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世纪90年代,我们开始以传统训诂学为出发点,探讨汉语词汇语义的存在与发展特点。最先展开讨论的是双音合成造词的问题。汉语词汇的发展经过原生造词、孳生造词和合成造词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在传统训诂学里都已经涉及,而且有了很多比较成熟的结论;而合成造词阶段的一些研究,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拘泥在“词汇化”和“形式构词法”的路子里,离汉语的事实渐渐疏远。我们的思路沿着汉语的事实往前走,有两个方法问题在研究中形成定论:第一个,要转变一个角度,不止从形式上去描写构词的模式,而改从形式与意义并重、以意义为主的角度来观察双音构词。第二个,是改变绝对“共时”的描写原则,训诂学提供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对汉语的本源双音词,古今沟通是必由之路,把文言和白话截然分开,对汉语词汇的研究是一条死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汉语词源学深入研究走出一条路的同时,我们开始本着古今沟通的方法来探讨汉语双音词产生的原因,并从意义上来挖掘语素结合的理据和作用的。卜师霞的论文《源于先秦的现代汉语复合词研究》,正是这一阶段汉语双音构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师霞在源于先秦文献的双音结构中,选择已经进入现代汉语的本源双音合成词,将先秦书面语中词语的原初状态与现代汉语中词的成熟状态结合起来观察,为的是探讨文言成分在现代白话中的存留情况。师霞是一位重视师承、严格求真的学人,她放弃了将构词法与句法等同的模式建构方法,遵守训诂学提出的意义中心说,较熟练地运用训诂学改造过的义素分析法,采用了也细化了训诂学总结出的“语义结构模式”分析法,在耐心、细致地分析每一个所取范围内的词汇个体后,从两个层面归纳出汉语复合词语素凝结的动因——文言单音词的句法功能削减、黏着语素产生,是个体词语进入双音构词的直接原因;而单音词失去造句功能的根本原因,又是汉语词汇从孳生阶段到合成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新要素的产生和系统的层次化调整所导致的。正是这种个体变化数量的增多,引发了使文言系统向现代汉语系统的整体演化。这些结论,都对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深化起了推动的作用。在论证过程中,她扩大了视野,提出影响词义整体发展的三个内在的因素——认知心理、词汇系统、特殊的语用实践,这就使主要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这篇论文出版延迟了10年,在这10年里,我们关于以意义为中心的汉语词汇学研究进入了新的探索:首先是为了证实词汇的系统性,利用专书语料的共时状态,对古代手工业、农业、法律、礼仪等专科词汇,做了多次系统描写,探讨了描写的方法,也对汉语词义关系的有序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其次是探讨了汉语作为不带语法标志的词根语,它的意义内涵是怎样支撑了句法功能,又承担了如此大量深刻、丰富的言语作品。在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双音构词问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一部分甚至是系统和意义内涵研究的前提。这就促使师霞的研究不停顿地向前推进。
当前的评估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几乎是无时无地不在催促发表论文的数量。高校的老师们虽然也有少数的确到了学术爆发期,论著较多涌出;但也有不少在那种无端的催促中把握不住心性,制造了太多的急功近利论著。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学生,一批更为无根的“文章”应运而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师霞是有定力的。这10年,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也没有以博士论文为终点,在担任古代汉语基础课和词汇语义学选修课的教学中,对汉语特点和双音合成造词以及词汇语义的诸多问题,时有体会和新的创获。我想,再过一段时间,她应当会把那些点滴的创获掇拾起来,形成更成熟、系统的认识,寻求更有说服力的论据,推进理论向前发展。
最后要说的是,师霞的探索,都是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基于对训诂学的继承而采取的,虽不一定成熟,但具有使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深远意义,这条路也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只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也存在自己的局限,现代语言学的意义研究已经有了一批值得认真借鉴的成果,我们需要学习。师霞的这部书注意了这一点,但还做得很不够。只要从语言的事实出发,从语言的特殊性入手,不去套用和因袭,学习和借鉴是重要的,大家的研究应当可以殊途同归。
2018年10月25日 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