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中国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重点建设计划成功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

本研究拟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重点建设计划的评价体系、投入产出效率、中国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究重点建设计划成功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

研究问题一: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

一流大学如何培养拔尖人才是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2009年,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出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等20所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尽管该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果,然而我国在一流大学建设及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如何“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我国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建设”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一流大学本科阶段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是怎样的?目前已有较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针对本科阶段拔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为丰富而深刻的见解,本研究希望在这些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一流大学本科阶段拔尖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中国一流大学本科阶段拔尖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发展过程,对现阶段拔尖人才培养制约因素的探索有助于明确未来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进方向。中国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建议有哪些方面?建议是否应当聚焦教师教学、学风教育、衔接教育、开放性平台、师资体系和生态环境等内容?本研究将尝试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

该专题的研究思路分为三个阶段,即明确概念界定和研究问题→开展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①明确拔尖人才的概念内涵和类型特征,强调专题的研究侧重点;②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整理归纳中国一流大学目前在拔尖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的现状格局,并以此为基础总结提炼中国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③综合前文的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针对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提出拔尖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研究问题二: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重大原创性成果是一流大学的标志性特征。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至今,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中约有500人获奖,其中70%以上来自研究型大学王章豹,汪立超.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建设路径.现代大学教育,2007(3):1-5.。然而,我国一流大学至今没有取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提升原始创新,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已经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影响世界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中国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生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国一流大学要想取得更多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将面临哪些方面的特殊挑战?要想促进中国一流大学取得更多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关键举措?要想取得更多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中国一流大学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过程有哪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该专题将尝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该专题围绕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的影响因素这一核心问题,在探究原始创新内涵及重大原创性成果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精英科学家及世界顶尖大学华人科学家进行问卷调查,努力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究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影响因素,挖掘我国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少的瓶颈因素,探索促进我国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的前进方向。该专题还选取国内外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典型案例,进行文献研究与关键人物访谈研究,探究研究历程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探索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的保障机制。

研究问题三: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计划评价体系研究

近年来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打造“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各国重点建设计划中国家层面发挥的最重要作用体现为监督与评价。经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实力有所提升,但重点建设计划仍存在政策目标模糊、实现目标代价难以计算、政府长期支持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随着大学排名的不断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细化,已有重点建设计划的国家为一流大学制定了哪些标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重点建设项目在评价标准上存在哪些差异?进一步,怎样的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是科学、合理的?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方面有哪些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的地域特点、发展阶段实际和项目建设类型,如何改进我国的一流大学重点建设计划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本研究期望能够为“双一流”等重点建设计划提供借鉴,保障相关政策的实施效率和效果,为我国实现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该专题参考元评价的类目内容,从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两方面对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项目的评价开展元评价文本内容分析。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得到26个国家和地区的55项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项目为研究样本。然后按照发展阶段将开展项目的国家分为成熟期和建设期两类,按照地域分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按照建设侧重分为学术发展类、知识应用类和队伍建设类。随后按照评价标准的七个一级维度和评价体系的五个评价要素对这些项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要素提取与分析,得到不同项目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特征,并对其中典型的重点建设计划的评价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结合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现状实际,为我国一流大学重点建设计划的评价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问题四:一流大学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一流大学建设投入规模持续扩大,“985”工程建设共计投入超过1100亿元。然而,过去我国对一流大学经费投入的绩效问责制度尚不健全,一些研究发现我国重点建设高校过去的发展主要依赖投入的扩大,而投入产出效率仍然不高。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也关注到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投入产出效率不足的问题,并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计划中强调完善绩效问责制度,促进一流大学建设高效持续发展。

保障建设经费的高效配置,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是当前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议题。那么,过去我国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哪些方面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型的产出提升速度是否存在下降趋势?如何利用乘数效应持续促进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怎样的一流大学建设投入体制和机制有助于保障高校和学科的发展?国外有哪些一流大学建设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的制度经验值得借鉴?该专题将围绕这些问题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投入产出效率展开研究。

该专题通过《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校本层面统计数据,以及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调查微观数据,通过对时间趋势的比较分析,系统评价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直接产出效率。研究计算出我国一流大学的投入产出效率指数,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索了影响投入产出效率的因素。研究进一步对一流大学建设在经费吸纳、人才聚集和声誉提升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乘数效应及其对大学发展的持续影响。最后,研究利用案例分析,归纳国外一流大学建设在投入体制、拨款机制和绩效问责制度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制度经验,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投入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对策建议。

研究问题五: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振兴,中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建设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独立自主,才能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不仅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成规模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在建设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形成中国模式。

根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统计,2003年我国无一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前200强;而2017年我国已有9所大学进入,其中2所位于全球前100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丰富的经验,这里的经验是需要总结的。这就引出了第一个研究问题,这种经验模式从何处而来?或者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否存在着一个中国模式?如果存在,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次,这个模式将往何处而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同样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中国模式本身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从长远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是否能够成为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将如何影响新兴经济体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无论对中国本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影响而言,都有必要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该专题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这一核心问题,运用历史与国际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与美国、法国、日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以及不同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研究选取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国巴黎十一大、日本东京大学四所理工科见长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作为案例,从经费投入、大学治理、人才激励三个维度探索中国模式是否存在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