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嘉兴发展回顾及2016年发展展望
“十二五”以来,嘉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统筹协调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全面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城乡一体化、创新引领、服务业优先发展、滨海开发带动、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三城一市”和“两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嘉兴发展回顾
(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面小康水平高于全省
生产总值跨上3000亿元台阶。“十二五”时期,嘉兴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前高后低”态势,但这一时期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市GDP由2010年的2315.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51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分别增长8.6%,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值1.4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但仍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速0.8个和0.4个百分点。
人均GDP跨上新台阶。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由2010年的52489元提高到2015年的7683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年均增长7.8%。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由2010年的67982元提高到2015年的10083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年均增长8.0%,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值1.7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均GDP折合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连续跨越三个台阶,2011年为9175美元,2012年为10175美元,2015年达到12336美元,这标志着嘉兴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全市财政总收入跃上600亿元台阶,地方财政收入跃上300亿元台阶。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334.3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38.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176.8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50.35亿元,分别增长0.9倍和1.0倍,年均增长13.0%和13.2%。居民金融资产稳步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余额由2010年的1621.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949.24亿元,年均增长12.7%;城乡居民常住人口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010年的3.6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6.43万元,年均增长12.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市参照浙江省小康社会2014年前版标准模拟监测指标,2011—2013年评价指数分别为90.3%、91.5%和92.1%,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但离100%的全面建成还有一定的距离。2013年以来,根据最新的《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14年版),初步监测结果表明,2014年嘉兴市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程度达92.2%,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1%)。其中实现程度最高的是民主法制领域96.5%;最低的为资源环境领域87.5%。经济发展领域实现程度88.6%;文化建设领域实现程度95.7%;人民生活领域实现程度94.2%。
(二)经济增速平稳换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从全市经济发展轨迹看,全市经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1980—1983年、1984—1989年、1990—1994年、1995—1998年、1999—2009年、2010年至今等六个大周期。“八五”时期经济增长率达到峰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达17.0%, “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1.6%、14.2%和12.4%,虽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总体已呈现回落趋势。“十二五”全市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值1.4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低于“十五”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见图1)。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年均增长7.8%。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与全国、全省一样,嘉兴经济运行总体上进入新常态下平缓调整换挡新阶段。2010—2015年,全市GDP增速分别为13.7%、10.6%、8.7%、9.3%、7.5%和7.0%。
图1 “八五”时期至“十二五”时期嘉兴、浙江、全国GDP增长率比较
全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目标导向,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重大举措,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综观国际产业发展历程,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5∶57.7∶36.8调整为2015年的4.0∶52.6∶43.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6.6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05—2015年嘉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构成
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市以“两新”工程和“五个一百”示范工程为主抓手,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力以赴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包括农业服务业)增加值146.21亿元,年均增长0.3%,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由2010年的56.3∶0.5∶28.3∶11.9∶3.0演变为2015年的65.1∶0.8∶18.1∶11.8∶4.2。其中畜牧业受“三改一拆”暨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减量提质的影响,比重由28.3% 下降为18.1%,年均降低2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末,全市生猪存栏已减至32.85万头,年末生猪存栏相当于2010年的11%,全市生猪减量提质成效显著。
工业转型取得新进展。“十二五”以来,全市工业领域在发挥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需大幅减少的影响,全市工业生产经历了下行到见底回升过程。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190.48亿元增加到2015的1667.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8.9%,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51.4%回落到2015年的47.4%,比重回落4.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3392.07万元,为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7%,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扩张速度最快的是物联网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4.2%,其次是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核电关联产业,其总产值分别年均增长46.3%、44.7%、41.3%。工业行业结构得到继续优化。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注:按省标准新口径计算)增加值分别为612.41亿元、360.66亿元和41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6.9%和14.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6.7个、1.3个和9.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2.3%、24.9%和28.4%。八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11年的53.2%下降到2015年的48.7%。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833.6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26.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1%,高出同期GDP增速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断提高。2015年,服务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52.9%,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高出工业0.7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嘉兴主要依靠农业、工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第三产业成为嘉兴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引领发展。成功举办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加快培育“互联网+”新业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产品制造等产业快速崛起,蓬勃发展。以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应用、扩大信息消费、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经济,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全市信息核心产业增加值202.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信息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6%,总量和比重均居全省第4位。由信息网络传输、软件开发和广播影视等行业构成的信息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但发展潜力巨大。2015年,信息网络传输、软件开发和广播影视增加值46.38亿元,增长20.8%,增速高出服务业平均增速11.2个百分点。
