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学案例与实训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实训材料 杭州毒蜜饯事件

杭州部分蜜饯生产厂家生产环境肮脏不堪,工人随意添加添加剂,生产原料来自山东临沂的黑工厂,从多家大型超市和专卖店可以买到问题蜜饯。2012年4月24日,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播出了暗访节目。

调查·原料——水泥地腌渍桃肉、动物饲料袋盛装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和平邑县的一些老板告诉记者,这里加工桃肉的工厂很多,但大都没有厂名和卫生许可证。同时,这些晾晒的桃肉都是在路边的露天水泥地上进行腌渍加工。

记者在路边看到,一个大水泥池里泡着大量的桃肉,旁边肮脏不堪。揭开水泥池上面的塑料膜,里面浸泡着的桃肉有很多已经腐烂变质,一些垃圾也夹杂其中。一些长了蛆的桃肉也不扔。

在水泥池旁边,还摆放着一些盛放焦亚硫酸钠的白色编织袋。工人说,腌渍桃肉必须用焦亚硫酸钠,它起漂白和防腐的作用。

焦亚硫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有较好的防腐和抗氧化作用,按照国家标准,蜜饯生产可以限量加入焦亚硫酸钠作为漂白剂,但有最大使用量限制,但这些工厂却是按照地域来添加的,当地一家兴隆果脯厂的员工周××称,如果发往广东就多放一点,发往浙江就少放一点。

腌好的桃肉经过人工去核后,就一堆堆地摆放在露天晾晒。

记者看到,用来盛装桃肉的编织袋,有的竟是动物的饲料袋,很多袋子上还明确写着: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

调查·加工——杭州龙头企业工人脚踩桃肉

这些经过装袋后的蜜饯桃肉半成品卖到了什么地方?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有着400多年的蜜饯生产历史,蜜饯生产厂家近百家。杭州××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蜜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产品涉及话梅、杨梅和桃肉等多个品种。

但记者看到,在其原料仓库内,肮脏的地面上,堆放着大量编织袋。这些被腌渍的桃肉很多已经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用来装桃肉的编织袋,正是在山东装袋时使用的动物饲料袋。工人站在破旧的编织袋上运装原料。工人称,桃肉可以用脚随便踩。

从山东等地运来的半成品原材料,首先要做的就是人工剪碎。在××食品厂的一间小屋里,一块破木板上堆满了桃肉,一位大娘抓起桃肉,不管好的烂的,随即用大剪刀将桃肉剪成条状。

调查·添加——多家蜜饯厂随意使用添加剂

在多家蜜饯食品厂的库房里,记者见到了随意堆放的苯甲酸钠、甜蜜素、香兰素、柠檬酸等添加剂。在另一家食品厂的一排大缸前,一位工人正端着一个塑料筐向缸里加甜蜜素。在脏乱的满是食品的生产车间里,一堆杏肉正冒着热气在地上接受熏蒸。

塘栖镇的多家蜜饯厂都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

记者分别在多家大型超市购买了杭州××食品有限公司等多个厂家生产的多个品种的蜜饯,送往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验中心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着色剂,以及用作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二氧化硫都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使用量,有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3倍多。

问题:

1.在媒体曝光之后,当地质量监督部门对涉事企业进行了调查处理,请结合后续报道分析有关监督行为涉及哪些卫生监督方式,并说明理由。

2.能否因为涉事企业进行过工商登记而认定应当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为什么?

3.你是如何认识案中社会现象的成因和法律对策的?

三、实训要领

1.了解案情涉及的社会背景和基本事实。

2.学习和掌握实训涉及的本章主要知识。

3.检索并找出实训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及其具体规定。

4.查找文献资料,必要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卫生监督原理和有关法律制度,研究案中社会现象的成因和法律对策。

四、成果要求和评分

1.分组或独立完成。如果以分组形式完成,应当对实训过程实行任务分解,即分别以1名同学为主分段承担资料查找、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撰写书面报告等工作。研究过程应当在充分发挥所有成员同学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同学间的互助、交流和协作。

2.提交书面报告。要求:(1)列出作为实训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的规定;(2)分析研究部分的字数1000字左右,观点明确、说理清楚,既要讲清楚作为理由和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法律规定,更要针对案情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明确的结论。

3.分组完成的实训报告由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参与资料查找、小组讨论、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过程中的贡献度进行初步评分,最后由老师根据评分规则打分。独立完成的实训报告由老师根据评分规则打分。


附件:书面作业

实训报告

一、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法律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析和研究

1.当地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行为涉及的卫生监督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否因为涉事企业进行过工商登记而认定应当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认识案中社会现象的成因和法律对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