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给“鸡毛换糖”正名
“鸡毛换糖”是用小商品进行易货交易,是义乌经济的一大特色传统。如果将义乌这种民间自发的经商活动看作是源,那么从这个源头流出的水100多年来从未曾干涸。
谢高华在一次600多人参加的干部大会上提出:“我们义乌需要发展,可我们既没有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又连个侨胞侨眷都找不出来。发展经济靠什么?人民群众已经给我们指出来了,那就是我们义乌有不怕吃苦、不断进取,以小本滚雪球的看家本领——‘鸡毛换糖’呀!”
“敲糖人不但换鸡毛,而且收购废铜、烂铁、龟底、鳖壳、鸡内金、破碎布和旧棕衣,这些废旧物资,经过他们的转手投售,成为有用之物。他们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处处精打细算,集腋成裘。义乌人做生意,不怕件头小,不嫌利润薄,善于薄利多销,快进快销。他们出门在外,风餐露宿,跋涉在山道溪涧,穿行在杂树丛林,走遍了偏僻山村,不换回整担鸡毛,决不含羞回家门。他们从不在困难面前轻易退却,总是付出艰辛,排难而进。长期的磨炼,造就了敲糖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性格。”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不是一大‘包袱’,而是一大优势,义乌人‘鸡毛换糖’的传统是逼出来的,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
这话刚落音,会场上顿时议论纷纷,看得出大多数人是喜形于色,但也有人立即反问:“可上面要严厉打击各种投机倒把活动,像鸡毛换糖这样的经商活动,分明是投机倒把,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我们应当给予坚决的打击,应当毫不留情地割其尾巴!”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又是不可回避的。
当时谢高华内心也很激动,但还是强压着自己的情绪,用通俗的语言坦诚地对大家说:“过去我在衢县也干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事,结果事与愿违,影响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百姓怨声载道。我到义乌虽然时间不长,但从百姓的话里,我觉得‘割资本主义尾巴’没道理。就拿我们义乌人‘鸡毛换糖’的传统来说,人家过大年欢天喜地,咱义乌货郎却在冰天雪地里走南闯北,没日没夜,一脚滑一脚地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去用糖换鸡毛、换鸡内金。回来后将上等的鸡毛出售给国家,支援出口,把鸡内金卖给医药公司,差的直接用来做地里的肥料,靠辛劳赚回一点利,这样利国又利民的经营,好还好不过来,怎么可以说当资本主义的尾巴割呢?”
谢高华越说越激动:干工作要实事求是,党中央已发出改革开放的号召。我在这里向大家表态,从今开始,我们要为义乌人鸡毛换糖正名,不但不批、不抓、不割,还要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就是撤我的职,我也要支持农民进城光明正大地干……
一石激起千层浪,县委书记的表态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小商贩们挺直了腰杆,就是在此次会后,最先开办的稠城、廿三里小商品市场便名正言顺地由“地下”走到了“地上”。
“当时的鸡毛换糖是一壶温吞水,需要一个敢干的人加把火,而谢高华正好这个时候来,正好是这个敢干的人。”原义乌政协副主席冯志来说。
笔者在采访时任县委办副主任邵唯一时,他多次强调,谢高华为“一大优势”开绿灯的一系列举措,创造了众所周知的业绩,在义乌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曾专门撰写文章,阐述“一大优势”之说在义乌商史中的地位。
谢高华初来乍到的几个月,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集中抓了计划生育、制止破坏山林、处理违章建房和解决学校危房这四项工作,十分忙碌,成绩显著。在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基础上,在地委书记厉德馨的支持下,谢高华带领县委一班人,对农村的“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开展广泛调查,到了廿三里和稠城两地,感受到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前景,惊呼这是“义乌的一大优势”。他在各种会议上讲解“一大优势”,也向外来参观者宣传“一大优势”,我们县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是多次听到过。1984年1月,我将“一大优势”写进谢高华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发言当中,其中说道:“在稠城镇和廿三里出现了小商品市场,县委对小商品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指出:这两个市场是义乌发展商品生产的一大优势。”可以这样讲,“一大优势”之说,是谢高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繁荣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原始的,也是最起作用的论点,曾经被有的新闻报道所发掘,但是对它的研究和宣传很少。