功能区建设成效明显。全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集约发展为方向,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发展载体,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形成新的战略增长极,积极打造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居全省前列。据省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浙江省产业集聚区统计监测评价报告》,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全省14个集聚区中统计监测综合指数排名第4位。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发展加快。截至2014年,嘉兴市12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规划建设面积达627.4平方公里。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67个,面积94.2万亩;创建现代农业园区150个,验收通过78个。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紧紧把握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机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嘉兴海洋经济的实施意见》,坚持“三统筹、四联动”,全力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促进港产、港城、海河、海陆联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截至2015年,滨海新区累计合同利用外资4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45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9亿元。嘉兴港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4432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6273.42万吨,年均增长7.2%;集装箱从2010年的35万标箱增加到2015年的122.78万标箱,年均增长28.5%。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业务关系。海洋经济发展取得实效。着力构建“一带两核三区多节点”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功能布局,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由2010年的255.67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402.91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0%;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1.1% 提高到2014年的12.0%。
(三)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创业活力不断释放
科技投入强度加大。全市财政用于科技支出由2010年的7.5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36亿元,年均增长16.8%; R&D经费内部支出由2010年的47.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4.53亿元,年均增长14.7%。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2.06% 提高到2015年的2.69%。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4年,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第3位,比上年提升3个位次。一级指标科技产出综合评价居首位、创新环境列第2位、科技投入居第3位。2015年,全市新产品产值28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市新产品产值率37.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拥有发明专利比上年分别增长10.7%、5.8% 和15.6%。企业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110.13亿元,同比增长5.8%。围绕机器换人、智慧城市建设等,大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通过项目实施,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动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和科技活动调查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2579家,创新实现度51.5%。截至2015年末,全市在册市场主体35.81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额3180.62亿元。其中,企业11.17万户,5年年均增长15.6%;注册资本(金)总额2967.48亿元,5年年均增长20.7%;从业人数113.91万人,5年年均增长6.4%。个体工商户24.41万户,5年年均增长8.6%;注册资本(金)总额195.5亿元,5年年均增长18.2%;从业人数53.82万人,5年年均增长7.3%。
(四)需求拉动更趋协调,内需增长拉动力增强
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分别达到2513.82亿元、1494.57亿元和229.27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3.5%、13.9%和7.4%,与“十一五”时期16.2%、16.3%和17.9%的年均增速相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外需的增长率回落1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十一五”以来嘉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如图3所示。
图3 “十一五”以来嘉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投资增速放缓。5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5%,低于“十一五”年均2.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投资额由2010年的721.9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118.05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9.4%,低于“十一五”年均8.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基础设施投资5年累计1765.99亿元,年均增长9.8%,低于“十一五”年均3.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214.82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275.73平方公里,年均扩大15.2平方公里。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三纵三横三连”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全市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由2010年的196公里增至2015年的2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349公里增至393公里,年均增加9公里。市际、市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通信能力大大增强。
消费市场持续发展。全市积极贯彻扩大内需的政策与措施,对全市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799.36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494.57亿元,年均增长13.9%。新兴业态发展较快。2015年末,全市限上零售业法人企业中百货商店18家、超市29家、专业店184家和专卖店115家,除了超市外,百货商店、专业店和专卖店总数分别比2010年增长200%、48.4%和57.5%。据省商务厅资料显示,2011—2015年嘉兴网络零售总额分别为104.50亿元、261.50亿元、493.95亿元、678.89亿元和835.6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9.8%、12.9%、12.9%、12.0%和11.0%,2015年网络零售总额居全省第4位。商品结构升级明显。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零售额达208.37亿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16.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92.52亿元,年均增长16.5%;金银珠宝类零售额8.78亿元,年均增长13.1%;体育娱乐用品类年均增长15.9%。农村市场发展加快。2015年,全市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25.7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1%,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0—2015年年均增速达16.0%,高出零售总额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发展平稳。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2010年的16.1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6.84亿美元,年均增长10.8%。引资结构优化调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81.9∶16.8调整为0.8∶68.9∶30.3,服务业比重提升1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228.2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310.85亿美元,年均增长6.4%,出口额由160.41亿美元增加到229.27亿美元,年均增长7.4%;进口额由67.8亿美元增加到81.58亿美元,年均增长3.8%。对外贸易依存度稳中趋降,贸易依存度由2010年的66.7% 回落到2015年的55.0%,其中出口依存度由2010年的46.9% 回落到2015年的40.6%。
