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驿方志论文续集》序
我的第二本关于地方志的文集又要出版了。早在1997年,我已在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过《陈桥驿方志论集》。我是在那些年代以前,也就是现在称为第一轮修志之初被公众认为是方志学家的,那本集子的《序》中,我已经说明了这是一种误会。原因是,我在1956年就为大学地理系三年级学生开了“方志学”的课程,好像是我们这一辈人中最早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师之一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时,我在建成不久的浙江师范学院地理系担任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按照部颁教学计划,地理系学生在其毕业(四年级)那年,有5—6周的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野外实习。而我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我选择的实习地址是浙东的宁绍平原,包括六七个县(当时只有宁波称“市”)和大片平原。实习的具体时间是在1958年春,但由于这是第一次从事这种实习,全班级约四十位学生和教研室的八九位教师(另有数位年老的可以不去),都要由我领队走这么一个大圈子,虽然带有教辅人员和工友各一人,但我总感到从来没有这种经验,思想上负担很重,所以提早一个学期,在1956年就开始准备了。我要学生和教研室教师阅读的文献资料,首先当然是这个地区的1∶50000的地形图,其次就是各县的地方志。对于地形图,因为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读了“地图学”课程,所以并不陌生。但对地方志就不是这样了。图书馆非常配合,把这个地区各县(我事前通知他们尽量选光绪甚或民国的)的方志都送来了,堆满了小小一间。但学生们(包括少数教师)都没有接触过线装书,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有称为“方志”这种体裁的书。方志的文言文实在是很浅易的,但学生们多数难以阅读,所以我不得不在这个学期请教务处让我开一门“方志阅读”的选修课,但教务处印下来的课程表上改成了“方志学”。我曾经为此去教务处质问,但处里的一位高级人士婉转地告诉我:“大学里的课程,称‘学’比较好。”我原来只打算把宁绍平原各县的方志说个大概,但经他这样一说,我不得不搜罗了几种“方志学”的文献,勉强地讲了一个学期。实际上我也是由于职责所在,不得已而勉为其难,却因此而被“封”为在第一轮修志以前“最早”在大学讲出“方志学”课程的教师。因此,20世纪80年代之初,各地修志前后开始,不少市县(包括省外的)都来请我当顾问,我就这样地因为一个学期的“方志学”课程而被人们称为“方志学家”。反思一番,实在不胜惭愧。
由于虚应了这个“方志学家”之名,因而引来了不少地区的修志请我审稿,请我作《序》,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我的几位助手和研究生把这些资料凑合起来,于1997年请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桥驿方志论集》。拊心自问,我被称为“方志学家”,并且出版方志学的论文集,实在是一种附会。
不幸的是,这种一轮修志的附会,在二轮修志还要继续下去。当然应该承认,经过一轮修志的实践,我对方志学的认识较前确实稍有提高,以后为各地审稿作《序》,或许确实稍有进步。但我自己毕竟明白,虽然我作书撰文运用地方志为时已久,但直到1956年为了学生野外实习的需要,才实际上与方志学有所接触,初步了解了作为一门传统学问的方志学的大概。所以对于方志学,我仅仅是个初步入门的人,要对一门学问登堂入室,实在谈何容易。讵不知从我以往的这种被我自认为“误会”的经历以来,或许又可以称为误会的另一件事发生了。其过程可简述为下:
