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财务报表分析实务
2.1 财务分析的基本思路
2.1.1 数据分析
财务分析就是数据分析。财务数据的分析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是最简单的分析,基本上就是统计,它通过对采集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列表,从而加总求和、求平均数或者找出最大(最小)值等。这主要是帮助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性质和构成进行分析。
2.合理性分析
合理性分析是指将当期数据与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数据进行比较,并且结合经验和实时变化,判断其合理性。
3.实际和预算比较分析
实际和预算比较分析是要找出实际与预算为什么不同。一般情况下,是实际情况与预算时候的一些假设(assumptions)有出入,或者是在预算时有些该想的东西没有想到,或者原先认为不会发生的状况实际发生了。数据分析人员在比较分析时,就要对此进行逐一分析、阐述清楚。生产成本的差异分析基本上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把分析比较的基准数据从“预算”变成“标准”而已。
4.同比分析
同比分析是指与上年或上月的同一个阶段的经营数据进行比较。它主要分析企业的业绩是增长了还是萎缩了,同时也可以分析出成本、费用等开支变化的原因。由于预算多半也是基于上年的数据形成的,将当期数据与上期的比较,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分析当前业务。
5.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指将若干天、月、季或年的同一种数据进行排列,计算比率或相互差异,以找出其发展趋势,并且作为日后预测的基础。
6.数据关系分析
数据分析人员可采用关联性分析(correlation)和回归分析(regression)方法来分析两个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些数据看似不是同一种类型的数据,但实质上相互之间是有关联性的。比如:产品质量指标与销售收入、物流管理的效率与产品销售成本、宏观经济数据与企业的人力成本等。
2.1.2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1.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1)绝对数字的相互比较。很简单,它是指只要直接将两个或多个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并加以说明。比如说,关于销售,我们可以说:“由于节日促销和销售网店的增加,本地区本期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万元。”
或者,关于公司人数,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公司的人员不断增长,尤其是销售员队伍的壮大,本月比上个月新增了3位新员工,上个月比上上个月增加4位,之前的3个月每月都增加了2~4位。预期下个月也会至少增加2位新员工。这样,到下个月月底,即使剔除已经离职的销售人员人数,预计我们的销售员总数将达到30位,比6个月前多15位。”
应该注意的是,放在一起比较的数字是有可比性的,即所谓我们经常说的“apple to apple”。这种绝对数的比较分析,可以用于我们上面提到的同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2)比率分析(ratio analysis)。比率分析就是相对数分析。主要分析的比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市盈率等。除了使用以上这些最经典的比率分析当前的资产流动性、财务杠杆、盈利能力等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比率分析用于不同期间数据的比较、趋势分析、数据关系分析等。
(3)数据列表及计算。将一些数据用一定的形式罗列出来,关键是要用让报表阅读者能看懂的方式来表现。有时,文字的叙述未必可以清楚地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先后顺序和变化趋势,因而用列表的方式显得更加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财务分析的工具
(1)图形。用图形表现就是将计算的各种数据用图表表现出来。图形有很多种形式,如饼图、折线、圆环、点阵、泡泡等。另外,也可以辅以数据透视表、注释等将数据表现得更详细。
图形的表达有时会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适当的图形加上色彩,会给人十分直观的感觉。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开大会,将数据呈现给那些非财务管理人员的时候。图形的呈现往往比文字数据更管用。如果在呈现时运用一些动画,展示效果就会更好。
(2)文字说明。除了数据和图表,有很多东西还是需要用文字表述。文字表述很重要,特别是针对所分析的数据和列表的意义进行说明时,特别需要文字说明对表格数据加以补充。但文字的表达一定要简洁明了,切中要害,切忌兜圈子。长篇大论很可能会引起报表使用者的反感,反而达不到真正提供有效分析的效果。
2.1.3 报表分析工作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1.切忌闭门造车
