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员(基础知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婴儿照护基础

第1节 婴儿解剖、生理知识

新生儿是指脐带结扎开始至出生后28天的小儿。正常足月新生儿指妊娠满37至42周娩出,出生体重通常大于2500g(平均3000g)、身长在47cm以上(平均50cm)。早产儿指妊娠未满37周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通常小于2500g、身长在47cm以下。

新生儿从脐带结扎的一刻起脱离了母体,开始适应外界全新的环境,各个系统器官开始行使其各自的功能。但此时新生儿的各系统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它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所以,此年龄期小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弱,患病后的反应性也相当差,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因此,掌握新生儿各系统器官解剖、生理特点,对于正确护理新生儿十分重要。

一、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寒冷时又无寒战反应,出生后环境温度较子宫内低,散热增加,如不及时保温,可发生低体温。反之,室温过高、喂水少、衣被穿盖过多时,也可使体温增高,发生脱水热。

❖ 特点:

新生儿体温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二、皮肤、黏膜、脐带

新生儿出生时皮肤上覆盖有一层灰白色的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御的作用,出生后会逐渐自行吸收,不应强行擦洗。新生儿皮肤和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局部防御机能差,很容易受到损伤,并且受伤处也容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轻则引起局部感染,重则可扩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新生儿的皮脂腺分泌较旺盛,分泌物氧化后形成皮脂酸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个别可发展为脂溢性皮炎,以头皮最重,成油腻性黄色脂痂、皮屑。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经无菌结扎后逐渐干燥,脐带残端一般在7天内脱落。未脱落的脐带残端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重要门户,轻者可造成脐炎,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 特点:

新生儿皮肤和黏膜防御屏障功能薄弱,有受伤和感染的危险,未脱落的脐带残端创面易导致病原菌的入侵。

三、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见图3-1。机体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系统是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咽鼓管、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

图3-1 呼吸系统

1.上呼吸道

(1)鼻

婴儿鼻腔短小,相对狭窄,缺少鼻毛,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易感染。感染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呼吸困难及吸吮困难。

(2)咽与咽鼓管

婴儿咽部相对狭小,咽鼓管较宽,短而直,呈水平位,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中耳炎。

(3)喉

婴儿喉腔狭窄,软骨柔软,声带及黏膜柔嫩,富于血管,容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患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

(1)气管与支气管

婴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管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排除吸入的微生物,易引起感染和呼吸道阻塞。由于右侧支气管较直,为气管的直接延伸,而左侧支气管细长,故异物易坠落至右侧支气管,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2)肺

婴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少,气体交换面积不足,但肺血管组织丰富,造成含气量少而含血量多,故易于感染。

(3)胸廓

婴儿胸廓较短小,其前后径约与横径相等,呈圆桶状;胸部呼吸肌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升降呼吸,呈腹式呼吸,2岁以后出现胸腹式呼吸。

3.呼吸频率和节律

由于小儿胸廓解剖特点,其肺容量相对较小,呼吸受限制,而小儿代谢旺盛,需氧量接近成人,为满足机体代谢和生长需要,只有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故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不同年龄小儿的每分钟呼吸次数见表3-1。

表3-1 正常儿童安静时平均呼吸次数(单位:次/分)

新生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运动调节功能较差,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尤其是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更不成熟,调节功能差,有时因肺扩张不好而有发绀,此时,可刺激其啼哭,啼哭可促使肺泡张开,改善发绀现象。

❖ 特点:

①小儿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②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尚未成熟,易出现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现象。

③新生儿呼吸道屏障功能差,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发生后临床症状重,表现为:鼻塞重,张口呼吸、吸吮困难甚至哺喂困难(抗拒吮乳),烦躁不安,发绀。

④上呼吸道感染易向周围或向下蔓延,可发生喉炎、眼结合膜炎、中耳炎及肺炎等。

⑤异物感及炎症易发生在肺右侧。

四、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道和消化腺,见图3-2。消化系统是人体食物的加工厂。

图3-2 消化系统

1.口腔

足月新生儿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已具有觅食、吸吮、吞咽反射,所以,出生后即可开奶。而早产儿吸吮、吞咽反射较差,所以哺乳困难。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故口腔黏膜干燥,易发生损伤和感染。婴儿3~4个月时唾液分泌逐渐增多,5~6个月时更为显著,但由于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故常出现生理性流涎。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故过早喂淀粉类食物,易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2.食管、胃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较松,幽门括约肌较紧张,婴儿常发生胃肠逆向蠕动,加上婴儿吸奶时常同时吸入过多空气,故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早产儿吸吮力较弱,吞咽功能差,贲门括约肌松弛,更易引起溢乳、呛奶而致窒息。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不同月龄婴儿的胃容量见表3-2。故年龄越小,每日喂食的次数越多。由于哺喂后不久幽门即开放,内容物逐渐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哺喂容量多于下述胃容量。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婴儿对不同食物胃排空的时间见表3-3。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表3-2 不同月龄婴儿的胃容量

