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胃肠的内分泌功能

从胃贲门到直肠下段的黏膜上皮和腺体中有种类繁多的内分泌细胞。由于胃肠道黏膜的面积巨大,这些细胞的总量超过其他内分泌腺细胞的总和。因而,胃肠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它们分泌的多种具有调节胃肠道或胃肠外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一、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20世纪30年代,费尔特发现了一类透明细胞弥散地分布于各种组织,尤其是在胃肠道和胰腺中。60年代,Pearse发现这类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物质使其脱羧而转变为胺类或肽类物质的能力,故称这类细胞为摄取前体胺脱羧细胞(APUD细胞)。APUD细胞除了大部分存在于胃肠道和胰腺中,还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存在于垂体、下丘脑、松果体、交感神经系统等处。我们将这些主要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组织的内分泌细胞称为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一)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大多单个地夹于其他上皮细胞之间,呈不甚规则的圆锥形。基底部附于基膜,并有基底侧突与邻近细胞相接触。胞质中含有一些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细胞最显著的形态特点是底部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故又称基底颗粒细胞。分泌颗粒的大小、形状与电子密度依细胞类型而异。在HE染色切片上,胃肠内分泌细胞不易辨认;用铬或银盐浸染,少数种类的细胞可因其分泌颗粒具有嗜铬性、嗜银性或亲银性而被显示。目前,主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显示这些细胞。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绝大部分具有面向管腔的游离面,称为开放型。少数细胞的顶部被相邻细胞覆盖而未露出腔面,称为封闭型。开放型细胞,呈锥形或长形,细胞顶部与消化管腔相邻并有微绒毛,基部有分泌颗粒。顶部的微绒毛有感受作用,能对食糜成分发生反应导致细胞释放激素。不同的开放型细胞对食糜的不同成分发生反应。例如,G细胞主要感受蛋白质分解产物的刺激而释放胃泌素;S细胞主要感受胃酸的刺激而释放促胰液素;I细胞主要感受脂肪类物质的刺激而释放胆囊收缩素。这些细胞与口腔的味觉细胞相似,可称它们为胃肠道的“味觉细胞”。而闭合型细胞,多呈圆形,与消化管腔有一定的距离,无微绒毛伸入消化管腔,其分泌活动与食糜的性质和组成的关系不大,它们可感受消化管内的压力变化以及细胞局部和周围微环境的化学成分变化。例如,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刺激胰岛内的B和PP细胞,使它们分别释放胰岛素和胰多肽。

(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种类

对于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可以从形态、所产生的激素种类及生理作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但因为至今对某些胃肠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和激素的生理作用未完全知晓,故目前一般根据细胞的形态,主要是胞质内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点以及含有的激素对细胞进行分类。目前,已知18种胃肠道和胰腺内分泌细胞,除了A、B淋巴细胞仅见于胰腺组织外,另有16种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见表2-1)。

表2-1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目前,细胞的形态及功能比较明确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如下。

1.D细胞

消化道从贲门到直肠黏膜内均有D细胞,以胃幽门部位居多,自肠上段到下段逐渐减少。胃窦部的D细胞为开放型,胃体和胃底的D细胞为闭合型。分泌颗粒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260~370nm,颗粒有弱嗜锇性,电子密度较低,有紧包的界膜。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2.D1细胞

D1细胞分布在整个胃肠道中,以胃、空肠和回肠部位居多,先前认为1细胞为D细胞的一种变型,故以此命名。D1细胞的分泌颗粒直径约为140~190nm,颗粒的核心呈强嗜银性和中等嗜锇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它可能分泌血管活性肠肽。

3.EC细胞

EC细胞分布在整个胃肠道中,是消化道数目最多的内分泌细胞。主要分布于大、小肠黏膜和胃窦幽门黏膜中;胃体、胃底黏膜可有少量EC细胞,胃底的EC细胞为闭合型,幽门和十二指肠的EC细胞为开放型。光镜下,EC细胞的分泌颗粒直径约为250~300nm,形状多样,呈嗜铬性及亲银性。EC细胞是少数能在HE切片中观察到的内分泌细胞。根据EC细胞分泌颗粒含有激素的不同,有人将EC细胞分为3个亚型:EC1细胞,或称肠型EC细胞,主要分布于大、小肠黏膜,主要分泌P物质;EC2细胞,或称十二指肠型EC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黏膜,分泌胃动素;ECn细胞,又称胃型EC细胞,主要分布于胃窦幽门处,只产生5-羟色胺。