财务分析人员要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即了解业务(understand the business)。财务数据的比较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数据的解构。我们先要知道某个数据是由哪些因素驱动的,才有可能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如,销售额是“销售价格×销量”得来的。要分析比较实际与预算的差别、今年和去年的不同,我们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找出销售价格变化的原因(新产品上市、产品销售结构变化等),以及销量增减的原因(广告或促销等),就可以知道销售额为何变化。找出数字变化并进行比较很简单,比较困难的是,如何找出数字变化背后的原因。作为一名优秀的财务分析师,真正要了解所在企业的业务状况,还有更多复杂的东西要学习和研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会逐一介绍。
2.敏感度
首先,财务分析人员要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具有较强的敏感度(sensitivity)。我们经常说,财务人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把周边的变化、发生的事件与财务报表上数据的变化关联起来,这样有助于财务人员分析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变化趋势或规律,找出企业业务变化的真正原因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季节性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也就是某一个变量(人流量)变化引起的另一个变量(客单数)的变化。由于天气变冷,外出购物的人就相对较少(除了圣诞、元旦和春节新年期间)。春秋季气候适宜,各种节假日也较多,相比较而言,外出购物的人就会略多一些。如果财务分析人员通过自己的观察,再与报表数据相关联,了解这些变量变化的规律,既可以帮助管理层分析业务,做出决策,也可以为今后的预算做准备。有时,这种分析的实验性很强,既需要分析人员对数据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和敏感度,又需要分析人员不厌其烦地反复推算,以期找出数据之间的本质规律。
其次,会计人员要对数据本身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以前一个真实的事情。
【故事中学财务】
Excel报表也会错吗
有一次,有位同事做了一张简单的报表,分析企业全年销售额变化的一些因素。他做完了之后,发给了我。我扫了一眼,就将表格原封不动地发回去给他,要他修改。他问我怎么啦?我说:“你表格中的数字加总都不对,还好意思发给我看?”他说:“怎么可能?我是用Excel做的,所有数据都是自动加总的。”我说:“你看,这个产品每个月的销售额都在90万~130万元,平均每个月110万元左右,12个月的总销售额应该在1200万~1300万元。你做的全年销售总额怎么只有1150万元呢?”果然,他一检查发现,有一行新增的数据,他在设Excel公式的时候忘记加进去了。不过,他很惊讶为什么我用了不到一秒就发现了错误。
这就是财务分析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当中训练出来的对数字的敏感度。有时,根本不需要计算器,心算一下就知道运算的大致结果。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我们后面章节要说的报表的“分析性复核”。在北美洲的数学考试中,有时就有类似的题目,不需要你计算出精确答案,只要大约知道答案的“估计数”就可以做选择了,就好像下面这道题目:
问:一家大型游乐园8月第一周的周一到周五入园总人数为231575人,那么平均每天入园人数是:
A.39785
B.46315
C.48050
D.46828
E.46132
F.42135
不需要使用计算器,看一眼就应该知道每天的平均人数肯定在40000以上。而且,总人数是以5结尾的数字,那么除以5得到的平均数当然还是个5结尾的。这样,就只有B和F可以选了。再稍微使用一下心算,231×××的1/5应该是46×××。所以,答案就是B了。心算快的人,估计一两秒钟之内就可以计算出来了,根本不需要计算器或者排列算式计算。
3.好奇心
财务人员要有好奇心(curiosity),想办法在数据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要勇于探索和发现。财务分析人员平时要多观察、关注企业的一些变化和发展,如企业战略的变化、重大人事变更、营销策略的转变、新产品研发上市等,遇到问题不要自己瞎编或主观臆断,一定要跟各部门的人多沟通,从他们那里找到解释。财务分析人员也可以平时主动与生产、营运、市场等部门的人员多交流,从中获得一些与业务相关的信息,做个有心人,有些业务的信息说不定在做分析时就可以使用了。最终,财务分析人员做分析报告时,落在纸上的每一个分析、解释、说明等,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底稿中注明出处,而非道听途说,以备日后查询之需。
4.刨根问底
