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读心力 巧用心理透视,看破社交百相

唯有知心,然后才能交心

2016年的一个冬月,我拜读了作家蔡崇达的《皮囊》,脑子里有句话一直挥之不去:“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在此书中,我通过作者温情而又残酷的讲述,“看见”了性格倔强刚强的裹脚阿太、对命运执着勇敢却无助的母亲、历经多种变化的坚毅的父亲、被世俗排挤的张美丽……这些人表面看起来不被常人理解,但了解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任何行为都是基于心理而产生的。

这也启迪了我,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先要透视对方的心理。

人和人的接触,是心和心的接触。这不禁让我想起心理课上学到的一则小故事,可以说是非常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了。

机房重地的大门上有一把坚固的门锁,钢锯和铁棒比赛,看谁能将这把门锁打开。

钢锯仗着自己牙齿锋利,心想我一定可以打开这把锁。可是,它卖力地左锯右拉,门锁不动如山,自己却气喘如牛,累得半死。

粗大的铁棒看不过去,要钢锯稍事休息,换它上场,它使劲地撬,没命地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门锁还是没有被打开,自己却遍体鳞伤。

正在这时,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悄悄地出现了,它说:“我可以试一试将这把门锁打开。”

钢锯、铁棒气喘吁吁地看着这把钥匙,不禁大笑道:“哈哈,我俩这么威武有力都打不开,你那么小的身躯更不能打开了,你不要自不量力了。”

谁知,钥匙不听嘲笑,径直地走了过去,把扁平而弯曲的身子深入锁孔,一会儿工夫,那副坚固的门锁应声打开了。

“这怎么可能呢?你怎么做到的?”铁棒和钢锯既惊讶又不服气地问道。

“我是没有你们有力量,但是我最懂它的心。”钥匙温柔地回答。

读心,谁都希望,每个人都想了解别人。

但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在人际场合,为了保护自我,每个人的心上都安装有一把牢固的大锁,如果对方不愿意打开这把锁,任你用再锋利的钢锯、再粗的铁棍也撬不开,这也是人际的障碍。要想去除这一障碍,唯有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真正地走进对方的内心深处去。

在我的朋友圈,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刘昌。他是一个很沉闷的人,平时不喜欢与人交流,总爱一个人抽闷烟。然而,在外人眼里,刘昌的人生简直就是顺风顺水。大学毕业之后,他接替了父亲的公司,直接当上了经理,年薪上百万元。而且,妻子貌美,孩子懂事,一家人全都健健康康的。

“你遇到什么难题了吗?”大家总是不解地问。

而刘昌都会用同一句话回复:“什么问题都没有!”

“可不是嘛,你都这么好了,还愁什么?”

听到这种话,刘昌总是勉强一笑。

刘昌为什么总是看起来烦闷无比?对此,有人解释为“身在福中不知福”“太如意了,没事找事”,这些都不是好词。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认为刘昌有些故作深沉,但后来通过他人得知,从小到大,刘昌几乎每一个重要决定,都是父母替他拿主意。

没人喜欢自己的人生被安排,随即我明白了刘昌内心苦闷的原因。在一次闲聊时,我有意地提及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故事,并由衷地发表了一番感叹:“被人安排的人生不能说不好,至少不用考虑太多,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也不会有太大风险和挫折,可是每个人终究还是走自己的路才痛快。”

当时,我清楚地看到刘昌的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滑过,“是啊,不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而活,那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随后,刘昌对着我有了一番畅谈:“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很想报考喜欢的金融系,可父母却觉得,金融类就业形势严峻,不如学管理,将来工作了,既高薪又风光。我虽不太情愿,可还是听了父母的建议。总算熬到了毕业,我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大城市闯一闯,父亲听闻却坚决不同意,而是坚持让我进入自家企业。我本有一位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女伴,两个人互相了解,在一起有很多话说,但父亲却觉得女孩家境普通。抵抗不过父亲的百般阻挠,我最终也妥协了。大家都羡慕我过得不错,但没有人愿意理解我,也不明白这些其实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只想挣脱。”

“我懂你的感受,”我强调说,并鼓励道,“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人生路,周围的人只能给你意见。你只需有好的辨别能力,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即可。”