4.ECL细胞

ECL细胞仅分布于胃底胃体腺的深部,这种细胞是闭合型的小细胞,多为不规则形,它的分泌颗粒直径约为450 nm,呈强嗜银性,内有不规则核心。ECL细胞分泌组胺。

5.G细胞

G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十二指肠黏膜及Brunner腺上皮内,空肠黏膜亦有少量G细胞。它的分泌颗粒呈圆形,有些则呈不规则形,直径约为200~400nm,呈轻度嗜银性,电子密度不一致。胃幽门部集中了人体最大量的G细胞。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有大胃泌素(G34)和小胃泌素(G17)之分,胃泌素对壁细胞的泌酸功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6.I细胞

I细胞多见于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的隐窝和绒毛上皮内,亦可见于肠上皮化生的胃上皮内。I细胞是开放型细胞,分泌颗粒呈圆形,直径约为250nm,内有致密核心,分泌胆囊收缩素。

7.IG细胞

IG细胞多分布于小肠上段,分泌肠促胃液素。分泌颗粒呈圆形,有些则呈不规则形,直径约为175nm,核心呈中高嗜锇性,电子密度高。

8.K细胞

K细胞大多数分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偶见于回肠。分泌颗粒大,多数为圆形,有些则呈不规则形。分泌颗粒中心呈嗜锇性,周边呈嗜银性,分泌抑胃多肽。

9.L细胞

L细胞分布于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而以回肠部位居多,分泌颗粒为圆形,直径约为260nm,核心呈高电子密度,与界膜之间无晕。L细胞分泌肠高血糖素。

10.Mo细胞

Mo细胞与S细胞及K细胞一样,主要分布于近段小肠中,分泌颗粒呈小圆形,直径约为185nm,核心呈嗜锇性,有紧包的界膜。它会分泌胃动素,促进胃肠蠕动。

11.N细胞

N细胞主要分布于回肠和远端空肠中,数目较少。N细胞是开放型细胞,分泌颗粒呈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约为300nm,核心呈中高电子密度。单从分泌颗粒形态而言,它与L细胞无法区分,在胃肠道和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可见到不等量的N细胞。N细胞分泌神经降压素。

12.P细胞

因它们和肺的P细胞相似而得名。P细胞为闭合型细胞,分泌颗粒较小并呈圆形,直径约为100~140nm,核心呈中等电子密度。P细胞分布于人胃和十二指肠,数目较少,可分泌铃蟾肽。

13.PP细胞

PP细胞因其分泌胰多肽而得名,消化道内的PP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肠中,其他部位很少。分泌颗粒的核心呈致密或中等电子密度,有时在核心和界膜之间有晕。其形态与胰腺内PP细胞相同。

14.S细胞

S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中,位于不同部位的S细胞形状不同,胃窦处的S细胞多呈梨形,小肠的S细胞为锥体形,大多数是开放型细胞。分泌颗粒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为200nm,核心呈高电子密度。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可刺激胰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水和碳酸氢盐,导致胰液分泌量剧增。

15.TG细胞

TG细胞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空肠。TG细胞分泌颗粒较大,直径约为300nm,分泌颗粒的核心呈中等电子密度,有时在核心和界膜之间有晕。TG细胞只对羧基胃泌素/胆囊收缩素抗血清产生反应,故称为端胃泌素(Terminal gastrin, TG)细胞,分泌羧基端促胃液素。

16.X细胞

X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呈嗜银性。它均匀地分布在胃黏膜内,也偶见于胰腺,分泌颗粒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为250nm。X细胞功能尚不清楚。

(三)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常以单个细胞的形式夹杂在胃肠道上皮(腺体、绒毛和隐窝上皮)内,有时亦可三五成群。含有不同产物的细胞可分布在同一部位。胃底黏膜内ECL细胞占内分泌细胞的大多数,此外,还有D1细胞和P细胞,但人X细胞却很少。在哺乳类动物的胃幽门部,G细胞占幽门部内分泌细胞总数的40%~60%,EC细胞占20%~40%,D细胞占10%~30%,其余几种细胞(包括PP细胞、I细胞和P细胞)只占不到10%。小肠上段是S细胞、I细胞、K细胞和Mo细胞的主要存在部位,但仍以EC细胞占多数。在整个空肠和回肠中,D细胞较多,L细胞也较多。N细胞只分布在小肠下段。D细胞和K细胞常集中在肠腺深部。S细胞分布在肠隐窝上部和肠绒毛处。其余几种细胞分散在黏膜各处,但以肠隐窝内居多。结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是没有特点的,以EC和L细胞居多。十二指肠黏膜是胃肠道不同类型内分泌细胞密集之处,含有IG、D、S、I、M、K、EC等细胞。

