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近些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文体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关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赵燕的《唐宋记体散文研究》就是其中的一种。唐宋时期,记体散文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作品数量众多,文化蕴涵深厚,该书结合文体变革时代的审美选择及记体散文的发生、演变,从文体学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唐宋记体散文的体制形态及内在成因,对记体散文产生和演变过程中的体类形态、功能承载和意境风格作了系统深入的阐释。
对记体散文滋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及与他种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历史的描述与思考,在文体研究中有着基础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记体文在生成、演变的过程中,文体形态、功能及承载内容、情志都在发生变化,经过唐代的革新,宋代的拓展,记体散文发展出成熟的创作体式。唐宋八大家的记体散文,经历不断地辨体与破体,达到相对的成熟和稳定,成为后人揣摩和研究的典范。但以往的唐宋记体散文研究多集中于作家、作品和单个文类,只将着眼点放在文学史上成就高的名家名作上,而非从文体分类的角度对“记体散文”作整体研究。赵燕的这部著作采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方式,把对作家作品的评论置于记体文的整体观照之中,以为名家在做出创新成果之前,文体必然已有一个基本形态,对这原形态记体文的关注,不仅可以进入记体文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里,清楚了解其文体观念,更能了解名家在文体创新和变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完整准确地评价其文学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文体学思想除了理论的直接表述,很大程度体现在文章汇总成集时的分类思想及文人创作时的文体意识上,将其与文体发展参合研究,或可成为新的理论生长点。在探究记体文的形态特征及源流发展时,赵燕将其置于动态的视野中予以观照。如唐宋山水游记,她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山水记文而非山水游记,意在统观唐宋时期所有以“记”为名的山水文章,并寻绎山水记文在这一时段向山水游记发展与演变的路径。同时,她关注所有唐以前以及初、中唐所有记写山水的文体,在统计创作篇目的基础上,分析各山水文体的发展趋势,从文人作文意图、文体形态等方面分析众山水文体错杂共生的关系。在关注文体形态变化的同时,结合文人生活、历史背景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理清山水记文文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查元结、柳宗元等人对山水游记的探索及其在文体变革方面的贡献,合理评价其功绩。她在书中回答了以下问题:文人记写山水的目的何在?这些山水记文的文体功能是什么?在文人的创作意识中,山水记与山水诗、山水赋的区别是什么?记体文何时从记山水向记游览活动转变?
记体散文的发展与古文运动相表里,以记体散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文体体制、渊源、流变,属于唐宋时期文体发展与文学观念变革的个案研究。唐宋两次古文运动,使得古文逐渐成熟壮大,用散文文体取代了骈文语体。关于古文运动的主旨、成就及古文的内涵,学界尚存歧见与争议。通过对记体散文发展演变进程的梳理,可以具体考察古文运动之于文章创作的实际影响,从中了解古文家对语体、结构等散文表现手段的尝试与探索。在描述记体散文的演进过程时,赵燕注意体察古文家对散体写作手法的探索,阐述在这一进程中文体发展与文体学以及时代的审美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韩愈《画记》以文字记写画面,南宋山水游记细微写物等论述,皆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有所推进。赵燕将计量方法用于文体研究,在唐山水记与山水铭文,宋庙记、庙学记与学记的发展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中,都合理使用了统计数据。在系统深入地探析记体之发展演变及文体内涵的过程中,通过数据统计了解记体散文各文类的创作情况,统计不同文体各时段的创作篇目,在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文体的发展态势。
赵燕的这部著作属于记体文的专题研究,在许多方面都较前人更深入、更细心,但文体与文类的关系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文体形态发展的动因也有待进一步开掘。记体文研究涉及的文类比较多,除了山水游记、亭台记、书画记、学记以外,还有篇目众多的祠堂记、寺院宫观记、厅壁记等。该书的亭台记一章叙述书斋记与官署亭台记不同,与文人燕居生活密切相关,似应辟专节深入论述。在探究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时,应当探明文体渊源脉络和体制形态,明确唐宋记体散文在文体谱序中的独特价值。该书已注意到历史上各总集、别集中记体的编写和分类,但对记体在整个文体序列中的地位关注不够,一些问题的论述尚待更广泛地收集资料,将来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
若干年前,赵燕考入南开大学随我攻读博士学位,由广袤的新疆到渤海之滨,认真苦读了几年,随后到韩国去教书,然后又到杭州工作。她是一位有个性的学生,遇事冷静,头脑清楚,有韧劲,是那种不用人操心、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生活得很好的女生。她的文笔不错,很干净,透露出优雅的气质。其博士学位论文当年曾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如今这本著作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文风依然简洁明快,而学术蕴含则更显深厚。浙江杭州是人文底蕴丰富的地方,希望她能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张毅
2016年元旦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