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视野与运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际商务的概念

一、国际商务的界定

国际商务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发轫于经济学,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商务活动发生的基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活动的进展,国际商务学在吸纳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元学科的知识内容后,构建了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其学科地位从附属于商学学科上升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当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国际商务硕士已经作为独立的职业性硕士学位出现并发展。

国际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就国际商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们对其予以各种诠释。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商务”(business)一词的语义有两种:从狭义和微观层面上说,商务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司或企业;从广义和宏观层面上说,商务是指包括商业、买卖、采购及销售、交易及交换的活动。前者根据商务活动的组织者或者主体来界定,后者根据商务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来界定“商务”一词。国际商务一词中的“国际”(international)作为形容词修饰语,它在词义上可与多国的、跨国的、全球的等描述性词汇交替使用,语义为跨越国家边界的意思。

英国学者约翰· H.邓宁(J.H.Dunning)从两种语义叠加的层面上定义了国际商务。他认为,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由公司和企业发起,由行业、政府、国际组织、全球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跨国商业活动。

美国学者塔默·卡瓦斯基尔(T.Cavusgil)等(2010)认为,国际商务主要是指由公司参与进行的跨国贸易与投资活动。除了公司这一主要的国际商务参与主体外,国家的政府部门、国际机构也是国际商务交易活动的部分参与者。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Coarse)认为,国际商务包括跨越国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作为经济学家,科斯的界定涵盖了以各种形式的经济资源国际性转移为表象的商业资源跨国流动。

美国商务商业史学家米拉·威尔金斯(M.Wilkins)认为,国际商务是一种制度结构,是生产资源的跨国流动。从国际商务史的角度,她认为国际商务具有所有跨国企业所具备的属性,即跨越国家边界,随时间不断变化,企业时而扩张,时而收缩。她认为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国际商务,应该把握经济机会、政治因素、熟悉程度、企业背景、核心能力和领导力。

加拿大学者艾伦· M.鲁格曼(A.M.Rugman)和美国学者理查德· M.霍杰茨(Richard M.Hodgetts)在《国际商务:一种战略管理方法》(1999)中认为,国际商务是一门为满足组织及个人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跨国界经济交易的学科。

中国大陆学者梁能认为,国际商务学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务活动。具体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二是以商业性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国家、企业或个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商业活动。非商业性的跨国经济活动不是国际商务研究的范畴。例如,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国际慈善机构的人道主义救助等。

贾建华等认为,国际商务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国际贸易为中心,并辅以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国际商务学是由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的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它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以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经济资源的国际交换和转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领域。国际商务的本质是跨国界的经济交易活动。国际商务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

二、国际商务活动的形式与业务范畴

国际商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合作安排。国际贸易具体可以分为货物(有形)贸易和服务(无形)贸易;国际投资又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国际合作安排包括特许经营、合资经营、工程承包等其他形式的对外经济活动。

从微观企业视角来看,国际商务主体的业务形式涵盖了制造、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务的综合经营活动之全部。因此,国际商务企业的类型可以是分散业务的制造商、贸易商、服务商、承包商,或者是集多重角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从国别上划分,国际商务的主体可以是本土企业和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规模上划分,国际商务主体可以是大型跨国公司、中小企业以及新出现的天生国际化企业。从主体业务经营的范畴与领域来看,本土企业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进出口、跨境交付的服务贸易,以及与货物进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有关联的各类活动;而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除了涵盖本国企业从事的那些国际商务活动以外,还包括其他以商业形式存在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具体业务类型包括制造、有形货物的进出口、许可与特许经营等(见表1-1)。

表1-1 微观企业视角下的国际商务业务范畴

资料来源:王炜瀚.国际商务(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1.