(五)创新体制机制成效明显,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启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平湖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桐乡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海盐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海宁、嘉善在全省率先开展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试点。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探索对低效闲置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开展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工作。实施“两退两进”,即推进制造业“退低进高”产业提升和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产业转移工作,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全市各地化工、印染、电镀园区企业腾退取得新突破。5年来,全市共腾退低效用地4.6万亩。不断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快南湖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民营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成为推动嘉兴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60.8% 提高到2014年的62.5%(见图4)。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取消非政府许可事项审批制度,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图4 2005—2014年全市民营经济规模及占GDP比重
(六)区域统筹明显提升,统筹水平居全省前列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明显。大力推进全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小城市培育、新市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工作,全市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实现了快速提升。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45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9.23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9%,居全省第7位,比“十一五”前移1位。与2010年相比,全市人口城镇化率提高7.6个百分点,5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1%,比常住人口增速快2.7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与全省城镇化率的差距由“十一五”末的8.3个百分点缩小为4.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平均0.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省第2位。
启动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开展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修编,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完善。认真落实促进市本级经济发展的18条意见,完成市本级规划管理体制调整,国际商务区、湘家荡区域、温泉新城等重点区块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推进“三改一拆”,5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738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6731万平方米,建成生态绿道851公里。省市级小城市和特色小镇试点培育加快推进,联动推进4个省级和13个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2015年,南湖基金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海盐核电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入围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中心镇综合承载功能得到提升。2015年,全市44个新市镇经济总量突破1700亿元,达17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9.8%。
统筹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自2003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来,特别是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后,全市不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果不断巩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010—2014年嘉兴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84.64分、88.43分、90.99分、92.42分和93.86分,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2位、第2位、第1位和第1位。按照城乡统筹评价标准,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并已于2011年开始进入全面融合发展新阶段(见表1)。
表1 2005—2014年全省各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值
(七)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日益加强
文教卫体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建立起以市级文化场馆为核心,县级文化场馆为主干,镇(街道)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81.93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56.82亿元,年均增长13.9%,占GDP的4.7%,比201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见图5)。“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所辖五县(市)均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县。2011年12月20日,嘉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2年,嘉兴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7487元增加到2015年的45499元,年均名义增长10.8%,实际增长8.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365元增加到2015年的26838元,年均名义增长11.4%,实际增长8.7%。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10年的1.91∶1缩小到2015年的1.70∶1。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2004年首超7000元,2007年首破万元,2013年跃上2万元。全市农民收入水平从2004年起至2015年已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政府民生支出较快增长。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由2010年的142.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0.03亿元,年均增长18.2%,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71.8%提高到77.8%。
图5 2005—2014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100%;高中段入学率9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2015年底,全市民办高校5所,民办中小学56所(不含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民办幼儿园140所。就业形势不断改善。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3万人,5年新增就业人数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8%。社会保障继续提高。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227.25万人和199.26万人,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2014年,全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86.10%,实现程度达86.10%,均列全省第7位;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GDP比重3.78%,实现程度达94.5%,均列全省第2位。人均期望寿命由2010年的79.3岁提高到2014年的81.2岁。平安建设总体平稳。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长效机制。2010—2015年,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为95.57%、96.71%、95.72%、96.18%、96.36% 和96.21%。实现省级平安市、县(市、区)创建“十连冠”。
