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的内涵
从整体上来看,《资本论》及其手稿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发展了社会建设思想:
“通过思考在19世纪以来大工业已经确定的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从而展望了作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前景的共产主义。”
《资本论》及其手稿以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主要案例。其中,第一卷讨论了经济学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创新”,即生产领域中生产方式(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变革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革;第二、三卷则讨论经济学语境中的创新活动最终在政治学语境中引发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创新”及其连锁反应。那么,《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可以如下表达:
通过(在经济学语境中)反思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创新,批判了(政治学语境中)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创新,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表述1)
经济学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创新”主要指的是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政治学语境中“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创新”主要指的是社会层面的制度创新,因此,《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可以简化如下:
通过反思(经济学语境中的)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批判了与之相适应(政治学语境中的)社会层面的制度创新,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表述2)
19世纪的欧洲有两大历史革命事件,一是社会层面的制度革命,即政治学语境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伴随的无产阶级革命;二是企业层面的工业革命,即经济学语境中的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创新。表述2明确涉及了社会层面政治学语境中的革命,但在企业层面经济学语境中,它仅仅涉及“宏观”社会层面的经济学语境,没有具体涉及工业革命本身的“微观”企业内部生产领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
对于表述2,这里要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正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的基础内容,更是第一卷研究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以英国作为例证,并力图为即将步入英国后尘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理论资源。19世纪的英国已经先后完成了社会层面的制度革命和企业层面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前者指的是17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末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者指的是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企业内部的创新。
马克思认定的工业革命起始时间不同于西方一般的看法。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强调“工业革命起始于1735年约翰·淮亚特发明的新纺纱机”。同理,考虑到马克思关于“1830年以来的技术发明都只是镇压工人反抗的武器”的论断,马克思心目中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该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欧洲,已经处于后拿破仑时期,欧洲大陆对英国开放了,英国开始影响欧洲。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期间(1838—1883年)恰好是英国经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创新思想和政治制度创新思想向欧洲大陆传播的阶段。因此,马克思以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例,探讨生产力提升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变革关系,目的是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为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德国提供理论资源,为应对企业层面技术创新和社会层面制度创新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科学的经验研究基础。那么,从当时的工业化背景角度看,《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可以如下表达:
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反思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变革),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表述3)
工业革命最本质的一些特征都表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因此,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
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之后,“技术创新”被广泛接受:为满足社会需要,技术(如新产品、新工艺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等)首次被商业性应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阶段。在经济领域,引发连锁反应的动力是工场内部生产领域中“工艺学”层面的技术进步(如纺纱机和蒸汽机)及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成果以机器的方式出现于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中,最终以大工业方式表现为从企业层面(工场/工厂内部的)生产方式出发的、使社会层面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指的是英国社会分工体系中发生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革命。对于那个时期的欧洲大陆而言,这意味着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及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席卷欧洲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革命。因此,《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可以进一步明确如下:
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研究企业(工场/工厂)内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反思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表述4)
表述4中的“技术创新活动”指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相对剩余价值”研究讨论的“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者之间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制度创新”指的是第二、三卷中与第一卷技术创新相适应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变革。
因此,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企业(工场/工厂)层面的技术创新及其演变过程;②社会层面的制度创新及其演变过程;③两个层面之间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