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台与古香港
宋王台是香港最著名的古迹之一,自宋末二帝南迁,迄今有近八百年历史。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少帝(恭宗)赵降元,被掳北迁。在逃亡中的益王赵昰,由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宋臣拥立,即位于福州,是为宋端宗,五月改元景炎,建行朝(临时政府)抗元。为避元兵追逼,遂从水路南下潮州,转惠州甲子门,入广州东莞(今宝安县)大鹏寨(九龙半岛以东,今深圳东南)。景炎二年(1277)二月,帝昰船队移泊梅蔚(今大屿山梅窝一带,一说大屿山东北青衣岛)。同年四月,移驻九龙的官富场。此为宋室南逃进入香港地区。古香港及其邻近地区合称大奚山。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本地区已是南方重要交通要道。唐属屯门,宋有屯门砦。北宋初,在今香港岛西部,大屿山沿海一带置海南栅盐场。南宋隆兴二年(1164),置官富场,管辖本地区各栅盐场。官富以北的白鹤山多巨石,戍兵采石在山南建营,称官富寨,为摧锋军驻地。官富一带是唐宋以来闽粤海上发达的经商地,半岛上早有居民村落。据清《新安县志》记载,帝昰船队入泊官富,即于其地营建宫殿(行宫), “基址柱石犹存,今土人将其址改建北帝庙”。北帝庙即今九龙北帝街。相传帝昰到官富时,土瓜湾村(今已改建街道)居民乘船列队迎驾,并献军饷,因“护驾”有功,宋帝赐给村民一把黄罗伞。此后每年龙舟竞赛时,乡民必先向御赐“黄罗伞”祭拜,成为定例。这一贯例延续到晚清时期。
这年六月,帝昰一度东巡石塔(疑即今佛堂门东龙岛,古称南佛堂石塔),仍驻官富。在官富的东面有个小山岗,名圣山(因帝昰到过此山,故名)。山多大岩石,有一块特平坦宽阔,石面可立坐数十人。对此,有多种传说。比如说,宋末二帝(二王)驻跸于此,筑有观赏台或观礼台(按:当时兵荒马乱,宋室在匆忙逃亡之中,似无力营建什么台)等等,而二王到此登高远眺则有可能,故有“宋王台”之古迹。据说,“宋王台”是二王离开九龙后,本地居民为纪念二王避居海隅而立,原址位于九龙湾西岸,今九龙城以南,原启德机场以西,马头角西北面的圣山上。山顶有三大巨石叠成品字形,其中一块刻有“宋王台”三字,系元人书刻。明人侯琚《官富怀古》诗写道:“草舍离宫一垅丘,夕阳高照旧碙洲。许多忠魂归何处,黄叶芦花冷淡秋”。抒发了当年宋帝在九龙官富一带的情景。
同年九月,帝昰行朝西移浅湾(今荃湾)城门村(疑即今城门水塘一带),本地乡民筑石城与元兵对垒,土瓜湾村居民也来配合抗元。帝昰在九龙驻跸六个月,此外宋室船队在南逃中,又曾在东莞、香山一带海面上转了一个大圈,折腾了几个月。其间,张世杰所率宋军及民兵船队曾一度经澳门路环、氹仔海面,遇风上岸栖居,到过澳门妈阁山及路氹高地,避开追跟的元兵。至景炎三年(1278)三月,帝昰船队回碙洲(一说在香港大屿山自东涌到大澳一带;一说在吴川县南海中;一说在广东雷州湾外东海岛东南海中)。碙洲的确切位置,有待进一步考证。依雷州湾外之说,据传当时有“黄龙”显于海上,因置翔龙县于此,元废。明清两代在此重兵戍守,为海防要地。在碙洲,端宗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宋臣复立其弟卫王赵昺为帝,五月改元祥兴(一说改元在翌年正月)。不久,迁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次年(1279)二月,因元军张宏范兵逼,陆秀夫背负帝昺投海殉国,宋亡。
上述圣山的“宋王台”,在清嘉庆丁卯(1807)曾重修过一次。1860年《北京条约》后,英国占领九龙,当地商人开山采石,宋王台面临被破坏危险,1899年,九龙居民一再强烈要求保留此古迹,立法局华人代表何启大力支持,港英立法局终于通过《保卫宋王台条例》,并刻立“此地禁止采石,以保存宋王台古迹”石碑。1915年,港英当局拟拍卖该幅土地,宋王台又一次面临毁灭。华人太平绅士陈伯陶、赖际熙等联名上书第十五任港督亨利·梅,要求永远保留此地。获准明立界线,保护宋王台。这次重修,建有拱门,上题“宋台旧址”,两旁刻有赖际熙书集清陈恭寺句为联:“一声望帝啼荒殿;百战山河见落晖”。“宋台秋唱”是当年香港“十景”之一。
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香港后,日寇为扩大侵略基地,宋王台被划入启德机场范围,遂于1943年1月9日炸毁圣山,刻有“宋王台”那块巨石亦被击,幸好保存在草丛中。1945年,日寇无条件投降,香港光复后,赵氏族人等市民要求在原址继续保留“宋王台”。港英当局同意在圣山西南附近(即谭公道西),建立宋王台公园。幸存那块唯一的“断垣残壁”移置于园内,并刻有“九龙宋王台遗址碑记”,碑文曰:“宋王台遗址,九龙湾西岸。原有小阜名圣山者,巨石巍峨,矗峙其上。西面横列元‘宋王台’牓书,旁缀‘清嘉庆丁卯重修’七字。”“宋王台”三字,每字近一米,是元刻或清重修时刻,待考。这就是现在九龙城宋王台公园的历史演变过程。
以上所述宋王台古迹外,至今尚保留与此有关的遗址和传说。诸如:在九龙露明道的上帝古庙,据传宋行朝灭后,一部分赵氏宗亲在马头角立古瑾村围,以农为业,清末迁往东莞。他们所建上帝古庙残址,港英在20世纪60年代辟为公园,有“九龙古瑾围上帝古庙遗址辟建公园记”,立于园内,即今露明道公园。在今九龙马头甬道、北帝街这两条马路之间,旧称“二王殿村”。传说宋室在九龙湾有些活动,益王的妹妹晋国公主就在湾头溺死,那里有下葬墓地(皇姑坟)和碑刻。据民国初年陈伯陶《宋台秋唱》所记:“十年前碑址尚存,近因牧师筑教堂于上,遗迹湮灭矣”。这教堂即今九龙城世运花园附近的圣三一教堂。此外,“二王殿村”附近白鹤山有交椅石(相传帝昰以此石作御座);有青龙街、昰街、宋街,还有侯王庙、藏身洞等传说遗址(参见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及朱维德《香港历史名胜》等)。这些说明宋末二帝南迁,时间虽短,东奔西逃,留下遗址不少,影响深远,从一个侧面反映宋代古香港的概貌,颇具历史价值。
——原载香港《大公报》2003年11月24日。收入《香江·文史杂谈》一书,香港海峡两岸文化协会出版,2013年5月。
宋王台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