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2 电生理研究(包括神经形态学研究)
有一种学说认为,外科手术(切开皮肤)之前先给针刺刺激,这时针刺引起的神经冲动先期到达脑(主要是丘脑)的神经元,使之兴奋;其后,外科手术引起的伤害感受信号也到达丘脑感觉神经元。由于后者到达较晚,不再能兴奋丘脑的感觉神经元,因此使手术引起的疼痛有所减轻。这种根据神经冲动到达中枢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的说法,部分解释了针刺的镇痛原理[8]。略嫌欠缺的是,按照这一学说,针刺镇痛应该是立即起效,在毫秒级的时间尺度上发挥作用;但实际上,针刺镇痛的临床经验是,在手术开始前就先行刺激(称为“诱导期”),持续30min左右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另有一种学说认为,从同一个脊神经节段支配的皮肤发出的传入冲动,可以通过粗纤维(主要传递触觉信号)或细纤维(主要传递痛觉信号)到达脊髓;粗纤维传递的信号到达脊髓,可以抑制细纤维的信号传递。具体到针刺镇痛机制,可以表述为:针刺的信号主要由粗纤维传递,手术切口的伤害信号主要由细纤维传递,针刺的信息(酸、麻、胀、重等“得气”感)抑制了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这是Wall和Melzack疼痛“闸门控制理论”的具体应用范例。但实际上,这一机制可以解释针刺在同一个脊髓节段发挥的镇痛作用,但难以解释针刺手上的合谷穴或下肢的足三里穴,可以引起全身性镇痛的客观事实。
在神经参与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中,电生理方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将电生理方法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时,效果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