谲蔓妙,行文典雅纯熟,风调寒峭高古,它使蒲松龄在世时就已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此书刊行之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书,脍炙人口,世间公认“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在几千年的中国文言小说史上,《聊斋志异》的地位就如同《红楼梦》在中国通俗小说史上一样,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

本书以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为底本,兼采其他版本之长,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聊斋志异》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普通读者不是很容易识别。因此本书采用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