(八)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加强,美丽嘉兴建设稳步推进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市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控制,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量化管控制度,推进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整治。根据省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考核办法,“十二五”全市单位GDP能耗应下降18.5%。截至201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已累计下降16.0%,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3.14%、2.8%、3.34%和4.64%。到2015年底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均完成省下达目标。深入推进以“五水共治”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完成黑臭河及垃圾河清理1905公里,全市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实现由不合格向合格进而优秀的重大转变,地表水水质实现Ⅱ类水断面从无到有、Ⅲ类水断面持续增加、整体实现Ⅳ类水为主体的“十二五”治水目标。市区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70.3%。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全市认真落实《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四级联创”,美丽嘉兴建设取得新成效。
回顾“十二五”,嘉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经济转型发展中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特别是制造业仍未摆脱“低、小、散”格局,束缚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劳动生产率偏低,节约集约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方式上仍显粗放型;经济结构调整不快,服务业比重偏低,城镇化率水平还不高;资源环境制约明显加剧;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经济与社会发展“长、短板”矛盾依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压力大;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如何实现发展动力转型、发展结构转型、发展模式(业态)转型将成为未来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十三五”时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转型时期,是嘉兴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健康轨道,实现“四翻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全市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新机遇,发掘新优势,拓展新路径。要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突出“集约高效、绿色生态、均衡协调、开放合作”的发展新模式;在加速转型发展的动力设计上,不断夯实“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的发展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市经济提质增效。
二、2016年发展展望
(一)世界经济发展
从全球看,2015年世界经济艰难爬坡的印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调降为3.1%,比上年低0.3个百分点,为步入复苏通道以来增速最慢的一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表现为发达经济体增长有限、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下滑。展望2016年,世界经济存在诸多变数,较大风险源为美联储加息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市场前期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资金大规模异动和货币贬值仍会给经常项目逆差、外汇储备有限的发展中经济体造成冲击。在发达经济体中,由于低油价、政府支出增加和高科技创新产业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稳步走强,预计2016年增长水平至少与上年水平相当。对部分新兴经济体而言,2016年仍将是挑战之年。此外,美联储加息触发各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将可能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和资本流动异动。而全球债务水平居高不下,抑制了全球经济潜在增长,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步履维艰,增速有可能低于2015年。
(二)国内经济发展
从国内看,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全国GDP达67.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国内经济活力显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驱动正逐步替代要素驱动成为增长主动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但国内经济仍面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去杠杆压力较大、房地产去库存需加力、投资增速回落、外贸不确定性增加等困难与问题。201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主要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并通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三)嘉兴经济发展
从嘉兴看,当前,全市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今后经济发展走向的重要时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是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型、发展结构转型、发展模式(业态)转型。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市要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真正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抢抓新机遇
一是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机遇。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市新一轮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生态秩序和外部环境。二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新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等战略,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这必将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是国家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战略新机遇。积极实施“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签署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自贸协定等国家发展战略,将对嘉兴外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发挥新优势
一是创新平台优势。全市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嘉兴科技城初步形成的“双核六园”、浙江(嘉兴)科技孵化城“一心八园”的创新平台积极作用。二是与沪杭“同城”优势。全市要强化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等建设,充分利用上海辐射(扩散)效应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努力建设成为全面接轨上海和承接上海自贸试验区辐射溢出效益的桥头堡。三是改革开放优势。嘉兴是全省改革试点集中地区之一,要充分运用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平湖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桐乡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海盐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经验,在重要改革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人文环境优势。嘉兴人历来具有包容开放、诚实守信、崇文厚德传统,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一轮发展。
3.拓展新路径
全市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创造全市人民美好生活为追求,以全面加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突出“集约高效、绿色生态、均衡协调、开放合作”的发展新模式;在加速转型发展的动力设计上,不断夯实“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的发展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市经济提质增效。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两化”深度融合中提升嘉兴制造;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着力推进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提升创业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一套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综合效用。要加快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库的建设,通过信息流来带动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四是构建内外开放合作共赢新局面。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在全市形成叠加优势,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动力。五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深化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推进经济和社会同步改革与发展,健全完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