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心理导向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教育是人学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什么?作为一名耕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教师如果不把教育的本质问题搞清楚,工作将会是盲目的,教师的良苦用心很多时候不但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中学时期我很崇拜一位老师,他知识渊博,激情飞扬,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更喜欢试卷讲评课上他分发考卷的方式。老师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时都会组织单元测试。每次测试后老师都会从分数最高者到最低者挨个高声公布成绩,报到名字的同学上讲台领试卷。因为我的成绩优异,通常不是第一个就是第二个上讲台领试卷,每次领回试卷时内心都非常激动,情绪高涨,期待着下一次考试,下一次发卷。按名次领试卷带来的成就感产生了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使我对学习劲头十足。我一直以为其他同学也跟我一样那么喜欢这个老师。直到我也当上教师,才发现事实并不是我想的那样。那是在班会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有爱心,有的说风趣幽默,有的说有真才实学……轮到小莉的时候,她眼神充满愤怒地站起来埋怨道:“我很讨厌那个老师。因为每次测试之后,他都要按成绩高低排名,排名也就算了,更让人讨厌的是,他要从高分到低分一个个报名字,让我们一个个上讲台领试卷。每次发考卷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受刑,就像赤身裸体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一样,我的心、我的自尊一次次被碾碎。我看到他就很反感,更不要说认真听他的课了,成绩自然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听着小莉的讲述,我的心充满了疑惑,小莉说的老师莫非与我当年最喜爱的老师是同一个人?放学后,我找小莉聊天,果真我们来自同一所学校,她所说的老师就是我曾经最崇拜的老师。

小莉还告诉我,讨厌他的学生可多了,班里至少有三分之一,因为老师眼里,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压根不知道其他学生的想法。对于她说的这个情况我感到意外。在一次同学聚会时,我专门提出对老师的印象的话题,请大家谈谈感想。果真如小莉所说,很多同学都很反感那位老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自尊被残酷地、赤裸地践踏了。

“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类感觉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个脑力劳动,会使他的头脑好像处于麻木状态。”小莉的故事,使我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如她所说的,不愿听那位老师的课就是因为心灵受到了伤害,感觉没有了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书中写道:“教育,首先是人学。”人不是机器,不同于其他生物,人有情感、有自尊、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人的心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那些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让教育真正进入人的心灵。

“教育即人学”,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健全的人。健全的人应该有自尊,关心集体,对于他人对自己的品评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和乐观态度,懂得悦纳自己,有丰富和发展自己智慧和才能的愿望,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健康的体魄等。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天性。人生来就喜欢美好的人、事、物,吃好的东西,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兴趣的事情;人是喜欢新鲜感的,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不管是良性刺激,还是恶性刺激;人都是群居的,不管你是表面上习惯孤单,还是在热闹过后感受孤单;人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创造欲、表现欲、自尊心、嫉妒心、虚荣心、安全感、恐惧感、崇拜感等心理,并因此构成了丰富的生命个体。教师必须尊重和利用人的天性,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更好地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成长。

从小莉的经历中,我知道学生的心灵需要被保护。教育是老师与学生思想、心灵的碰撞。教师的同一行为对于不同的学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产生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学生学得好不好不是取决于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水平的高低,而是有更微妙的东西,那就是情感力量。我喜欢的那位老师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学生的反感,是因为他只注重术、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没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有情感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施教。《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精神凝聚而成的生命之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从心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灵,教育才有生命,才有根本,才会产生足以陶冶学生品格与个性的爱和美、情和韵、理和智,从而焕发出育人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