二、胃肠激素

1902年,由贝利斯和斯塔林提出的促胰液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胃肠激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蛋白质化学的进展,加上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IA)、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CC)等新技术的应用,所发现和提纯的激素数量远远超过前60年内所发现的总和。已确定了所有胃肠激素的分子结构都是肽类。到目前为止,已经报告的胃肠激素多达60余种,其中化学结构完全清楚的有13种。

胃肠激素是指胃肠道和胰腺组织等处的细胞释放出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多种激素和肽类物质,大多为多肽,分子量为2000~5000Da。胃肠激素这一名词并不恰当,因为它们不仅存在于胃肠道,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和胰腺内。它们不仅有激素作用,还有作为神经递质和调质的作用。如脑-肠肽是一种既存在于脑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调节肽。

一般来说,一种内分泌细胞只合成一种肽,偶尔也合成两种肽,例如,G细胞合成胃泌素和脑啡肽。此外,有的内分泌细胞先合成长链和分子量大的多肽,即前体肽(或称前激素),然后再裂解成小分子量的肽激素。如大胃泌素(G34)含34个氨基酸残基,它可裂解成小胃泌素(G17),只含17个氨基酸残基。有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含有胺类物质,如5-羟色胺和组胺。

(一)胃肠激素的分类

胃肠激素按其化学结构归类,主要可分为8个族(见表2-2)。

表2-2 胃肠激素的分类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

食物是引起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自然刺激物,不同的食物成分对不同内分泌细胞的刺激强度不同。内、外环境的改变引起胃肠道内分泌细胞释放出相应的调节肽(包括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等),胃肠激素可通过5种途径对靶细胞发挥作用。

1.内分泌途径

内分泌途径是指内分泌细胞释放出的胃肠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的途径,与其他激素的作用途径相同。通过此途径的胃肠激素又称为循环激素,它们包括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胰多肽、抑胃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动素、肠高血糖素、神经降压素和生长抑素等。循环激素在进食或其他适宜刺激后,血液中激素的水平会升高;激素的靶细胞效应可用注射外源性激素来复制。但如果注射剂量过大,将引起许多靶细胞、靶器官发生反应,这只能说明该激素的药物作用或生物活性,而不是激素的生理作用。神经降压素和生长抑素虽受生理性刺激而释放,但目前尚不明确这两种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是否足以引起生理效应。

2.旁分泌途径

旁分泌途径是指内分泌细胞释放出的激素进入细胞外液,扩散至其邻近的靶细胞以发挥作用的途径。进食后,这类激素的血液浓度并不升高。旁分泌途径的激素只起局部效应。例如,胃窦内的D细胞有很长的胞质突起,一直延伸至邻近的G细胞。D细胞所释放出的生长抑素就作用于G细胞,抑制G细胞释放胃泌素。生长抑素似乎不可能以内分泌途径对体内各种靶器官同时发挥抑制作用,主要以旁分泌途径起着局部作用。

3.神经分泌途径

神经分泌途径是指神经细胞和末梢释放出的调节肽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途径。在自主性神经系统中,除了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外,还有肽能神经,其末梢释放出的一些调节肽,如CCK-8、血管活性肽、P物质、生长抑素和铃蟾肽等。例如,血管活性肽就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它抑制血管平滑肌和胃肠平滑肌的收缩,也抑制胃酸分泌,但它能刺激肠液和胰液的分泌。这些作为递质的调节肽是在神经细胞体内合成,然后沿着轴突运送到神经末梢而被释放出来的。

4.神经-内分泌途径

神经-内分泌途径是指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调节肽,先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再被血流带至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发挥作用的途径。这些调节肽多为脑-肠肽,如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P物质、CCK、脑啡肽和胃泌素等。

5.外分泌途径

外分泌途径是指胃肠道和胰腺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释放出的激素,可以进入胃肠腔或消化腺的管腔再达靶细胞的途径,故这一途径又称为腔分泌。具有腔分泌的激素有:胃泌素、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胰多肽、P物质、神经降压素和胆囊收缩素等。目前,已知胃泌素进入消化管内对胃肠道黏膜有营养作用;但其他激素分泌进入消化管腔内起什么作用,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在大多数情况下,胃肠激素主要通过上述途径之一发挥作用,但有的可通过几条途径起作用。例如,胆囊收缩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它们有内分泌、神经分泌和外分泌等途径。

