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陈学文著
近世中国是一个剧变时期,即是一个转型时期,中国已卷入全球化的轨道,与世界同步前进,并融入了世界,不再是一个完全封闭型的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不断来华,传入了西方文明,中西文化从碰撞到融合。这过程大约从明中叶开始。本书就是从经济、社会、文化、海外关系诸多方面来研讨约300多年的明清历史(从明嘉靖到清道光)。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经济思想与文化;商业、商人、商帮,海上交通、海外贸易。
一、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自从番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引种中国,就引起社会资源的大整合,土地开发利用率大大提高,以有限土地去种植稻谷,以腾出的土地去种植经济作物,引发了改田为地、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从传统的“苏湖熟天下足”转化为“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江南成为经济作物种植区,推动了江南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萌芽的过渡。如嘉兴,“树桑植烟分稻禾之半”。明代农学家张履祥就断言:“多种田不如多治地。”
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已发挥其作用,人们充分利用资源,形成了江南的蚕桑丝织业区(经济带)、棉植棉织区、稻桑麻棉轮作区、竹木茶果山林区等众多向专业化过渡的经济区,这有利于区域经济与全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形成长三角、珠三角最先进经济带,带动了全国性资源的整合,这就是近世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如果没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没有交通运输的畅通,没有市场与资源配置的整合,就不可能有明清之际经济的大发展。
这一章还论述了台湾蔗糖业、湖州丝织业、徽商经营木植业、开发山区,以及运用外籍资料来研究明清杭州经济发展特例,以上述典型个案来研讨转型期的经济发展。
二、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本章剖析两个县份的经济结构,县既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建构,又是经济体制的一个实体,所以细微、具体考察一个县份是很重要的,前人基本没有按此思路进行过考察。本章多是根据实地考察为基础而进行理性的剖析,从方法论上也是一个创制。
明代建国之初,对户口管理实施了有效的统制,制定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本章以现存600多年前的实物,进行深入研究,对明代户籍的形式、内容、管理制度进行考释,对研究中国户籍制度很有参考价值。
宗族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它是以血缘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结构,这方面日本学者曾早于中国学者在20世纪已对它进行研究,并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本章选择了中国宗族社会最典型而保存文献资料最丰富的安徽徽州地区进行研究,指出徽州宗族社会形态的特性是聚族而居,建立族产、族规、族约,推奉族长,普遍建有祠堂。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时期,宗族制曾起过相互助济以求生存发展,在政权之外,宗族制曾起过某些协调的功能,对培养子弟上进曾给予财力上的支持。研究宗族社会必须依靠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宗谱,徽州地区保存明清宗谱数百部,是研究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三、经济思想和文化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文化思想的演化。明中叶以来,生产观和消费观起了很大变化,轻商贱商思潮消退,商亦本业,厚商以利农,恤商以阜财。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人口增加、消费增长的情况下,商业担负着交换和流通的任务。“世日降而民日众,风日开而用日繁,必有无相通,而民用有所资,匪商能坐致乎?”对于旅游业的认识,新旧观念上有所争论,旧派认为旅游业乃奢靡之举,应予以禁止,而新派则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游山玩水乃是正常的文化需求,应予以支持,并认为旅游业能带动饮食、旅馆、游船、商业等行业的发展,能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绝对不能禁止。受西方学术界青睐的加拿大学者卜正民著《纵乐的困惑》,却误将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和程春宇《士商类要》列入导游书之系列,其实他根本没有看到原书,不知该二书内容和性质。由于卜著的影响,必须予以辨证,本章有专篇从版本源流、二书基本内容加以考释,正本清源,纠误勘谬。
四、商业、商人、商帮、海上交通、海外贸易
明清出现了特殊的商品市场,庙会香市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香市是集宗教、旅游、商业、交际、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特殊集市,展示了文化生活的丰富,既具经济性,又具宗教性、文化娱乐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清商人活跃于国内外市场上,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形成了地域性的群体,称之为商帮。浙江西北部的衢州地区以龙游县为主,在明成化、弘治年间已形成一个庞大集团,数以万人远赴滇省楚雄从事屯田,对中国西部的大开发起了先驱者的作用。也有跻身于海外贸易,万历间已有“遍地龙游”之谚,至天启间“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明中叶图书印刷、销售也进入市场,江南已有流动的图书市场,这对推动文化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标志着文化图书市场已从文人雅士的书房中扩拓开来。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展示了中国15世纪的航海技术和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从此各国使节和商旅不断来华。苏禄、渤泥两国国王亲率王室数百人来华访问,当两国国王病逝时还要求安息于中国,世代繁衍于此,谱写了中苏(禄)、中渤(泥)友好的篇章。明清时中菲(律宾)关系密切,大批华侨寓居于菲律宾,共同开发了菲律宾,传播了中华文化于域外。迨至清代,青田华侨带着家乡的工艺品蜡石出国谋生,于欧洲各国落地生根,形成了今日中国著名侨乡——青田的侨乡格局。明中叶嘉靖间,日本正处于“战国”分裂时期。海盗、浪人、奸商、武士等在封建领主支持下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酿成一代外祸——倭患,对此,作者进行了历史考察,论证御倭战争的正义性,辩驳了“海禁”引起倭寇的论点。
(方志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