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宁波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消耗的有效工具,可以对各地可再生资源的供需加以量化。通过这种方法对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生态足迹及旅游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宁波市旅游生态环境整体上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且不可持续的程度在加深。
关键词:旅游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模型 宁波
一、研究区概况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海港城市,是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及优秀旅游城市。
宁波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山川秀丽,人文荟萃,集合了“江河湖海山”全类型旅游资源,东钱湖、四明山、三江口、象山港都极富特色,宁波有象山海滨休闲类的景点、四明山生态农家风情的度假区、温泉度假康体类景区,也有天一阁、溪口等人文类景区,以及东钱湖时尚运动型度假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旅游者。
2012年宁波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年抵达宁波的入境旅游者为116.2万人次,增长8.2%;同年抵达宁波的国内旅游者为5748.3万人次,增长11.0%;国内旅游收入816.4亿元,增长15.2%。
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70家,其中五星级19家,比上年新增1家;4A级旅游景区28处,比上年新增5处,5A级旅游景区新增1处,整体规模呈上升态势。
二、研究方法
(一)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资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和吸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可以与生物承载力,即地球用于资源再生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都用“全球公顷”单位表达,1全球公顷代表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水平下1公顷土地利用面积[1]。
生态足迹理论通常隐含了以下事实:其一是人类可以确定基于生存与发展需要消费的资源及其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其二是这些人类生产与生活必需的资源及排放的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为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商品折算的生产土地面积;N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2]。
(二)旅游生态足迹模型
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按照数据获取的渠道不同,可分为综合法以及成分法两种:综合法是自上而下地根据较大尺度区域的统计资料,获取该区域各消费项目的总量数据,再结合该区域人口数得到人均的消费量数据;成分法侧重于小尺度区域,以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为出发点,自下而上地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查找统计资料等方法获得人均消费数据。本文采取的是综合法,该方法获取数据较为权威、全面。
相关学者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则tef= TEF/旅游总人次(人)
则tec= TEC/旅游总人次(人)
式中,TEF为某地区的旅游生态足迹(g·hm2); EF为某地区的生态足迹(g·hm2); r为该地区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等于旅游业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tef为该地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g·hm2/人); EC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g·hm2); T EC为该地区旅游生态承载力(g·hm2); tec为该地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g·hm2/人)[3]。
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tourism ecological deficit/remainder, T ED)大小就等于旅游生态承载力减去旅游生态足迹的数值,如果该值为正数,即表明该地旅游业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该值为负数,即说明该地旅游业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旅游生态压力指数(tourism ecological pressure, T EP)表征某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生态压力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该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地区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态势;反之,则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旅游生态足迹效益可以比较不同时期旅游业关于资源利用效益的差异,即同一时期旅游总收入与旅游生态足迹的比值。
(三)数据来源及参数选取
按照上述定义和计算方法,在整合浙江省历年旅游便览、宁波市2005—2011年统计年鉴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宁波市2005—2011年生态足迹及旅游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计算过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计算宁波市2005—2011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二是计算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生态足迹及旅游生态承载力。在前者结果的基础上对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涉及两个重要的参数即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生产力与该区域以外的同类土地的环境生产力的比值,均衡因子是将各种可采用的环境评价因子转化为统一的、可量化的均衡性指标。在计算时,均衡因子采用的是世界自然基金会2006年中的研究成果[4]。
三、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理论与方法,分别对宁波市2005—2011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同期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见表2。
表1 宁波市2005—2011年生态足迹结果
表2 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一)旅游生态承载力
宁波市生态承载力即用各地类的面积乘以各自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然后经过计算得到,在计算旅游地的生态承载力时,考虑到经济因素,利用每年旅游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2005—2011年,r 值依次为10.57%、11.1%、11.1%、11.4%、12.6%、12.7%、12.5%。根据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表3数据,此处采用的产量因子为耕地1.63,林地2.51,水域13.69,建设用地1.63;均衡因子为耕地2.19,林地1.36,水域0.36,建设用地2.19。
由表3可以看出,宁波市2005—2011年的旅游地生态承载力逐年渐增的态势,这与我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以及保证耕地面积的相关政策密切关联。
表3 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生态承载力
(二)旅游地可持续性(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评价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评价通过比较该地旅游生态承载力T EC与旅游生态足迹T EF的大小,前者大于后者,则为生态盈余;反之,则为生态赤字。
通过计算,可知宁波自2005—2011年旅游生态赤字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1617332 g·hm2,上升到2011年的2483793g·hm2,在此期间宁波市旅游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并且可持续性在逐年递减(见表4、图1)。
表4 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地生态赤字
图1 宁波市历年旅游生态赤字与生态承载力曲线
(三)旅游地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通过计算,可知宁波自2005—2011年生态压力指数逐年递增(见表5),从2005年的2.684549上升到2011年的2.983008,该指数远大于1,表明宁波旅游同样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表5 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地生态压力指数
