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舌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编

第一章 概说舌诊

一、舌诊源流简述

中医舌诊起源很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内经》中也有舌诊的记载,如舌纵、舌强、舌卷、舌萎、舌本痛、舌本烂的描述;对舌苔也有描述,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舌焦唇槁,腊干嗌燥”。

汉唐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丰富了舌诊的内容。其诊舌分为三类:舌质、舌胎、舌(感)觉。“舌胎”为张氏所创,后世才发展为“舌苔”,指舌上苔垢。其舌诊的运用灵活而广泛,通过察舌求病因病机、辨表里、辨脏腑、确定治疗原则等。

元代敖氏所著《伤寒金镜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舌诊专著。它记录了36幅舌苔图像,并结合临床,论述了各种舌象的主症及治疗法则。

明清以后,舌诊得到更大的发展,各家学说,论著繁多,各有长短。如申斗垣著《伤寒观舌心法》,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曹炳章著《辨舌指南》。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医学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舌诊专著都得到发掘整理,重新出版。不同学科的科技工作者,运用各种现代方法,对舌诊深入研究,如舌荧光检查、病理切片、电镜检查,以及细胞学、生物化学、细菌学等,甚至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检测。虽然在解释舌象机理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但对临床的指导还是没有多大进展,更多的还是需要中医临床的观察和积累。

二、舌的形态

舌由黏膜和舌肌组成,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是扁平而长形的肌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分辨味觉,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

舌分为上、下两个面。上面称舌背(中医称为舌面),下面称舌底。舌体的前端渐细,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的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的两侧称为舌边。舌的下面正中有舌系带,为一黏膜皱襞。在舌系带两边与伞襞之间可见淡紫色的舌下静脉,称舌底络脉。

舌底络脉

三、舌面脏腑分区

阴阳表里、脏腑病变、六淫邪气的变化都会在舌面上得到表现,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基于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辨证方式,对舌面的划分是有所不同的。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常用的有两种分法:

(1)以五脏分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2)以三焦分区。舌尖为上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此方法主要在温病辨证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