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的、现实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根本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水平。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同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还可以增强人们活动领域的自由性与民本性,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等,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能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马克思指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虽然现在经济规模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了,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国内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等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准确把握“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沉着应对各种挑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其次,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蕴涵着巨大的物质生产活力,但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对外开放水平,使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不断张扬,不仅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不仅要提高“走出去”的数量,更要提升“走出去”的质量,提升“中国创造”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制约人的解放的重要因素。

2.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启示

通过发展政治,追求人的政治解放。政治解放为人的解放准备了政治基础和条件。

一方面,政治解放促使现代民主国家的形成。另一方面,政治解放促使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变成了社会差别,即没有政治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减少了国家对社会的直接干预,培育了社会的独立性,使“国家的事情归国家,社会的事情归社会”。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未经历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民主制度未获得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是在政治解放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积极吸纳现实资本主义的优秀发展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其次,要注重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消除一切等级、财产、出身、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差别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再次,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国家与社会是既分离又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注重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分离,也要注重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既减少政府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又要培养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意识,深化合作理念。

3.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通过发展文化,实现人的文化解放。具体讲,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突出特色优先重点发展。大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文化条件。首先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为人的解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可以内化为人们的能力,为人的解放提供不竭动力。马克思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指出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决裂”,还要继承,要依据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进行“扬弃”。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早在谈论德国人民解放时就曾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马克思特别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同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不仅使人在物质上被严重异化了,而且使人在精神上遭受着各种异化的严重肆虐,将人们从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宗教、金钱利己主义等落后精神产品中解放出来,就成了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正面临着由传统文化精神向现代市场价值体系转变的任务,这一转变意味着需要重新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文化条件的论述对于我们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批判性地超越西方文化的负面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是一种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共处的生存状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得不到解放”,即每个人的解放、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启示我们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立足点,贯穿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等方面围绕以人为本展开的,最终落实到“现实的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权利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只有基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反映最强烈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5.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包括人的社会解放与自然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解放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人从自然的奴役、束缚和压迫下的解放;二是使自然从人的束缚、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全面复活,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空气、土地、水、阳光等资源,是人类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人与自然在本体论意义上是统一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身。恩格斯曾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在尝试奴役自然、打破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己的后果,陷入更深的自然束缚之中。因此,实现人的自然解放、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间关系是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扭转生态恶化趋势,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人的彻底解放营造“美丽”的环境氛围。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华,马克思的人的自然解放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主体性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的主体性与自然的客体性的关系走向绝对对立造成的。以人为本的人的主体内涵倡导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具有相对于自然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内涵意在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其次要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生态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在建设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促进自然的解放,为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准备条件,在建设的主体方面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主体和核心动力,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用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代替当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在社会构建类型方面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总而言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如收入差距拉大、体制性矛盾突出等。我们应该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理论学说的主题——人的解放理论,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