表3-3 婴儿对不同食物胃排空的时间

3.肠、肝

婴儿肠道相对较长,小肠为自身长度的6~8倍,因分泌面积及吸收面积较大,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但婴儿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道内的毒素、过敏原和消化不全的产物也易经肠黏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胰淀粉酶分泌少且活性较低,胰液分泌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岁后才接近成人,故不宜过早(出生后3个月以内)喂淀粉类食物。新生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若喂养不当,易导致腹泻。

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性不足,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4.健康小儿粪便

①胎粪。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黏稠、无臭味的,称胎便。胎粪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及吞下的羊水组成,多数于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2~3天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如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应注意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消化道畸形。

②母乳喂养婴儿粪便为金黄色,软膏状,带有酸味,不臭,一般每日2~5次,添加辅食后次数减少,1周岁后减至每日1~2次。

③人工喂养(牛、羊乳喂养)婴儿粪便为淡黄色,较干厚,有臭味,每日1~2次,有便秘倾向。

④混合喂养婴儿粪便介于母乳喂养婴儿和人工喂养婴儿之间,添加辅食后粪便性状逐渐接近成人。

五、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等器官。循环系统是人体的运输管道,见图3-3。其主要功能是为身体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图3-3 循环系统

1.心脏

婴儿心脏体积比重相对比成人大,新生儿心脏重量占体重的0.8%(成人占0.5%)。小儿心脏的位置随年龄增长而变化。2岁以下幼儿心脏多呈横位;2岁以后随着直立行走、肺及胸部的发育和横隔的下降等,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

2.心率

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故心率较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儿童心率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哭闹、活动、进食、发热或精神紧张,心率可明显加快。一般体温每增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约15次。睡眠时心率每分钟可减少20次左右,因此,宜在儿童安静或睡眠时测量心率。正常婴幼儿安静时平均心率见表3-4。

表3-4 正常婴幼儿安静时平均心率(单位:次/分)

❖ 特点:

婴儿心率较快,且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波动较大。

六、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泌尿系统是人体废物处理场,见图3-4。

图3-4 泌尿系统

1.肾脏

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出生时肾结构发育已完成,但功能尚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

2.输尿管

新生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3.膀胱

新生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之上,顶入腹腔而容易触到,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盆腔内。新生儿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瓣膜功能较弱,当膀胱充盈压力增高时,尿液易向上逆流而致感染。

4.尿道

新生儿女婴尿道仅长1cm(性成熟期为3~5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故上行性细菌感染比男婴多。男婴尿道虽长,但常有包茎,积垢时也可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5.排尿次数及尿量

新生儿一般于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若出生后48小时无尿,需检查原因。婴儿每日的尿量受饮食、气候等因素影响。新生儿初期几天排尿少,以后排尿次数迅速增多,6个月后随着辅助食品的添加,排尿次数减少。正常婴幼儿每日排尿次数和尿量见表3-5。

表3-5 正常婴幼儿每日排尿次数和尿量

新生儿出生后前几天尿液色较深,稍混浊,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为尿酸盐结晶。正常婴儿尿液淡黄色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放置后可出现乳白色沉淀,此为盐类结晶使尿液变混。

❖ 特点:

①婴儿每日排尿次数较多。

②女婴易引起上行性细菌尿路感染。

③新生儿膀胱位置较高,可在腹腔扪及。避免挤压膀胱。

七、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见图3-5。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指挥中心。

图3-5 中枢神经系统

1.脑、脊髓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刚出生脑重量平均为370克,占体重的10%~12%(成人仅2%)。出生后脑的发育较快,年龄越小发育速度越快。6个月时脑重600~700g,2岁时达900~1000g,6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约1200g。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较大,婴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仅为20%,因此,缺氧对婴儿脑的损害更为严重。营养是大脑发育的物质基础,大脑含蛋白质、类脂质、磷脂和脑苷脂。蛋白质占脑组织的46%,类脂质占33%,若长期营养不良可引起脑发育不良。充足的营养能促进脑的发育。脊髓在出生时发育已比较成熟,脊髓的成长和运动功能的发育相平行。

新生儿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完成,在此之前,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新生儿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如遇有声音、光亮、震动或改变体位都会使新生儿有惊跳的现象出现。

2.原始反射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和握持反射。出生后数月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这些反射大多在2~6个月自然消失。新生儿期若这些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或数月后仍不消失,常提示有神经系统疾病。

❖ 特点:

①年龄越小,脑发育速度越快。

②婴儿脑的发育对营养需求高,对缺氧耐受性差。

③新生儿具有原始反射(无条件反射)。

八、免疫系统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易损伤;脐残端未闭合,细菌易进入血液;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酸、胆酸少,杀菌力差;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机体免疫球蛋白(抗体)缺乏,所以易发生感染。

早产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更不完善。其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更低下,抵抗能力极弱,更易发生各种感染,且病情重,预后更差。

❖ 特点: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有感染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