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时代同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著作提要(1978-201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

陈学文著

中国封建社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至明清时已进入晚期,其特征是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较为发展,自然经济比重渐次减少。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形态就必须充分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本书是作者较长期研究的成果,《光明日报》、《中国历史学年鉴》、日本《明代史研究》、中国香港地区《大公报》、美国《九州学刊》等20余家报刊均有所评论。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明史卷》129页有评介。湖南人民出版社对该书内容介绍:“本书论述明清江苏、浙江等经济繁华地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种种情况和问题,包括农业商品生产与社会经济结构、城乡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商品生产、城市商业、市场网络与市镇群体、商品经济对社会意识和民情风俗的冲击等。论述多有独到之处,材料尤为丰富,有不少罕为人知的地方史料。本书为今日进行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了一份历史借鉴资料。”这段文字概括、准确地提示了本书的基本内容。

书前有著名专家傅衣凌、李文治教授的序言。

从经济学原理上说,商品经济是由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流通)两部分所构成,两者是互动关系。商品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核,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形式,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本书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在方法论上侧重于从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返回到宏观,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返回到抽象。反复论证,宏观与微观相合,阐明主题。

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农业商品生产与社会经济结构;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商品生产;明清时期的城市商业;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与市镇群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意识与民情风俗的冲击。


一、农业商品生产与社会经济结构

明清时期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主体,农业生产制约着国民日常生活和手工业的发展。明中叶以来,江南的杭嘉湖地区率先发展农业的商品生产,因地制宜地种植、棉、麻、桑、茶之类的农作物,有些地方将田改为地(培土壅高),少种稻谷而多种棉桑等经济作物,因为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稻谷。各地萌发了“桑争稻田”的现象。自明政府实施“一条鞭法”后,农户可以用银折谷缴纳税收,放宽了农村经济的统治,更有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由于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经营体制的演变,农村分化加剧,一些地主、富农以经营农业商品生产为主,采用雇佣制的经营方式,成为经营地主、富农,以货币为媒介的雇佣关系随之发展起来,身份束缚削弱,雇佣者身份遂成为自由雇佣者。列宁认为,“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和指标是雇佣劳动”。这就意味着明中叶以来杭嘉湖一带已有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是从宏观指导下,有选择地择取一个地区来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除了论述杭嘉湖地区农业商品生产之外,还选择了崇德县、嘉定县以及更小区域的乌青镇为个案,深入、细微、具体研究了县、镇的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趋势,更能科学地论证明清以来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并推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嬗变。


二、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商品生产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尤以闽粤地区的果品业最为典型,大量种植甘蔗,使糖制品有了充足的原料。蔗糖加工是采用作坊或工场生产方式,雇佣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糖制品行销大江南北。此外荔枝、龙眼等种植也是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不是自给性种植。浙江石门镇是明代江南榨油业的中心,一个镇上至少有20余家油坊,雇佣劳动者有800余人。参照历史文献,作者还深入到石门镇实地调查,发现了一处作坊遗址和榨油工具,以实物证实了油坊的商品生产性质,已具有资本主义萌芽形态。桑树的大量种植为杭州丝织业发展提供了蚕丝等原料,明代杭州的丝织业已形成庞大的规模,产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丝织作坊、工场亦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本章还附有五份碎帖,很能说明明清以来杭州丝织业的经济形态。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商业

商业、商人的活动必会带动城市的发展。明代徽商在商品流通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徽商在大中城市、市镇中经营商业,并成为城镇中的居民,如嘉定县的棉织品多倚赖徽商参与营销。明清时期,苏州是全国性的大城市,其商品经济颇具特色,各地的商人会馆林立,并出现了会票的汇兑方式。


四、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和市镇群体

商品与市场是商品经济相对应的载体,商品必须有市场的支撑才可以流通。随着商品量的增多,市场必会随之扩大和增加,并成为网络,各级市场互相融合成为网络化的构建。市场寄寓于城镇及个别乡村,因而市场与城镇又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拓,城镇也随之扩拓或增加。本书选择广东佛山镇、杭州、温州、嘉兴、仁和等城镇进行具体、深入论述,以实例来说明明清城市化的进程。而商品、市场、城镇都离不开交通,畅达的水陆交通及运载工具,是交通赖以发展的实体。


五、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意识和民情风俗的冲击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必然会形成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的社会意识和民情风俗的演化以社会意识形态来折射经济社会的变化,指出弃农弃儒从商的社会风气演变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又以明中叶学者冯应京的经济思想为范例来论述明代“工商亦本业”的思潮的产生及其意义。这一系列的研究既丰富了经济思想史、思想史、文化史及民俗史的内涵,亦能深化明清社会史的研究。

全书五个部分虽为独立的,但都是围绕着商品经济这一中心而展开,浑然一体,为中国经济史、明清史、区域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以学习、研究的学术专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