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贸易网络的支点
明代后期的葡萄牙人主要经营着三条将整个已知世界连接起来的海上商路:第一条,从澳门至印度果阿,再至葡萄牙里斯本的亚欧航线;第二条,澳门至日本长崎的东亚航线;第三条,澳门至菲律宾马尼拉,再至墨西哥的亚美航线。
每年4—5月间,由葡萄牙王室任命的一名海军上将率领两艘大帆船(每艘载重600~1600吨,可搭载50~600人),配备着火枪大炮,满载着毛织品、红布、水晶、玻璃制品、佛兰芒钟、葡萄酒、印度棉花和棉布等货物,以及原产美洲经里斯本运来的白银,从印度果阿出航。在正常情况下,它将停靠在马六甲,把船上的部分货物换成香料、檀木、苏木,以及暹罗(今泰国)产的鲨鱼皮和鹿皮,然后再航行到大明帝国允许葡萄牙人居留的澳门。在澳门,为了组织运往日本的大量中国生丝和丝织品,他们通常必须等待10~12个月:因为在广州只有上半年才能买到生丝和丝织品。在停泊澳门期间,大商帆队的司令官,那位海军上将就担任葡萄牙驻澳门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
第二年,这两艘不受明朝“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禁令限制的葡萄牙大帆船乘着6月底至8月初的西南季风航行到日本九州,航程通常要十二三天。在日本停留到10月底或11月初,把生丝、丝织品、棉布等中国商品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再乘东北季风返航澳门,从日本载运出来的商品除了大量的白银外,还有漆器、画有金叶的纸屏风、和服以及日本刀、长矛等铁器。这些白银通常会在澳门卸下来,用以购买次年运往果阿的中国生丝、丝织品、黄金、麝香、珍珠、象牙和瓷器。在西运的货物中,生丝占主要份额,“运自中国的丝绸数量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每年从中国运往葡萄牙、东印度群岛的丝绸有10万公斤……”
葡萄牙商帆每次从果阿往返日本需要三年时间,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日本每年进口的中国生丝都保持在5万公斤以上,而用作贸易结算的日本白银则成为葡萄牙人在东亚贸易的重要资本。由于当时日本的金银比价(大约为1∶10)远远超过中国,因此把从日本获得的白银载运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黄金,能够获得厚利。据说其利润率保持在70%~80%,有时超过100%。
作为这样一个环球贸易网络的中心城市,“聚海外杂番,广通贸易”的澳门迅速兴起,嘉靖末年的“夷众”已经超过万人,到了万历年间,澳门的居民更达“十万余众”。自开埠到17世纪40年代初,澳门已从一个仅有少数临时建筑物的荒岛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亚洲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岛上居民包括葡萄牙人、华人、日本人、印度人、非洲人以及欧亚混血。成书于17世纪末的《葡萄牙的亚洲》一书这样描述这一时期澳门的兴旺景象:“这里是中华帝国最繁荣的港口。仅葡萄牙人每年就从这里运走五万三千箱丝织品,各重十二盎司的金条三千二百个,七担麝香、珍珠、砂糖、陶器。”它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管道,葡萄牙人将美洲食用植物引入中国种植,如玉米和甘薯,这些高产作物对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