(三)胃肠激素的一般作用

1.调节消化腺分泌

胃肠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有胃腺、胰腺、肝细胞等。其影响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方面。例如,胃泌素促进胃酸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血管活性肠肽促进肠液分泌等。常见的胃肠激素对胃液和胰液分泌的作用见表2-3。

表2-3 胃肠激素对胃液和胰液分泌的作用

2.调节消化管运动

调节消化管运动的靶器官有胃肠平滑肌、括约肌及胆囊。如胃泌素、铃蟾肽可促进胃收缩;胆囊收缩素可促进胆囊收缩等。常见的消化道运动调节见表2-4。

表2-4 常见的消化道运动调节

3.调节机体代谢

食物消化时,胃肠道释放抑胃肽(GIP)强烈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调节吸收入血的营养物质。

4.营养作用

促胃液素能刺激胃的泌酸部位黏膜和十二指肠等处的黏膜生长;胆囊收缩素能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的生长。胃肠激素这种促进消化道组织的生长作用称之为营养作用。

5.细胞保护作用

生长抑素具有广泛的细胞保护作用,它能防止氧自由基对胃黏膜的损伤,使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漏出和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恢复正常。神经降压肽对实验性溃疡有保护作用,对肝细胞亦有保护作用。

6.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抑胃肽有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也有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而甘丙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生长抑素具有抑制多种激素分泌的作用;铃蟾肽能刺激胃泌素的释放。

7.调节胃肠道血流、调节食欲作用

血管活性肠肽有广泛的血管扩张作用;神经降压肽可引起小肠血管舒张和血压降低;生长抑素能减少内脏及门静脉血流量。胃动素和脑啡肽能刺激食欲;而胆囊收缩素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抑制摄食;酪神经肽既能引起血管收缩,又能刺激摄食。

8.激素介导肿瘤发生

近来发现胃肠激素如表皮生长因子和铃蟾肽等因对肿瘤细胞的促生长作用而受到关注。人类多种肿瘤存在EGF受体的过度表达,如胰腺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EGF正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点。

(四)胃肠激素的生理学作用

1.胃泌素

胃泌素(Gastrin)主要功能为刺激胃酸分泌,以利胃蛋白酶活化,并进行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刺激胃泌素分泌的讯号包括:首先是胃体积膨胀,通常为进食后的刺激,尤其是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或肽类及氨基酸;其次是血钙浓度过高和迷走神经刺激。抑制胃泌素分泌的讯号包括胃酸浓度、生长素释放抑制素、胰泌素、抑钙素等。若胃酸浓度太高,这对胃泌素是一种负反馈,为最主要的抑制讯号。胃泌素的生理作用有:①使胃腺的壁细胞分泌胃酸;②促使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参与消化;③促进胃黏膜组织生长的作用;④增加肠胃平滑肌收缩频率的功能,促进胃的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吸收;⑤刺激胰泌素的分泌,为胃中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进行消化做准备。

2.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Secretin)为史上首个被发现的激素,它的产生可由多种因素刺激,其中最强的刺激信号是盐酸(胃酸)。这种激素可作用于胰腺导管和胆管系统,使其分泌水和碳酸氢盐,从而产生中和胃酸的效果。

3.胆囊收缩素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是一种肽类激素,可以促进脂肪与蛋白质的消化。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的I细胞所合成、分泌;它会导致胰腺和胆囊释放消化酶与胆汁。胆囊收缩素也是一种食欲抑制剂。

4.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又称升糖素,是一种由胰脏胰岛α细胞分泌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促进分解代谢,生物作用包括:①促进肝的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增加;②促进脂肪和过多氨基酸分解,并加强脂肪酸氧化导致酮体生成增多——称为糖异生,可将额外的氨基酸转换成简单碳水化合物,并将不同形式的食物转换成能量运用。促进分泌的因素包括低血糖、氨基酸和交感神经。抑制分泌因素包括胰岛素、生长抑素。

5.生长抑素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属于肽类激素,是神经激素。主要由下丘脑、胃肠道和胰腺组织分泌,分布于胃底、胃窦和肠道中的D细胞。生长抑素可以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它对胃、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以及对胃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抑制各种胃肠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原、胰酶、胰碳酸氢盐和唾液淀粉酶的分泌,抑制胃肠道和胆管的运动,抑制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三酯和钙离子等,抑制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素的释放。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抑制泌乳激素;减少某些胃肠激素(如胃泌素、肠抑胃泌素等)的分泌。SS的分泌会受进食的影响,尤其是脂肪餐。总之,生长抑素是消化功能的抑制因子。