“一大优势”之说是比较而来的。第一,谢高华将自己的家乡衢县与义乌作了对比:衢县耕地多,水利好,产粮丰富,但经济收入很少,农民相对贫困;而义乌拥有敲糖换鸡毛的群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小商品市场,农民不但可以用换回的鸡毛肥田,而且可在小商品买卖中大赚钞票,生活比衢县农民好过。第二,听了他的讲话以后,有的同志还在行业之间进行对比:农村副业门路很多,但都有它的局限性和时效性,运白砂糖、带技工到北方加工金丝蜜枣,效果很好,而当北方人学会切枣、烘枣的技术以后,义乌人就不得不打道回府了。山区农民利用薪柴烧灶制作豆腐皮,收入也不错,但是县委为保护山林,下达了封山育林的文件以后,山农不能无度砍柴,豆腐皮的加工就受到很大制约。与制作蜜枣和豆腐皮不同,小百货虽小,却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家家都不能缺少。小百货品种繁多,货源广泛,生意的空间大得无边无际,到处都有买主,都可赚钱。小百货买卖潜力无穷,是最有前途的一种行当。从对比中提炼出来的“一大优势”之说,很快为全县各级干部所理解,并使其含义得到充实。于是,为“一大优势”开绿灯,成为全县经济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一大优势”之说,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其前提是承认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谢高华书记下基层调查,发现和肯定了已经出现的小商品市场,通过对比品味出市场的优势所在,然后筹划为大开绿灯的具体措施。这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因势利导,有为而治,群策群力,繁荣经济的正确道路,也是义乌奇迹的精华所在。在这条道路上,群众推动领导,领导带动群众,朝着一个目标奋勇前进那车轮滚滚,脚步声声,至今犹在耳际回响。
为“一大优势”开绿灯,首先着眼于发展商品生产,向市场提供货源,并从中增加农民的收入。当时,发现并支持、扶植小商品生产专业户和小厂家的发展,成为县委县府的重要工作。谢高华以实际行动,冲破县委文件中关于专业户经过批准,允许雇请三至五名学徒和帮手的框框,带领全县区乡党委书记参观学习福田瓶盖厂的经验。这个厂为农民赵章苏所办,雇工二三十人,两条生产线不间断地运转,产品供应省内外的瓶装啤酒厂。这次参观,对全县的改革开放是有力的推动。同时,根据县委领导的意图,县委办公室组织力量,总结推广基层涌现的先进经验,如大陈陈云扁服装厂、陈爱巧缝纫培训班、苏溪龙华尼龙袋专业村、廿三里如甫小塑料专业村、杨村朱明忠照相器材厂、徐村西陈糖果生产联合体,还有九联村龚景暌、龚其云、龚关洪三位农民分别创办的电器厂和服装厂。办厂先进经验的传播,推动了方兴未艾的办厂热潮,使小商品生产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为“一大优势”开绿灯,必然要加强市场建设,给小商品经营者扩大做生意的平台,于是1982年建立了湖清门市场,1984年建立了新马路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建设,都是为“一大优势”开绿灯的重大举措。不吃透市场的优势,怎会有建市场的具体行动。
谢高华(中)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交流义乌“鸡毛换糖”的优势
邵唯一说,谢高华提出“鸡毛换糖”一大优势论,就足以让他名垂千古,但宣传千万不要过度,不能忘记前后任书记也做过大量工作。前任书记王明新,冲破重重阻力纠正了暴动假案,并根据地委部署,在全县迅速实施包产到户,对发放敲糖换鸡毛许可证和廿三里、北门街两市的兴起,也未加阻拦,这就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后任书记赵仲光,承接谢高华的指导思想,坚持了“兴商建县”战略思路,发展小商品经济,决策并建成了占地4.4万多平方米的城中路市场,使市场年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谢高华给“鸡毛换糖”正名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释放了民间的活力或者力量,既看到群众的伟大创造,又可对领导干部作出正确的评价。
社会是在不断克服“禁区”、迈出“禁区”中前行的。我们说的“要敢于打第一枪”“敢为天下先”,就是敢于不畏“禁区”,敢于冲破“禁区”。
义乌现象告诉我们:尊重百姓首创精神,务实胜过高谈阔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没有量变就等不来质变。
翻番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很主要的一条是把执行国家经济计划同运用价值规律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商品生产。
有人说,义乌人是一群赚钱的机器,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适合赚钱。因为他们明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是硬道理,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经营活动,本质上就是听钱的话。同样,要想在市场中制胜,就是要一切按经济价值规律办事。正是由于义乌人受到经济利益的直接驱动,因而他们的决策都是围绕着经济价值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强烈逐利行为,他们的合作都是以经济纽带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也惟因如此,义乌的崛起是自然规律形成的,是在经济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所以,“一有雨水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记者采访义乌市场经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