财务人员要有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换言之,就是不那么容易被说服(be not easily convinced)。我们在做分析报告时,碰到数字的变化,要寻找原因,去找相关业务部门的主管询问。但是,对方未必了解我们的真实用意,或者由于他们是非财务人员,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又或者他们自己已经在这个行业这个业务部门中做了太久,许多事情的发生在他们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的,没有什么特殊性;再或者因为他们太忙了,没有时间,而无法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总之,有可能我们得到的问题的答案未必是正确的、完整的。因此,对于这些答案,我们要自己想想,这样说合理吗?完整吗?符合我们企业的情况吗?若是有疑问,要怎样进一步询问,并修正我们提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跑去提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数据的前后关系,同时做好心理准备,试想一下他们可能会怎样回答,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追问,或者有些时候需要启发性地提问题。这样才能得到问题最终真正的答案。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曾经就发生在我的身上。
【故事中学财务】
到底是什么拉动了销售
当时,我在一家连锁零售企业做某年12月的分析报表,有一家店的当月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了很多,在零售行业我们把这个指标叫作同比销售增长率(comp sales%)。我去询问业务部门的主管为什么这家店的同比销售增长率比去年高出很多,而且还大大高于12月全公司的平均水平。他想也没想,随口就说:“是啊,确实我们门店今年的访客量明显比去年大幅提升,这是该店管理组加强销售推广力度的结果,加上圣诞节和元旦假期的促销,所以,12月的同比销售增长率增长了很多。”这听上去颇为合理,我就把这个理由写在报表上了。但报表到了我的上司那里,他问我:“我们公司去年同一时间也做了圣诞、元旦促销啊,促销活动不是一样的吗?你有没有想过访客量增加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啊,业务主管这么明显的简单又有点敷衍的答案,我怎么没听出来呢?
我只好再去询问业务部门主管,这次他想了想,然后很认真地回答我:“一方面我们公司建立发展了会员制,增加了很多忠实顾客,根据市场部的跟踪调查,这部分会员近几个月的访店频率大大高于一般客户;另一方面,最近几个月我们在网络和新媒体上发布了很多广告,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了,尤其在年轻人中效果明显,因而这部分的访客量也增加了很多。”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修改了原来报表上的分析,再把这些内容概括放进去了。
但是,我的上司看后又问我:“这些不都是公司统一的促销行动和广告,其他店同样既增加了访客量,也增加了年轻客户人群,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唯独这家店的同比销售增长率特别高呢?”
我只好硬着头皮再去询问一次。这次,那位业务部门主管说:“我们一起给店长打个电话问一问吧。”原来,是这家店所在的商场为了促进圣诞、元旦期间的人气,联合商场内多个商家共同开展了一些促销活动,加上我们公司自己的广告和促销,效应叠加,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结果。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财务分析人员应该怎样去思考和提问题,而且,不要盲目地接受营运部门给的简单答案,自己要深入地、多角度地思考一下。
5.融会贯通
财务人员要学会逻辑推理,融会贯通,把看似独立、单个的事件联起来看(connect the dots),并把握全局视角(have a big-picture view),找出事情背后隐藏的东西。事实上,有些报表上的数字是可以相互印证的,从不同的角度询问多个部门,可以对同一个事项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再来说件真实的事情。
【故事中学财务】
仓库的临时工增加了,会影响销售净毛利吗
有一次,我在分析工资成本的时候发现,某个销售区域的工资福利支出比预算以及上一年多了很多。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的差异来自该区域的仓库。我去询问该区域的营运总监,他回答说:“对啊,我们这个月请了很多临时工,帮忙把仓库整理了一下,因为我们的仓库一直缺少人手,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没有认真整理和盘点了。所以,这个月我们请了一家劳务外包公司,对仓库专门做了彻底的清理,因而多出了很多临时工的人工费用。但这部分超支是我亲自申请且经CFO和CEO批准的。”
当我做完了工资的分析之后,我又想到,既然是整理仓库,也就是将仓库的货物清点、重新排列、上架,与此同时肯定会产生盘点结果。如果有碰到已经无法出售的货物、已经损坏的货物或者库存清单上的货物丢失等,势必计入库存盘亏和损耗。所以,该区域的库存盘亏和损耗(inventory write-off)这个月一定不会少。去明细账上一查,果然如此,通常库存盘亏损耗基本上占销售额的0.3%~0.5%,而这个月他们的库存盘亏损耗达到了该区域销售额的0.8%,比平时多了一倍。这些库存盘亏和损耗是作为产品销售成本的一部分入账的,由于金额相当大,所以同时也影响到该区域这个月的销售净毛利。
清算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清理预提费用、集中支付应付账款等行为,都会影响到不止一个会计科目、一张会计报表,同时也会涉及多个财务比率的变化。当有类似的行为发生时,财务分析人员要关注它们对财务整体结果的影响。
