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必然对各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实现的条件,是国际分工的纽带,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国际贸易不但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而且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并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国家的分工利益。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国际分工的发展速度与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呈正比例方向变化,国际分工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从国际贸易的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贸易量来看,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从1780—1800年的0.27%增加到1860—1870年的5.53%。相反,1913—1938年间,世界生产发展缓慢,国际分工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在这个时期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也相应加快,并快于以前各个时期。1950—1991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1.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加快了经济贸易的合作与交流,国际分工的发展在产业内(服务业内)进一步加快,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也相应加快。因此,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同向发展变化的。
(二) 国际分工极大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地理方向
国际分工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中也必然处于中心地位。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英国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其在国际贸易中也处于中心地位,在直接对外贸易总额中一直独占鳌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中心的地位。1950年,其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6.7%,占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口的27.5%。作为国际分工主体的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始终处于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
国际分工的变化,也使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与国际分工大致相同的变化。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等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间的分工,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宗主国、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农矿产品、原材料及自然资源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混合型过渡和发展,从而使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发达国家间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居于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贸易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居于次要地位。从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它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5年为69.9%,目前又上升到75%左右。
(三)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1)国际货物贸易发展规模扩大,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加快,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相对上升。国际服务贸易额从1967年的700亿~900亿美元剧增到2013年9.21万亿美元,接近10万亿美元,其中,出口4.72万亿美元,进口4.49万亿美元。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6.7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8.61万亿美元,进口18.17万亿美元。从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规模看,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服务贸易为货物贸易的1/4,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2)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贸易比重下降。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这些都与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大量的直接投资资本集中于制造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促进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系列新兴部门建立,企业在大举对新兴工业部门投资的同时,大量迁出夕阳产业,这些行业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利资源条件和政策在当地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产品除供应东道国市场外,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包括返销本国市场。
(3)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较快。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及外资的引入,加速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出口商品结构中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状况,提高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
(4)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间性机械产品的贸易比重提高。中间产品贸易比重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与跨国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关。跨国企业是从全球的角度依照各地的具体条件进行资源配置的,其经营方式为内部企业间分工协作,定点生产、定点装配、定向销售,这样使大量零部件在国家间往返运输,由此增加了中间产品的贸易比重。
(四)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但取决于它的工业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且取决于它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国际分工状况是各个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工业力量雄厚,其产品竞争能力强,同时又需要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当时英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避免遭到英国竞争的冲击,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便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便采取了超保护贸易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以贸易自由化政策为主导倾向,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西方国家贸易政策的这种演变,是和世界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和广阔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变化密切相关。
(五) 国际分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国际分工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国际分工必然是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经济的自主性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较大改善,贸易利益也随之增多。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仍然较低,发展中国家需要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彻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使贸易利益的分配相对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