6.胃动素

胃动素(Motilin)由Mo细胞分泌,分布于小肠,近年来的研究指出,MMC(消化间期移行复合波)的发生和移行主要受到肠道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的调节。一氧化氮可能是MMCⅠ相(静息期)的控制者,胃动素通过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中的胃动素神经元,可触发MMCⅡ相的发生。

7.胰多肽家族

(1)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由胰腺的PP细胞分泌,蛋白质是刺激PP分泌的最强因素,其次是脂肪、糖类。PP的释放均为迷走-胆碱能依赖性的,十二指肠酸化、内源性CCK释放,可以作为刺激PP释放的主要激素,使PP值显著升高。胰岛素使PP升高是通过低血糖兴奋迷走神经所致的。生长激素可抑制PP释放和餐后PP水平。

PP具有如下生理效应:①抑制胆囊收缩素和胰酶的排放。②抑制餐后胰液和胆汁分泌。③对五肽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④PP会抑制血浆胃动素的分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抑制胃体部肌电活动。

(2)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组织中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激素。在中枢组织中的NPY能够促进食欲,并因此成为节食药物的靶点。但是,外周组织中的NPY存在于壁内神经系统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NPY在外周能诱导血管收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脂升高、糖耐受,使机体释放脂肪细胞因子。

(3)酪酪肽(PYY):PYY主要由结肠和直肠的L细胞以内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分泌,脂肪是最强的刺激物。在消化道中,PYY具有抗分泌作用,包括抑制胰腺外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它还抑制胃肠道运动以及小肠的肌电活动。也有人认为,它对肠道表皮细胞的增殖有刺激作用。PYY是一个调节摄食的饱感信号。

总之,胰多肽族三成员的释放都与进食有关。

8.P物质及其有关肽类

(1)P物质(Substance P):是广泛分布于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P物质在刺激迷走神经或胃肠神经丛后,可作为神经递质被释放,与机体镇痛等有关。同时,作为胃肠激素而被释放入血。进食能引起血中P物质增高,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对促进小肠、大肠蠕动特别明显。

(2)K物质(Substance K):又名神经激肽A,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组织中,参与镇痛、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和行为等多种生理功能调节。在胃肠道中,K物质能引起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消化道运动,其作用强于P物质。

(3)铃蟾肽/胃泌素释放肽(Bombesin,BN/Gastric-releasing peptide,GRP):在人类体内,与铃蟾肽相对应的是GRP。在中枢组织中,GRP作为神经系统的递质起作用;在胃肠道中,GRP刺激各种胃肠激素的释放,主要是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同时刺激胰酶分泌,刺激胆囊收缩,调节胃肠运动,刺激CCK、胃动素、SP等激素的释放,促进消化道正常黏膜组织的生长等。而最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各类细胞特别是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点。

9.生长因子族

生长因子族(Growth factor family, GFF)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 TGF-α)。

在人的甲状腺、胰腺、十二指肠、空肠等处的EGF含量较多。TGF-α在各种组织中的含量都较低,但在皮肤和胃肠表皮细胞中含有较高的浓度。两者可刺激多种细胞的增殖,主要是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对胃肠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0.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广泛分布于中枢、外周和其他系统中。在消化道中,CGRP也很广泛,包括消化道各部分和各消化腺。CGRP可影响消化道的血管舒缩、胃肠分泌和运动。CGRP是很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也会抑制胰腺外分泌。可使食管LES和胃平滑肌舒张,延缓胃排空,抑制胆囊收缩,对小肠的运动,总的来说也呈现抑制作用。CGRP是已知最强的扩血管物质。目前认为,CGRP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11.神经降压素

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存在于脑组织和胃肠道中,由开放型的N细胞分泌。N细胞约85%存在于胃肠道中,主要分布于末端回肠黏膜内,空肠次之。大约10%的NT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以下丘脑和脑垂体中的浓度最高。NT对胃肠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抑制胃肠运动。很多导致吸收不良的疾病都伴有血中NT的升高。

参考文献

[1]萧树东,徐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陈元方.胃肠激素概述[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1):45-47.

[3]朱文玉.几种胃肠激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2):97-99.

[4]陈晓宇,贾友苏,陈晓蓉.胃肠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5):468-469.

[5]Thomas R P, Hellmich M R, Townsend C M, et al.Role of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normal and neoplastic tissues[J].Endocr Rev,2003,24:57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