还有很多非财务指标的变化,最终也会在财务报表上体现。比如:企业的客服部门每个月都抽样调查客户满意度。当对于某个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下降时,该产品的销售额往往也会下降,退货也会增多。同时,已出售的产品相应的报修增加,维修成本也会增多。如果该产品质量的下降是由于某个供应商供应的零件质量有问题,那么,原材料的损耗报废也会增加。如果将该原材料退回去,可能还会有相应的检测、整理、仓储、搬运等费用的出现,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财务分析人员做分析要有一个企业“整体”(a big picture)的概念,而不是仅仅囿于一隅,只看到一个方面的数字变化,应该关注和它相关联的其他财务数据甚至是非财务数据的变化。往往一件小事就可以带动多个报表的多项科目的变化。
6.精确且简练
财务分析人员应写出有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报告不在于长,而在于精。精准且切中要害的报告才是好的。分析人员除了要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以外,适当的表达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有些分析内容完全可以用数据表格和图形来代替,一目了然,就千万不要像写作文凑字数那样写一大堆。还有,财务分析报告不需要太多华丽的文字,也不需要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只要客观反映事实就可以了。财务分析人员还要注意在写分析报告时尽量使用通用词汇,而不是专业的会计词汇,尤其要避免缩写或缩略语。会计部门平时经常使用的缩略语,对于非财务专业的人来说,说不定就像“天书”一样。如果报表的阅读者无法看懂我们的报告,那么财务分析报告就失去了意义。最精妙的财务分析报告是让阅读者在此报告的帮助下,自己去解读企业各业务部门的绩效、公司策略的得失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总之,作为一名好的财务分析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曾经有一次,我所在的公司要招聘一名财务分析员,面试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在财务会计领域工作过几年的年轻人。我问他:如何才能做好财务分析?他回答说:“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方面的书籍,多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我的多次启发下,他的认识还是仅仅停留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分析技能”这个层面,而没有搞清楚财务分析人员一定要了解企业业务,要自己想办法寻找数字背后的故事,提出更好的决策建议。他的回答看似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他看上去也是一位努力好学的大好青年。但是,财务分析人员光看书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对数字的好奇心和敏感度,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好的财务分析师。
[1]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销售净毛利是零售行业中,在产品直接采购毛利(gross margin,产品销售价格–产品购入成本)的基础上,再减去相关的费用、成本(包括库存盘亏和损耗,产品分包装或再包装的人工费用、包装材料,销售过程中仓储、运输、搬运整理货物的直接成本,以及相关仓储成本的摊销),从而得到的产品销售净毛利(net margin)。因此,这里所说的产品销售成本(cost of good sold,COGS),也就是让产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达到可销售状态所支付的所有成本和费用。
2.1.4 财务分析的企业环境
很多人以为财务分析是模式化的,一家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复制给另一家企业,只要具体数字改动一下就好了。其实不然,每家企业不但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人员组成,更重要的是每家企业有自己的商业环境和企业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分析的深度和维度、财务报表的种类和呈现方式,以及财务分析的模式和方法等。
1.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财务报表的需求以及财务分析的详细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
(1)企业初创时期,销售额较小,创业者的重点是怎样把业务量做上去。主要方法是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尽可能地增加销售网点,在有限的条件下做更多的广告和宣传,让市场知道自家的产品等。在这个阶段中,管理层对销售的大致情况、销售额的组成等基本上了如指掌。他们更关心的是要达到预期的销售规模,其投入的资本、花费的成本和费用需要多少。因此,他们对成本及费用的分析要求会比较细,看得比较严。创业者甚至会自己亲自审批所有的资本性开支和费用报销单等。短期内,销售额的大规模增长比较困难,所以管理者就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同样的道理,这在亏损企业也适用。由于企业长期亏损,而股东可能出于战略部署或市场占领的考虑,暂时不会关闭企业,因此,如果企业销售不好,就要想办法尽量“节流”。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比起利润表的详细分析,可能更重要的是资本性支出与资金需求预算的跟踪、预测和分析。因为,初创企业在营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股东投入和外部资金的支持。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如何管理好有限的资金可能比如何有效分析、利用利润表更重要。
