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疼痛整合中枢

(一)脊髓背角

脊髓背角由初级感觉传入末梢、脊髓中间神经元、脊髓投射神经元和脊髓上结构的下行纤维组成,是感觉信息传入的门户和初级整合中枢。

Rexed根据神经的形状、大小、走向和密度,按罗马字母Ⅰ~Ⅹ将猫的脊髓灰质分为10层,研究证明这种分类也适用于其他动物。与感觉传入有关的主要是Ⅰ~Ⅶ层和Ⅹ层。

背根的有髓鞘和无髓鞘纤维进入脊髓时完全分开,有髓鞘大直径传入纤维进入脊髓背角走向中间,在背柱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由此再分支进入背角。小直径有髓鞘Aδ和无髓鞘C纤维在脊髓背外侧进入背角,也分为上下支,跨越1~2个脊髓节段,这些纤维的大多数构成位于脊髓灰质背外侧边缘的李骚氏束(Lissauer's Tract)。Aδ和C伤害性感受器细胞的传入轴突纤维由背根经李骚氏束进入背角,Aδ传入纤维终止在脊髓背角的Ⅰ、Ⅴ、Ⅹ层,C传入纤维终止在背角Ⅱ层的背部(Ⅱo)。传递非伤害性信息的Aβ传入纤维终止在Ⅲ~Ⅴ层。内脏传入纤维主要投射到脊髓Ⅰ、Ⅱo、Ⅴ和Ⅹ层,肌肉传入纤维主要在Ⅰ和Ⅴ层的外侧部。

1.Ⅰ层

Ⅰ层为覆盖在脊髓背角表面最薄的一层细胞,通常大约是一个细胞的厚度,在背角的最表面将背柱和背角胶质区分割开来,并且向外侧扩展,呈弧形从腹面卷曲在背角Ⅱ层的腹面,贯穿脊髓全长,荐骶和腰段最明显。Ⅰ层主要是传导高阈值机械感受器冲动的Aδ纤维。

2.Ⅱ层

Ⅱ层贯穿脊髓全长,骶、腰和第1颈髓等节段最为发达。由排列紧密的小细胞和纤维末梢组成的网状组织,在显微镜下呈透明状,被称为罗氏胶质细胞层(SG),其功能为参与兴奋性突触传递。伤害性传入纤维主要终止在SG,并与SG中间神经元、背角层(Ⅲ~Ⅴ)投射神经元的树突和脑干下行纤维形成局部神经网络。SG有丰富的经典递质、神经肽及受体,它是伤害性信息传入的第一站,是脊髓中神经结构和化学组成最复杂的区域,因此,SG层是痛觉调制的关键部位。

3.Ⅲ层

Ⅲ层贯穿脊髓全长,腰段最发达,胸段最小,由大量的有髓鞘纤维、投射神经元和类似Ⅱ层中的中间神经元组成,因此过去也将此层归于Ⅱ层(SG)。Ⅲ层细胞较大,形态多样,分布疏松,其树突和轴突分布更为广泛。部分脊颈束神经元和背柱突触后神经元分布在此层,它们的树突呈天线样走向,并在背部延伸到Ⅱ层接受初级传入C纤维的单突触联系。另一类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呈扇形分布,可直接与各种类型的初级传入形成突触,大部分传入纤维介导毛囊感受器和巴氏小体信息,也有小纤维终止在Ⅲ层。Ⅲ层神经元轴突除了投射到SG层、背角深层和邻近的白质,构成脊髓内的联系外,还有大量的轴突投射到延脑尾端的薄核、楔核和外侧颈核。

4.Ⅳ层

Ⅳ层是背角中相对厚的一层,由各种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神经元组成。Ⅳ层细胞与SG细胞的轴突和初级传入形成突触。此外还有树突纵向分布的中央神经元和树突横向分布的神经元。大量脊颈束和脊丘束神经元胞体位于Ⅳ层,其轴突分别经前联合投射到对侧外侧颈核和丘脑,有些神经元轴突也到达背角的Ⅴ、Ⅵ和Ⅶ层等其他区域。

5.Ⅴ层

Ⅴ层是背角中内外走向最狭窄的部分,而在背部走向很厚,位于被称为背角“颈”部的区域。除胸段外,Ⅴ层分为外、内两区,外侧区约占1/3,内含较大的神经元(30~45μm),而内侧区含有许多密集排列的小神经元(8~10μm)。

6.Ⅵ层

Ⅵ层为背角的最底层,只存在于脊髓的颈、腰膨大处。来自脑的大量下行纤维和初级传入纤维终止在此层。Ⅵ层的大多数神经元可能属于脊髓内的固有系统。此外,此层也存在大量的投射神经元,其轴突投射到外侧颈核和丘脑。

7.Ⅶ层

Ⅶ层是脊髓灰质的中心部分,是一个不规则区域,脊髓不同节段形状也不同,在颈、腰膨大处延伸到脊髓腹角。Ⅶ层中有大量投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存在,接受来自红核的下行纤维。投射神经元轴突上行至中脑和小脑。

8.Ⅷ和Ⅸ层

Ⅷ和Ⅸ层位于脊髓腹角,是运动神经元集中的区域。

9.Ⅹ层

Ⅹ层为围绕中央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包括灰质联合,接受来自皮肤和内脏的会聚性伤害性传入纤维。

(二)丘脑与大脑皮层

感觉传入冲动通过几个传导束到达痛觉的高级中枢——丘脑,进行加工和整合。

1.内侧丘脑核团

内侧丘脑核团主要包括髓板内核、丘脑中央下核(Nucleus Submedius, Sm)、腹内侧核(VM)和背内侧核(MD),主要参与介导伤害性感受和痛感觉的情绪—激动成分。内侧丘脑核团神经元的轴突广泛投射到大脑皮层,包括与情感有关的额皮层。它也接受与边缘系统和下丘脑有密切联系的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因此,这个与痛情绪反应有关的通路也被命名为旁中央系统。

2.外侧丘脑核团

外侧丘脑核团包括腹后核群(PO)、丘脑网状核(Rt)和未定带(ZI),主要参与痛觉—鉴别方面的活动。

3.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作为人类感觉整合的最高级中枢,接受各种感觉传入信息并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意识。在临床研究中,刺激患者皮层感觉Ⅰ区很少报告有痛感,切除感觉Ⅰ和Ⅱ区,也未发现疼痛有明显改变,一般认为皮层感觉区在疼痛知觉中作用不大。目前,对于皮层哪些部位接受痛觉传入,如何进行信息整合达到知觉,知之甚少,尚无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