刘昌感激地望着我,从此以后,我成了他可以倾吐心事的那种朋友。

让别人主动打开心门,这才是读心的最高境界。

观察身边的人,父母、朋友、同事……观察他们的表情、言行,关心对方的心理感受……试着从“我心情不好”变成“你心情好吗?”要牢记,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多去问个为什么,想明白对方心里的苦楚、难处,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明白该怎么做,最终轻松俘获对方的“芳心”。

读懂别人心里话,才能完美对话

我的一个远方表弟30岁了,感情上比较失意,一直单身。这让亲戚朋友们很是挂心,逢年过节便追问他的感情去向。每逢此时,他总是皱着眉头苦叹:女人是世上最难懂的,不懂她们心里在想什么。

一次私下喝酒的时候,表弟借着酒劲,拉着我一吐苦水,讲述了自己的两段感情。

上大学时,表弟曾跟一个妹子关系友好,节假日会一起逛街、看电影等。结果,班上的其他同学开始闲言碎语,这给妹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便单独地把表弟约了出来,说有重要的事情要说。等见了面之后,妹子非常委屈地抱怨:“你知道吗?我们经常被同学们说三道四,我舍友也追问咱俩到底是什么关系。你从未向我表白过,我们私下却经常一起玩,这种关系真的很尴尬。”

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妹子,表弟心疼极了,狠狠心说道:“没想到我给你带来这么大的麻烦,那以后我们还是少接触一些好。”

参加工作以后,表弟喜欢上一位女同事。这个妹子对别人都挺友好的,但和表弟在一起时,却总是时而高兴,时而生气,气急败坏的时候,还会让表弟离她远一点。表弟真要走,结果妹子更加火冒三丈,“我叫你走,你就走啊?”这是什么情况?表弟抓破了头皮,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只好再三追问:“你怎么了?到底什么情况?”这时候,妹子又会说:“原来你这么不懂我!”

“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猜来猜去你也猜不明白”,表弟摇着头,叹着气说,“这两段感情都无疾而终,后来我只好将精力放在事业上,也不敢恋爱了。”

至此,我明白了表弟仍然单身的原因——他缺乏对女生的观察和思考,听不明白对方说话的真实意思,也不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甚至对方的一些反应,他不知道用怎样合理的形式去回馈;机会来了,他看不见;看见了,他不知道怎么把握;事情搞砸了,不知道怎么挽回。

比如第一个妹子,她当真只是为了找表弟诉苦吗?显然,她是希望表弟能够在这段关系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推动作用。结果,表弟没有明白她的意思,也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白白错失良机!我想,此时正在看文章的很多人可能也错失过类似的一些机会,甚至有人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认识到。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难懂,表里不一?”有人曾向我如此抱怨。对于这类问题,我经常会给出以下建议:“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想认识一个人,不是去听他说出的话,而是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那些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往往才是对方真正的所思所想。”

这段话看似平常,内涵却很深刻。有人跟你说的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吗?事实是,一个人不会轻易地把自己真实的意见、想法直接地表达出来,特别是一些有心计、城府深的人,怀揣一些私心杂念不便明讲时。此时,你就要学会用脑子听话,用眼神去观察,用智慧去琢磨,正确地理解对方。

就拿“你看着办”这类上司的口谕来说,这句话听起来十分简单,但其中的意味却很耐人琢磨。当然,你可以理解成这是领导对你的信任和放权,也可以看作领导让你见机行事、灵活处置。但一般来讲,领导让你看着办的事情都是很棘手的。看似没有什么明确意图,也不是硬性要求,但你必须悉心领会领导的意图,通过变通的方式去做工作,才能让领导满意。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在这里我列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前辈的指导下,我顺利拿下一个大单,过程是这样的:

读大三的时候,我曾在一家汽车4S店实习,做销售顾问,其间接待了一位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40多岁的男士,一走进我们店里,他的目光就落在了一辆新型SUV上。很明显,他喜欢这款车。这时,我赶紧上前,详细地为他介绍这款新车,但王先生听完之后却还是很犹豫,表示再考虑下。