还有一点,初创企业在开始的时候,人员不多,有时一个人要干多个人的活。这个阶段,在保证基本的会计数据记录完整和财务报表正确、及时的前提下,很难有专门的人做财务分析的工作。所以,往往是财务主管或财务经理自己做财务分析方面的工作。由于时间、人手有限,能呈现出的分析报表的规模、数据的详细程度、分析的深度(广度)都十分有限。
(2)当企业逐步进入成熟期时,销售额不断增长,商业盈利模式也比较成熟。同时,商业模式也可以大量复制。随着销售渠道的扩张和销售量的增长,对销售的分析要求肯定会更多。企业决策层希望了解企业的哪些产品卖得好,哪些销售渠道比较好,或者是哪些产品在哪些地域销售得特别好,还有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企业进行阶段性促销的效果等,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销售分析工作。
除了销售方面的分析,企业还会对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做分析,并通过采购、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整合、扩大,尽可能地利用规模经济效应(economies of scale),以期能获取最高的毛利。同时在此阶段中,企业对于各种费用(包括:管理部门的差旅费、工资福利、培训费、招待应酬费等)主要是通过预算进行总量和进度上的控制,只要总量上不超过,企业也没有重大商业事件或者经营上的新变化,通常不会做太过细致的分析。所谓“重大商业事件”,是指企业在预算过程中没有预计到的一些变化,包括临时决定的新市场的拓展、战略调整后出现新的销售渠道、突然关闭某个生产线,甚至关闭整个工厂等。
2.不同行业的企业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因此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往往也不太一样,关键是财务管理的重心不一样。
(1)工业制造型企业。工业制造型企业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因为原材料加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费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了监控和控制生产成本,企业会在生产过程中收集大量数据,做各种成本分析,同时还要监控原材料的进货价格以及原材料的损耗等。所有这些,基本原则只有一个:通过数据分析,找到优化成本的可能性,尽可能地节约成本。
另外,存货分析也很重要。存货水平也不能太高,因为存货占用了大量资金,如果存货太多,势必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存货也不能太少,当有客户要来订购产品时,不论产成品存货不足,还是原材料的存货不够,都会影响销售额和销售的实现速度。因此,存货水平适当,并且其中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都占有合理的比重,才有可能让企业尽可能地多销售并且盈利。再有,我们要对应收应付进行分析,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管理。对于应收款项,我们要看账龄、平均的周转天数等。对于应付款,我们要看企业付款的速度,会不会因为付款太慢而被罚息或者影响后续的原料供应等。
(2)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最看重的是销售额,对销售会做大量的分析。不论是对产品组合(product mix)、销售渠道(sales channel)还是对定价方式(pricing)等,零售企业都会有详细的分析。并且,对于产品的促销情况也会做促销前后的分析,以确定促销的效果如何。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比较稳定,但是碰到季节性变化或者大型促销活动引起毛利率变化时,企业也会做详细的分析。零售点的存货量和存货的周转也是很重要的指标,企业需要对此做一定的分析。存货太多,占用的资金量大,占用库存位置,而存货太少,销售额又会受到影响。
(3)房地产、咨询等项目型企业。这类企业不论收入还是支出,都是以项目归集的。因此,它们应划分清楚哪些收入支出是项目范围内的,哪些不是。另外,项目的费用不能超出预算,如果超出,要说明有什么特殊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一切都以项目为中心。如果有无法确认是哪个项目的费用,可以在多个项目之间分摊。分摊的方式也很有讲究,分多分少、分摊标准等在不同的项目组或者部门之间通常都会有很多的争议。要分到每个人都满意,每个人都觉得公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财务人员,要做大量的分析和运算,还要准备好各种补充资料以便有人提出异议时可以应对自如,说得清楚来龙去脉。能分摊到让大多数人满意,绝对是一种“艺术”。