三、国际商务学科的范畴

国际商务学科是一个综合类型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学科的起点来说,1960年海默撰写完成题为《民族企业的国际运营: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的博士论文,是国际商务学科起始的标志性文献。从学科归属来看,国际商务属于经济学类目下的国际经济学方向;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来看,国际商务知识架构借鉴了管理学、社会学、法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职能学科的部分专业知识和分析工具。因此,可以说国际商务是兼顾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因此,邓宁认为,国际商务实质上就是一个整合性的学科知识体系。它的独到之处在于集成的知识提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知识的宽广性和整合性是国际商务学科的优势。国际商务研究需要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的方法,也需要整合学科(interdisciplinary)的方法。

从整体(holistic)和综合(integrated)的层面来看待国际商务学科的建构与知识体系,是国际商务学科的特点。通过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点以及跨学科的经典研究分析方法,国际商务学有机地将区域研究中的本土(local)知识内容与全球化标准(global standardization)知识内容协同融合,形成一个特有的知识体系,为营利与非营利组织提高组织竞争能力,创造提升社会价值做出积极的贡献。

然而,国际商务学科的综合特性,使得国际商务常常被与其他近似课程相提并论并等同对待,例如国际贸易。因此,有必要将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之间的联系区别加以进一步澄清。

(一)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

国际商务学与国际贸易学都是研究商品、服务、资本跨国流动与跨国交换的学科。但是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是以国家为基点来分析国际商务活动发生的原因与结果,它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关注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质与量,观测进出口价值的数量和总量,挖掘贸易数据背后的利益分配与损益得失等问题。国际商务则是以企业为基点来分析跨国交换活动的过程,研究如何使贸易活动的过程更加顺利地在不同制度与文化的国家与地区之间发生、发展与扩大,进而借助商务活动,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

当前,国际商务在大多数高校学科归属的分类体系中隶属管理学科,国际贸易则隶属经济学科。分属不同学科的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却有很多交织与重合的部分。例如,两者都将贸易发生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上。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分析的基础,也是阐述国际商务发生的基础理论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既是揭示处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发生原因的理论,也是诠释商务活动中买卖双方呈规律性的交换主体地位的主要理论依据。

可见,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国际贸易是国际商务的主体与核心的构成部分,主要研究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商业活动的发生、演变及其后果。对国际贸易有关规律的认识是进行国际商务的前提与基础。

(二)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的区别

从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的相同点来说,两者都建立在企业经营活动要实现收益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宗旨的基础上。就企业经营活动内容的相似性来说,两者都遵循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市场开拓、人力资本管理等相似的企业管理的内容。

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之间的区别在于国际商务所面临的国别间环境差别较大,进而因环境差别带来的商业投资风险级别也就不同。两者具体的区别表现如下。

1.商务环境上的区别

通常企业从事国内商务活动的环境是相对稳定和熟悉的。故此,国内商务相对于国际商务而言其交易成本通常比较低,经营风险相对也较小。跨国商务涉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对不同国家的商业习惯、语言、法律制度不完全了解等现实问题,这些势必增加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运行成本和经营风险。具体来说,在商务环境上两者的差别如表1-2所示。

表1-2 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的环境差异

2.商务过程与管理重点不同

与国内商务相比较,国际商务涉及涉外交易活动,跨国交易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交易时间长,程序更为复杂。以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路径来看,一个企业走向国际化需要经历的发展路径为: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邻近市场—全球市场。本地、地区到全国市场是国内商务业务发展的范畴领域,后两个环节是国际商务的必经过程,涉及的业务领域与部门是国内商务未曾接触到的业务环节。此外,在企业的组织建构上,在战略规划上,在经营活动的种类上,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管理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3.面临的商务风险不同

一般而言,商务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造成经济损失的变动因素。商务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存在的客观事实,给从事国际商务的主体造成费用损失和伤害。与国内商务活动相比,国际商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从源头来看,国际商务的风险主要源自国家间的商务环境差异带来的制度层面、法律层面、文化层面、组织结构与管理层面的商务摩擦,导致预期落空、经营失败或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从企业的微观层面上,国际商务活动还面临着具体的经营性风险。诸如,项目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

国外学者通过对国际商务风险进行归因,对风险做了如下的系统性的分类。

(1)基于东道国投资环境情景差别将商务风险分为情境风险(scenario risk)和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

(2)基于企业战略管理中发生的风险,荷兰学者基思(Keith)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风险分为管理控制风险和市场复杂性风险两大类:管理控制风险包括管理经验、文化差异和产业结构;市场复杂性风险包括营销基础条件、消费者需求和市场需求变化等。

