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提供了可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又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曾经产生过3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每次科学技术革命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作用程度一次比一次强。

一、科技革命的含义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科技革命也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二、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经济萌芽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开始的。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传统的“地心说”,解除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大发展,为技术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技术革命方面,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它是与英国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了手工工具生产向机械化工业生产的转变。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纺织机械发明为代表的革命;第二阶段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革新为代表的动力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人类基本生产手段由工具向机器的转变;第三阶段以机器制造为代表,奠定了近代机械化大生产的基础。与之相适应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确立了以蒸汽动力为核心的工业技术体系,实现了自然力代替人力的变革,开创了机械化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跨时代的发明——蒸汽机,它不但解决了动力问题,而且为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创造了条件,所以人们把蒸汽机作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世界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1819年,第一艘汽船横渡大西洋,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试运行。交通运输事业的突破与通信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促使商品往来频繁进行。英国更是依靠第一次科技革命成了“世界工厂”。法国在1835年生产的生铁为290378吨,美国在1837年生产的生铁为250000吨,而英国在1839年生产的生铁为1347000吨,均在世界上遥遥领先。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和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水平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结构,解决了人类自身体能不足这一自然障碍,使人类开始用机械力代替人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最终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创新,为商品国际化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公路、铁路和河运的兴建,尤其是蒸汽机、动力设备等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出现了铁路机车和汽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得运输速度大为提高,交通条件大为便利,从而使国际贸易迅速完成,各国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接得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建立了日常的商业联系。商品国际化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国际贸易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世界经济开始萌芽。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使用蒸汽机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摆脱了使用风力、水力的不足之处,人类获得了一种可普遍大规模使用的机器动力。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机的缺点逐渐暴露:它的体积过于庞大;只能进行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不能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机械能;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效率的低下,有90%以上的热能被白白消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一种新的动力,于是出现了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基础上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物质生产体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而生产技术的变革又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引发了19世纪中叶开始的以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革命。

19世纪上半期,基础理论科学——电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一批专业学者制造出了发电机、电动机,甚至还制造出了电动机车的雏形,但是,电能的广泛应用却是在19世纪末。发电机电力与蒸汽机动力相比,有更多优势:可以集中生产,分散使用;转化能力很强,可以转化成热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可以廉价大量供应等。这些优势使它取代了蒸汽机动力,成为新的能源。电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有线电报、电话的发明到无线电通信的出现,不断改善着人们的通信能力;电灯、留声机、电影、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光明和多姿多彩。从直流电的使用到交流电的使用解决了远距离高压送电的问题,保证了电动机持续工作,使电动机得以大规模广泛运用于生产;利用电解的作用,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的元素;依靠电,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除了电动机应用于生产外,蒸汽机也不断地得到改进,人类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体积小、轻便,功效大,它的发明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的改善,促使钢铁工业飞速跃进;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石油化学工业也在迅速成长。所有这些技术领域的全面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来的生产、生活状况,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出现,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此时,不但商品交换国际化,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如资本、货币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中,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特点:

(1)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无穷的创新能力。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都不断地出现各种发明创造,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1870—191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铁制轮船最终代替了木制帆船,世界船舶总吨位增加了1倍多,其中汽船吨位所占的比重从16%增至76%。1870—1913年,铁路建设的进展则更为迅速,世界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1870年,94%以上铁路线分布在欧、美两洲;而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掠夺的加强,在这些地区也兴筑了相当规模的铁路网。

(2)社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运输的日益便捷使得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开始应用电力,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不但推动了电化学、电热学的进展和一系列新产品、新部门的出现,而且也带动了重工业部门如钢铁、采煤等的技术革命。工业的迅速扩张使工业产量很快就超过了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都试图依靠自己的有利条件从事专长的生产,以便在与别国的交换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从19世纪中叶起英国就全面发展制造业,以其大量生产的工业品与国外的农产品进行交换。这种类型的国家在19世纪下半期逐渐增多。

(3)由于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纷纷在生产中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导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长。各种积聚资金的方式,如企业利润的再投资、企业兼并、组建股份公司等,使资本迅速集中。卡特尔和托拉斯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力量。以工业生产集中为基础,各国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银行业与工业中的垄断资本互相渗透和结合,形成所谓的金融资本。各国垄断组织迅速聚敛起来的巨额资本,在国内找不到足够的投资场所,必然转向海外追逐利润。资本输出成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现象。资本输出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欧、美少数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世界经济基本形成。资本输出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主要手段。资本国际化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当代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 当代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革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发生,不但是在继承和综合战前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资本积聚和积累增大,拥有巨额资本的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为科技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次科技革命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实现了全盘现代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达到新的水平。

新科学技术革命即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为标志。新科技革命是以雄厚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基本粒子理论以及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新科技革命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技术群、产业群,如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包括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光纤通信、激光以及整个信息系统,是知识和技术的密集形态。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导致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在20世纪初仅为5%~20%,五六十年代已上升到50%左右,90年代后期,这一比重则高达70%。第四次科技革命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为缩短。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更新产品只需3年左右,微型计算机仅相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机型问世。它促进了生产工具的变革,以往的机器只能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计算机技术已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脑力劳动。企业设备的大型化、精密化和自动化,使企业的生产率大大提高。例如,几十年来,计算机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30000,价格下降到原来的1/10000,而运转速度却增加了30万倍,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二) 当代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不但在不同类型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在不同科技水平的国家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1)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发达国家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逐步向外转移。一批发展战略比较成功的国家加入到传统产业甚至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中,世界整体的工业化程度得到提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科技革命使先进国家普遍获益。由于先进国家之间技术水平大体接近,加上各国对同类产品需求多样化,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规模经济收益十分明显。

(3)科技革命使产品日益复杂,要求各国在产品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进行分工合作。国际分工进入生产过程这一深层次,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动力。“冷战”结束以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显现出来。各国普遍调整了科技政策,科技成果商业化已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科技政策。由于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速度越来越迅速,因此科技成果的国际扩散大大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大大扩展。

(4)科技革命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新技术革命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更严重的问题,因为:①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发展中国家即使走上工业化的传统道路,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②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制造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另一部分制造业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从而获得更高的技术优势;③新技术革命使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工艺大量涌现,发达国家从而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的传统依赖,相反,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却更加严重。

当然,一些后进国家利用科技革命的机会跳跃前进,赶上先进国家,也是可能的。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水平低于法国,但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它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走到了世界经济的前列;19世纪的德国依靠科技使工业迅速发展,超过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日本大量转化为生产力,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总有一些后进国家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跳跃前进,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但能否跳跃前进还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新技术日益复杂化和世界经济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难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