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冯国利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更加成熟,必将引领中国更好地全面发展。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分析阐述,更突出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合理性和合规律性,从而更进一步强调其对实践的重大引领作用。

关键词:“四个全面”;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作者:冯国利,中共诸暨市委党校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标志着“四个全面”理论的正式提出。2015年初,在中央党校,面对参加“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习总书记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理论的战略布局,他说:“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至此,“四个全面”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基本明晰化。

“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的,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将这个理论置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背景下,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总目标、总路线、总方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之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具体方法和举措;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协调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能确保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使之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人民的中流砥柱、主心骨。换一种表达方式来说,全面小康是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障系统,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调控系统,这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新华网撰文指出:“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同时,“四个全面”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对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的深刻认识,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的清醒判断,意味着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期待的积极回应。可以这样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深入落实“四个全面”,用“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将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确实,“四个全面”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论,又是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鲜明写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顶层设计,与之前我们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既一脉相承又继往开来,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领会和把握“四个全面”思想的精髓,必将助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中,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分别做了论述,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意味着“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倒计时。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全国上下必须群策群力,不懈努力,才能不辱使命。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果敢前行,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正是在这样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之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而言,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国近代以来法治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从而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为实现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的一次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出台开始,将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深入拓展,以重拳反腐作为强劲动力,意味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长期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所以,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

综上所述,“四个全面”既是对过去经验的吸收和继承,也是对当今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引领和创新。“四个全面”的内容就单个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孜孜以求的事业,但是,当这四个全面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因为这个理论使“全面”两个字显得特别醒目,使这个在新常态下治国理政的新思维内涵更丰富、体系更完整、逻辑更严密、目标更明晰,从而让我们今后的行动更能找到着力点,不仅每一个“全面”在其各自的领域里是完整系统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这“四个全面”又同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伟大实践之中,统一于全国人民的共识之中。

其实,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之前,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安排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认识全面深化改革规律作了深刻阐述,而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不久,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安排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对其作了深刻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两次安排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以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一切都足见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视程度。的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和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让我们对之领悟得更透彻,也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上将之落实得更到位。本文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正向的积极作用的时候就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提出来的,有现实的科学依据。同时,我们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在解读和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时要格外细致和谨慎,在学习理解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高度重视和运用好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使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尤其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在结合实际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实际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克服在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把已有的优势更好地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梦想才能变成真正的现实,具体而言,对每一个“全面”都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部署,找准问题,想出对策,然后凝神聚力圆满完成指定的任务。

首先,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提出,本身就是依据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的实际的,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想,根据我们现阶段的实力,我们已经有能力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梦,这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同时,这个目标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又能为更快更好地促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其实是合理运用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小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小康,这里的全面是涵盖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全面,是一个都不能缺的全面,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其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在全方位多领域提出的众多改革举措都是根据我们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也唯有在这些领域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在前进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归根到底,改革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改革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检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被激发出来,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中国以更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需要强调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但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在抓全面的同时注意抓重点,而这恰恰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是深刻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问题意识十分鲜明。

再次,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现阶段,我国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说明中国现阶段在法治领域确实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情绪,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动荡,甚至使我们已有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前功尽弃,正是基于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举措,这正好说明这些举措的提出是在强烈的问题意识导向之下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与此同时,随着这些举措的不断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不断增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氛围才能最终形成,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法治国家。

第四,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无数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的工人阶级政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同中国工人运动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建立在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之上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从建党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绝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抉择,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也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议题,就是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党员队伍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这个客观现实的。只有拥有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而不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才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以更风清气正的形象出现在亿万中国人民的面前,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喝彩、拥护和支持,从而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我们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都是强调重视这种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依据我们现实的经济基础的,并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自从建党九十多年来,党不断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确实已经达到了全面奔小康的阶段,而同时,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无疑对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压力,需要发挥各方的能力和协调力,在制定具体方针政策的时候不能只顾一方,不及其余,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例如,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发展经济,也不能因为要保护生态而使经济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当绝大多数人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时候,全面小康目标中所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用生产力标准作为最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正是由于科学把握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我们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而如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依然遵循生产力标准,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工作,所以特别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这些举措都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表现。

同时,我们的党和政府切实注重全面准确把握生产力标准,没有撇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绝对化地片面强调生产力标准。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度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双向度的辩证互动的发展过程。譬如,我们一直在强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就是双向度辩证考虑的表现,因为只有做到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永续发展,这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被反复检验的真理,也是我们通过多次成败的考验后积累起来的重要经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既要抓全面小康和全面深化改革,又要抓全面法治和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抓全面小康过程中的既要经济小康,又要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小康等都是遵循这些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哲学原理的典型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状况,所以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来推动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起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对生产关系进行适时调整、对上层建筑进行不断完善的工作也要相应地进行下去。把握了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原因和重要性了。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客观地坚持发展的观点,以不断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就是遵循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层出不穷,如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某些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贪污腐败的问题,等等,老百姓对政府有了新的抱怨和期待,所以,我们今天把讲发展、论改革、倡法治、抓党建等作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都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而提出的新举措,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表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必须注重全面性要求,不能单打一。在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不但要“不断适应”,还有一个“全面适应”的问题。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的,因此,既要注意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问题,也要注意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推动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强调这一点,特别具有现实意义。解决今天的矛盾和问题,只从单个领域、单个层次上着手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强调全面性。习近平同志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比作“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就是要说明,只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共同进行、全面推进,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尤其需要学习和运用哲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并形成的,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后做出的重大决策,把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方略展示得十分清晰、十分明确。所以,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要学习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