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政府治理与民间资本投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3 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

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经济学理论成为支配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流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节和配置,无须政府干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进一步提出了供应自身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他们始终坚信宏观经济不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然而,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西方国家依据古典经济学理论所采取的刺激生产等经济政策并没能将各国经济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世界经济危机反而愈演愈烈,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各国政府都急需新的经济理论来挽救经济。凯恩斯(Keynes)深入思考这次经济大危机后,于1936年出版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在书中指出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与事实不符,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并不能自动地被创造出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规律会使有效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经济社会一般都会处于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经济危机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凯恩斯坚决主张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凯恩斯的理论贡献在于首次从经济学理论上证明了政府治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凯恩斯主义缓和了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减少了失业,使西方国家进入了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时期。但是,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膨胀性经济政策导致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新自由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成为新一代“官方经济学”,经济自由主张在理论上再度占据上风。新自由主义以反对国家的经济干预为思想核心,包括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多个学派。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Hayek)长期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他不仅明确主张经济自由,而且坚持认为垄断经济、计划经济、政府干预必然是无效率的。现代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强加干预,是导致“滞涨”的主要原因。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变动的根本原因,要求政府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除此之外,政府不需要干预私人经济。理性预期学派以人的理性预期假设为前提,用货币周期模型论证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得出了凯恩斯主义政策无效因而无须政府干预经济的结论。由此可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各个学派分别从各自学术观点出发否定政府干预政策的效果,动摇了政府干预主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