关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影响,我们就以上面这几种行业为例。另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行业对财务报表有各种需求,有些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到,更多地需要财务人员在实践中去观察、理解、体会和总结。
3.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企业
这里说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是由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同引起的。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格,我们经常会问:“到底是谁在经营这家公司?”(Who’s running the business?)不同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管理要求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不同。
(1)销售型企业,企业的整体业务主要是靠销售来驱动的。在这类企业中,不论是企业管理政策还是公司发展战略等,通常都是销售部门的领导比较有话语权。所以,企业的高层多半也是有销售或市场营销背景的。这类企业的主管,当然是对销售额及销售相关的指标比较感兴趣,会做很详细的销售分析。另外,对产品销售成本(一般是进货成本+库存损耗+运输仓储费用等)及销售费用(广告、市场推广等)的分析,通常企业高层也会比较关注。一般来说,只要销售状况良好,就不会有太多关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的分析。一旦销售状况堪忧,企业高层就会要求减少各项费用,从而对各项费用加强监管、监控。
(2)财务背景的管理人员管理的企业。通常,财务出身的管理人员对报表的要求非常细致,因为几乎所有的报表他们以前都做过,加之如果他们已经在企业工作相当长的时间,对数据的来龙去脉也比较了解。同时,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比较高,因而很容易找到财务报表上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及时指出并给予明确的指导。而且,财务人员大多习惯于“控制”(control),即对产品成本、各项费用、项目预算等方面的控制。对于公司内部一些审批授权,也会比较保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和风险。在创造利润的“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他们更看重“节支”。因此,他们对于实际成本和费用与预算相比的不利差异分析,会看得比较详细。
(3)技术型或工程型高管领导的企业。这类企业大致包括(但不仅限于)技术创新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技术型产品的制造企业等,高层管理人员很可能就是企业的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这些高层人员通常更注重业务和技术,他们希望看到的财务规划和分析大多与开发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有关。财务人员在满足日常营运的财务核算之外,还需要做新产品研发的项目成本、量本利分析、投资回报率、产品定价等。
在企业初创阶段中,这类企业的高层领导通常有很好的想法(good idea),但是,在如何将这些想法真正变成产品到市场上去销售,怎样定价可以赚钱,怎样核算投资回报率,怎样与潜在的投资人或者银行金融机构沟通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方面,他们未必很在行。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将他们的想法转化为财务模型,转化为可以衡量的数字。所以,财务分析的重点不完全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更多的是分析、预测未来的状况,最终找出可以赚钱并且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将技术转化成“钱”。同时,通过财务人员的工作,企业高层领导知道自己的企业价值是多少,企业的业务如何在财务上进行评价,以便随时可以跟潜在的投资人或者金融机构进行沟通。
另外,这类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比较高。有些是因为企业的研发项目未必都能成功,不成功的话,资金就可能白白浪费了,所以企业对项目研发的费用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严格的控制。这类企业在初创阶段一般都有融资贷款,偿债的风险也很高。万一资金周转不灵而无法偿还贷款或者无法进行其他融资的话,将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也会严格分析监控现金流和资本项目的支出。
总之,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文化环境的企业,对财务分析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相应的分析方法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来做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