(3)基于企业跨国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塔默·卡瓦斯基尔等在他们编著的《国际商务:战略、管理与新形势》(2010)一书中,将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风险归纳为四种风险,即跨文化风险、国家风险(又称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和其他商业风险(commercial risk)(见图1-1)。

图1-1 塔默·卡瓦斯基尔等的国际商务风险的分类

总之,与国内商务相比较,国际商务活动的风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外汇风险、税收风险以及因种族、信仰不同带来的跨文化交流融合中的风险等。

补充阅读

中国的商务环境报告与商务条件分析

一、2016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

2016年1月20日,中国美国商会发布了题为《2016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的书面文献。中国美国商会是一家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商会会员超过3800人,代表着1000多家在华运营的外资企业。此次完成全部问卷调查的共有496家企业,66%的受访者职位为中国区高管。调查报告反映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商业环境的见解。

1.多数外资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仍持乐观态度

69%的受访公司对未来两年中国内地市场的增长表示乐观。其中服务行业有3/4的企业表示乐观,工业和资源行业有56%的企业表示乐观。服务行业公司普遍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及扩大海外投资的过程将带来巨大商机。2015年中国美国商会大部分会员企业的收入继续增长,近2/3的会员企业表示其在华业务盈利或者盈利丰厚,3/4的企业投资回报率为正值或较大正值。

2.中国存在潜在的商机,仍是外资青睐的投资场所

未来中国仍具有许多商业机会,国内消费的增长和大量富有的中产阶级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跨行业商机。中国仍是六成受访公司的投资重点之一。较之其他发展中市场,中国仍位居企业投资目的地前列,60%的企业仍将中国列于投资重点的前三位。

3.互联网科技下的电子商务领域是未来中国商务发展的趋势

消费及技术与研发密集型公司也看到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数字化对于提高企业在华的销售、市场营销、分销以及客户关系管理非常或极为重要。

4.对中国商务环境的负面预期

有部分美国企业表示,他们在中国开展业务没有前几年那么受欢迎了。77%的受访者感觉外企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32%的受访公司表示2016年不会增加在华投资,高于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比例。截至2015年年底,有25%的公司已经或正打算将产能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公司预计中国2016年整体GDP增速将低于6.25%。

5.中国商务环境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52%的受访公司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泄露风险、IT和数据威胁比其他地区更大。

(2)薪资费用上升是2016年面临的最大人力资源挑战。52%的公司表示由于空气质量问题,他们在中国遇到招聘高管的难题。

(3)美国企业认为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包括监管解释不一致,法律不明晰的问题。调查报告指出,有58%的外资企业反映在工业与资源行业中出现了法律法规执行不一致的问题,这个比例在消费行业的占比高达65%。

二、外国学者对中国商务环境的认识

约翰·D.丹尼尔斯等在《国际商务:环境与运作》(2008)一书中,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务环境做了如下的总结。

1.适宜国际投资的政策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型经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促进中国企业对外资的引进与利用。1979年后,中国逐步放松经济管制,对外投资与贸易环境逐渐得到改善。20世纪80年代之后,刺激中国改革的是疯狂涌入的外国企业投资,涵盖生产项目、出口加工、许可协议和各种服务。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它们都统统被贴上外国直接投资的标签。

2.充满机遇的市场条件

(1)市场潜力。中国人口数量大约为13亿人。Monsanto一位发言人这样概括中国的吸引力:“你从未见过像中国这样大的市场,涌入中国的商品多得使你无法想象。如果每人每天购买一片阿司匹林,那将是多少啊!”

(2)市场表现。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增加了购买力,进而增加了消费支出。在中国市场上,许多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或中期阶段。中国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如在电信领域,手机用户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

(3)基础设施。快速的经济发展激励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现在在公路、机场、海港、大坝、电厂和通信网络上的投资超过10000亿美元。

(4)劳动力资源。中国人才济济,人们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工资远远低于其他许多国家——是墨西哥的1/3,美国的1/25。

(5)战略布局。鉴于中国的增长潜力、市场规模和作为产地的吸引力,企业把投资中国看成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