我的故乡绍兴,当然是个国人皆知的文物之邦,也是首批被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但此邑文化界包括领导,认为我国陆续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甚多,而绍兴实为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因而加意在文化上予以重视,要使绍兴成为一座特强文化名市、大市。先是设计在我的母校浙江省立绍兴中学(今绍初)近旁的仓桥街改建成为一条文化街,沿街修建许多文化馆舍,以显示邑中的优越文化。我由于是1994年国家人事部批定的“终身教授”(1949以来仅此一次),又因著译较多,1980年以后又多次受国际学术界邀请去国外大学讲学,因而在邑中颇受推重。新世纪之初,绍兴市文化界与领导几次会议商讨(有详细《会议纪要》),一致赞同在此文化街上为我专设一馆,几次与我互通声气,我当然多次逊谢,竭力谦让。而此邑人士包括领导,对此亦甚坚定,而最后由市府发文,责成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屠剑虹研究员具体负责此馆之建。剑虹女士为绍兴著名学者,先后出版《绍兴老屋》、《绍兴古桥》(上下册)、《绍兴街巷》(上下册)等巨构多部,与我原已熟稔。她在公事和著述之余,倾其全力建馆,为绍兴文化界及领导所赞赏。除了我个人的专著、译著约七十种,主编及点校书约三十种,加上为他人著述作《序》之书逾百余种及其他稿本等等均为她囊括而去以外,她又在多处悉心搜罗我的其他有关资料,调遣若定,指挥从容,为早期参与的文化界人士所赞佩。并且考虑到免于外界的误会,在建馆基本定局之时,于2008年7月25日在《浙江日报》发布报道:“绍兴为在世学者树碑”,副标题:“陈桥驿史料陈列馆落户仓桥直街”。这实在使我不胜汗颜。2009年正式开馆之日,绍兴市领导及浙江大学领导等,均率众参与开馆式致贺,并有我国香港地区及韩国贵宾来到,当时,文化街上群众喧腾,盛况空前;而我则不胜惭愧,感到无地自容。
由于第二本方志论文集的出版,因此牵涉到所谓“陈桥驿史料陈列馆”的事,实非得已。绍兴市确实是个特强文化名市、大市。此市下辖诸暨、嵊州、上虞三县级市,绍兴、新昌二县,全市中心则在原市中心越城区。这中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绍兴县。如按经济、文化及其他条件,此“县”其实早已超过其他县级市,由于大市既以“绍兴”为名,所以它仍称“县”。因此“绍兴县”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前茅。全国著名的“中国轻纺城”即是此县的强大实力。由于原地既已设地级大市,所以县址迁到原城北巨镇柯桥。而柯桥在建县以后,由于其财政经济力量的雄厚,已经建成一座煌煌巨邑,是长三角的一个大县。
我由于籍属绍兴,所以市、县皆是我的故乡。因而与绍兴县图书馆(在柯桥)早已建立了关系,此馆门前馆名即为我所题签,馆内则特设我的书柜,我已有多种著述数年前为此馆所收藏。这次市内“陈桥驿史料陈列馆”建成开馆以后,我的全部著述和一切史料,均为此馆收藏。这对绍兴县不免有所遗憾。为此,在市内陈列馆开馆后不久,绍兴县宣传部长兼《绍兴县志》主任黄锡云先生即莅临舍下,希望我今后对绍兴县也予以照顾。而当时我的全部著述和其他史料,均已由“陈列馆”取走,我家中虽藏书逾万,但其中已无属于我的著述,感到抱歉为难。所幸当黄锡云先生来舍之时,我有几位研究生正在舍下清理藏书,他们在我书房屋角,查到两大袋我为各地方志所撰文字,均为1997年以后发表文字,可以合成论文集出版。绍兴县也是我的故乡,经过研究生们的商讨,就以此二大袋悉数交与黄锡云先生。
二袋之中,多数是为各地二轮志书所写的《序》,袋被塞得满满,因为都是由各类志书刊物发表后所寄,数量不少,处理相当困难。但事亦有幸,我早年的研究生王海雷女士,今在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执教,她居家柯桥,在学时曾修过“方志学”专业课程,属于内行。黄锡云先生得知,可谓喜出望外,海雷君虽执教于市内,但从市内至县(柯桥)其实不过十余公里,于今交通方便,可以经常返家。于是黄先生就将整理此稿的任务托付于她。由于稿多而杂,原来的出版刊物规格亦不相同,所以海雷君在其公余从事,其实也是一项不轻的任务。但毕竟是内行人物,经过她悉心整理,终于基本完成。而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显然也花了很大的精力。我实际上不是方志学家,却又一次借他人的业务实力,出版这本论文集,应该感谢海雷君及其他诸君。
陈桥驿
2010年10月于浙江大学
原载《陈桥驿方志论文续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