(四)旅游生态足迹效益分析
通过计算,可知宁波自2005—2011年生态足迹效益呈现明显增大的趋势,表明宁波旅游业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提升,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的潜力得到了开发,这对于宁波旅游的良性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信息(见表6)。
表6 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地生态足迹效益
四、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旅游生态足迹分析
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生态足迹呈现递增态势,从2577429 g·hm2增加到3736330 g·hm2,增幅为44.96%,这与宁波市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有着直接关联;与此同时,宁波市旅游生态承载力也在增加,从960097 g·hm2上升到1252538 g·hm2,增幅为30.46%,两相对照,可知宁波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仍旧赶不上增长更为快速的旅游生态占用的需求。
(二)旅游生态赤字分析
作为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生态系统压力程度的最直接指标,宁波市2005—2011年的旅游生态赤字从1617332 g·hm2增加到2483793 g·hm2,增幅为53.57%,增长态势极其显著。这缘于为满足大量涌入的旅游者需求导致对环境的过度开发,相当程度上表征宁波旅游的发展导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债明显,明确表现在宁波市旅游生态赤字的增长上。
此外对于具有敏感性、脆弱性的旅游业而言,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较大的社会事件及周期性的经济波动都会带来旅游业的变动,比如2008年举行奥运会,导致2008年的生态赤字较2007年有较大的增长,增长率为12.12%,远远超过2007年之前的增长以及2008年之后的增长。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方法对宁波市2005—2011年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和供给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近7年来宁波市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宁波旅游业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可持续地管理自然资源,建设美丽宁波是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心声。要完成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严峻的现实,若仍按照以往的惯性发展,宁波旅游生态承载力远远小于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赤字将不断扩大,宁波旅游业不可持续的程度定将加深,这与宁波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宜游城市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扭转宁波旅游生态赤字的不断扩大,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无疑是首要任务。此外,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挖掘景区潜力,增加生态娱乐项目,开发绿色旅游产品等措施已然迫在眉睫。
五、讨论
本文采用的综合计算法依据旅游业对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与该地区生态足迹的乘积,没有将旅游生态足迹细化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和游览观光六个子模型,因而没能在文中指出旅游生态足迹六个组成部分的数值大小及比例,无法得出对于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的子系统,对策及建议的针对性有所弱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以突破。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具有理论新颖、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计算方法不健全、评价系统不全面等问题,作为一种评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方法,仍需要在理论上与实践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5]。
对于宁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笔者极为推崇构建宁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见表7),包括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产业低碳经济循环模式,旅游者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等成为宁波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需要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多方努力,达成一致,并且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加以规范。
表7 旅游企业践行低碳循环理念的具体表现汇总
六、促进宁波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倡导绿色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生态足迹增长成为我市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在生物承载力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伴随着社会富裕带来的消费增长及消费模式的变化,人均消费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选择绿色消费,摒弃过度消费,即在全社会提倡适度消费、减少浪费,选择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至关重要。随着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行为的大众化时代到来,倡导旅游全过程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提供绿色产品,积极参与绿色产品认证;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旅游出行过程中诠释绿色理念,比如选择低碳的交通方式、入住绿色酒店、开展生态旅游等可有效控制生态足迹总量的快速提高。
(二)高效利用资源
生态足迹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游客的消费模式、消费行为,同样也受制于单位消费的资源强度,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政府层面可以将资源效率指标纳入考核城市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将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比率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情况作为考核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对于宁波旅游而言,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旅游也是明智之选。
(三)保护自然资源
要实现宁波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控制生态足迹之外,增加生物承载力极为关键。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为我们提供物质与能源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要,为他们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如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对于特定区域划分生态红线也是应有之举,如杭州湾湿地对于西伯利亚鸟类的迁徙以及杭州湾沿岸区域生态安全的意义极为重大,应划分为严格保护之地等。
参考文献
[1]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消费、生产与可持续发展[EB/OL].http://www.wwfchina.org/publication.php.
[2]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3]王平,石惠春,李勇峰.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以贵阳市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3):105—109.
[4]李泽熙,武友德,吴映梅,李松志.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拉萨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5):27—31.
[5]李平,窦蕾.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729—733.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