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书力图集中研究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以期对理论与实践有所贡献。
1.3.1 研究目的
目的一: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我国发展阶段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出发,根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稳定持续较快增长的客观要求,分析我国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现实需求和基本趋势。
目的二:把消费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从结构视角分析消费—增长机制,探索构建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
目的三:全面、客观和深入分析我国形成投资主导和消费长期低迷的认识、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根源,提出我国通过消费主导转型与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稳定持续较快增长的改革任务与改革路径。
1.3.2 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研究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挖掘梳理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观点,深入分析扩大消费、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对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作用及其机理,有利于完善经济增长理论,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我国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能否通过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得到回答的新命题。
当前,对消费能否拉动经济增长还有不少质疑。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投资、低消费具有合理性;由于我国人均资本存量还很低,投资收益还比较高,加上我国还有较高的储蓄,未来20年还将保持高投资的态势。更有学者认为,对高投资持负面态度是“恐投症”,不利于经济增长;我国走向消费主导会带来过度消费,对世界其他国家是一种不公平。这些理论分歧上的鸿沟,使得我国对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政策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有一定的犹豫。因此,迫切需要从结构角度对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内涵、定义、相应的改革做出系统研究,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增强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自觉自信,明确转型的战略路径。
(2)实践价值。从结构角度研究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有利于形成普遍共识和广泛合力,加快形成消费主导的、推动我国经济在未来10~20年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强大内生动力。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外贸只能起辅助作用,经济增长主要还是要靠国内市场。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国内市场很大,首先要通过很大努力来满足国内需求。1998年,中央明确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着力点,并且强调,“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求尽快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小国经济发展可以依靠国际市场,但大国的经济发展只有而且只能依靠国内消费需求。美国在独立后通过西部开发、交通改善,依靠居民消费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促进经济增长。日本20世纪中后期的高速增长也是国内“消费革命”的结果。费景汉和拉尼斯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对于二元经济的大国,外贸不可能成为增长的主要发动机。
然而,虽然扩大内需已经从原则提升到政策,从政策提升到战略方针、战略基点,但经济生活中的进展却并不乐观。过去30余年中,每当我国出现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时,首先选择的重要举措就是扩大投资、增加出口,释放消费往往处于次要位置。一些地方政府长期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投资,“项目市长、项目书记”现象相当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不抓项目就是不抓经济,不会抓项目就是不会抓经济,抓不成项目就是工作不力”等极端口号。之所以多年来不断重复着这种政策选择,学术界对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及机理研究不足,是重要根源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本书价值所在。
(3)政策价值。本书着眼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保持经济稳定持续较快增长,从结构角度研究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提出客观要求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有利于形成改革顶层设计和新阶段改革推进方式创新的理论框架。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是一场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涉及许多重大利益关系和基本利益格局的调整。其关键在于理顺体制机制,难点是调整利益格局,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创新。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低迷的认识、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根源,研究我国扩大消费,形成消费主导发展格局客观要求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以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可为下一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方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