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布龙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奉化布龙是浙江省奉化市富有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的汉族民俗舞蹈,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与演变中,凝聚了奉化人民在创作民间艺术方面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折射出奉化人民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奉化布龙,不仅是中国龙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奉化布龙这一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试图通过搜集整理奉化布龙几百年来的文化历程,向大家展示其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增加大家对奉化布龙文化了解的广度和深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能比它更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它的价值除了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成果上,更体现在传承人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的成绩上。奉化布龙艺术,来自民间,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龙文化在奉化的集中体现。2005年,奉化布龙被浙江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是对几百年来奉化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作出来的优秀成果的肯定,鼓舞了奉化人民继续发展、创新的勇气,为奉化文化史抹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如今,我们将搜集到的较为完整的奉化布龙资料整理、归纳、记录、存档,并向全社会推广,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奉化布龙,进而使新一代的传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奉化布龙精神。

特色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创新是民间艺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奉化布龙作为民间艺术,一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能吸引人眼球;另一方面又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开不败。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要了解奉化布龙,自然要先了解孕育奉化布龙的那片土壤——奉化。

奉化位于浙江省东部,全市陆地面积127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1公里,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山地,地貌特征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公元738年(唐代)建县,1988年撤县设市。该市著名的文物景点茗山后遗址是奉化先民最早生活的地方,距今约56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了一件刻有龙纹图案的祭器。可见,龙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奉化祖先的日常生活中了,并且一直是奉化人民的供神。人们相信在龙的庇佑下能够“趋吉避凶、消灾解难”,生活安居乐业,从此与神龙结下了不解之缘。龙舞在奉化一直是妇孺皆知并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这为奉化布龙艺术的孕育、成长和开发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以后的发展中,抽象的龙开始拥有了具体的形象,由最初孩童们玩耍的草龙、谷龙,慢慢演变成了今天栩栩如生的奉化布龙。其中的发展过程在本书第二章中将有具体的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奉化布龙文化研究》一书的内容大体上是按照“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目丛书”编纂出版方案撰著。在论述奉化布龙的文化内涵、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的同时,为了增强趣味性,还添加了龙的传说以及奉化布龙与民俗活动的关系,希望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能体会到奉化布龙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领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将奉化布龙作为研究主题的原因和背景,分析研究方法,探讨研究价值。

第二章阐述奉化布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通过介绍奉化布龙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近代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社会基础、发展特点等。

第三章系统地介绍奉化布龙的制作工艺及工序。从制作之前的选材到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都作了详尽的说明,制作工序有300多道,浩繁复杂,凝结了历代奉化人的聪明才智。

第四章介绍奉化布龙的特色,包括表演特色和音乐特色。表演特色分为表演特点、基本套路、创新套路等;而音乐特色多是围绕着龙灯锣鼓展开的,主要介绍了龙灯锣鼓的结构、基本曲调和在舞龙表演中的具体应用。龙灯锣鼓是奉化民间特有的吹打乐,作为奉化布龙舞蹈的伴奏,为舞龙表演渲染氛围,增强表演的节奏性、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奉化布龙的性格特点。

第五章介绍奉化布龙的价值。本章纳入了龙的传说以及名人与龙的故事,有力地说明了奉化布龙艺术能够深深融入奉化人民生活中的原因。

第六章介绍奉化布龙的传承策略。奉化布龙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龙文化在奉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奉化布龙传统技艺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章从保护和培养传承人,把奉化布龙纳入学校教育,利用社区教育空间传播奉化布龙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对奉化布龙艺术进行有效的传承。

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参考资料有限,某些内容或观点难免有失偏颇,还望读者见谅,也恳请各位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