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反思是改变“目中无人”的现实呼唤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思想政治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蜕变为无人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都缺乏人学视角的关照,只有社会没有人,忽视了人的需要、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竟然出现了教育中的“谈人色变”的现象,把“人”与“人道”“人性”“人情”联系起来,而加以无情的批判,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界早就遭受了“目中无人”的社会批评。萨特曾尖锐地批评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内在缺陷,这个批评的内涵是指,忘记了人是“具体的人,实在的人”。在萨特看来,马克思主义重物质、重经济、重社会,只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忽视了人的具体存在、现实存在,其结果是把人消融了,存在“非人主义”倾向。萨特的这个批评,是针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针对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有争议的,是值得甄辨的。一些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本来就不是阶级斗争学说,而是人学,而且是很科学的人学,只不过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因而导致了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的偏失。

萨特的这个批评引起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界的自我反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是否存在“人学空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是否存在“目中无人”的问题?“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处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说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马克思主义中本有的“人”丢失了,那么今天恢复马克思主义中人的本有地位与活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人学空场,不仅会造成理论贫血,而且在实践中会出现目中无人的弊端,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与活力,甚至会导致只是在忙忙碌碌地教育他人,却陷入制造人格分裂的人、异化的人的教育误区而不自知。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界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讲以人为本,但总有些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是存在形形色色的无人的教育:重目的性而轻价值性,重灌输性而轻生成性,重认知性而轻情感性,重政治控制性而轻人文关怀性;只重自上而下的统一意志,不重自下而上的民主民生;只重指令性制动,而不重自主性选择;只重符合经典,不重适应时势;只重迎合权威,不重顺应人心;在思想教育中只重外力的作用,不重内力的价值;在道德教育中只重外在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而忽视内在的道德需要的体验,这一切都表明,在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心目中,只有社会缺少人。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的缺陷还表现为:教育者心目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受教育者;只有教者的权威架势,却没有受者的主体地位;只关注受者的责任履行,不关心受者的权利保障;只关注自己的施教目标,不关心受者的受教需要;只要受者服从,不允许受者质疑。结果是教者与受者离心性加大,互不坦率,互不真诚。这样的教育必然抑制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主体性的发挥,教育的结果只是制造残缺不全的人。

马克思主义对只有理论,没有人,只有理念,没有生活的现象早做过尖锐的批评。恩格斯曾指出:“只把理论当作一堆应当熟记和背诵的教条,像魔法师的咒语或天主教的祷词一样。”“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8页。过去我们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咒语”“祷词”“公式”,而把活生生的人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