之前,主管曾向我们说明,“我再考虑考虑”是客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如果你相信客户会仔细考虑你的产品,不及时做出任何挽回的话,这位客户流失的概率是99%。“我再考虑考虑”听起来十分简单,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客户的多种心理:“这超出我的预算,打折的话,我才考虑买。”“我还想看看其他产品,做做比较。”“你的推介不够吸引人,我不感兴趣”……只有了解到客户的真实想法,针对性地解除对方的顾虑,给客户一次强化销售,你才能提高成功率。

“他是不是有其他方面的顾虑?是不是不确定这辆车子是否真如我说得那么好?”我心想。为了拿下这个订单,我思索几秒后,适时地说道:“王大哥,这个车子怎么样,前面我已经给您详细介绍过了,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说得再好也没用,建议您最好亲自体验一下。只有试驾了,您才知道好不好。”

在试乘试驾前,我并非随意选择路线,而是预设好一条试车路线图,那是一段泥泞的坑洼路面。为什么呢?这样才能体现SUV优越的通过性能。当穿越那段泥泞的坑洼路面时,汽车的一只轮胎陷入其中,但我们只稍微转动了下方向盘,就轻松地脱离了困境,完美显示了车辆优越的防滑驱动性能。

在一片惊呼声中,王先生对汽车的满意度大增,但依然有些犹豫。这时,我又适时地下了一剂猛药,“您不觉得,这款车真的很配您吗?您平时工作很忙,想想看,周末放松一下时,当您把这款车开上林荫道,欣赏着野外的美景,听着美妙的音乐,让醉人的暖风吹进来,那感觉多美啊!您说是吗?”

王先生双眼注视着我,犹豫了一会儿,终于拿出银行卡。但在付款前,他又犹豫了:“我今天只是随便进来看看的,才这么一会儿时间就买了辆车,是不是太仓促了?而且,过段时间就是国庆节了,我还是回家再考虑考虑吧,过一阵子再来买。”说完,他下意识地将已经递出去的银行卡又拿了回去。

为了“帮”对方一把,我微笑着说:“大哥,您有这样的感觉就对了!这款新车,无论是从外观设计还是车子本身的性能上,都会让人有种想要立刻购买的冲动。但实话告诉您,虽然现在我们不是促销季,但价格比其他店里都便宜不少,好多顾客都这样‘冲动’了呢。而且,我们将提供免费洗车、定期保养等一系列售后服务,让您买得放心、开得省心。冲动一回,绝对值得!您说,是吧?”

最终,王先生不再犹豫,很快办理了付款手续。

你看出来了吗?我之所以可以推销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我从王先生的“考虑考虑”的言语中,去研究他背后多个方面的顾虑。当然,找出病因,再对症下药,就不是很困难了。先试乘试驾,提出价格优惠,再向对方大打保票,一步步消除对方的心理顾虑,最终自然是顺利成交!

做到这些难吗?不难,你只需多多用心即可。在交际中,细心观察对方的遣词造句,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更准确的判断和理解;还要留心对方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出现的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察觉到对方的真实用意,如此便能掌握主动权。

与他“相似”,他会对你更有好感

有一句话说:“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块说别人的坏话。”

这无疑是一种调侃,但客观来说,这句话也确实具有一定道理。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生活空间、个人偏好、性格、追求上的相似点越多,双方越容易接近,成为朋友的机会就越大。相反,如果对方是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就容易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念头,因而有了隔阂,疏了感情。

人之所以更容易与自己相似的人接触,一方面是与观点相似的人共事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得到对方的赞许,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另一方面,相似之人在面对问题时更容易达成一致,减少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内耗。可见,这既是一种心理偏好,也是一种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客观考量。

为此,当你想接近一个人或者了解一个人时,尤其是那些平时比较难接近的人物时,不妨从两个人的共同点做起,好好地“武装”一下自己,创建出和对方相似的特征,进而激发与对方愿意亲近的欲望。

注意,我这样说,不是鼓励你去做一个溜须拍马、善于钻营的人,更不是让你无中生有地迎合别人。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相处,但依靠假装而建立起的共同点,终究会有戳穿的时候。能够长久留存的东西,必定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这世间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点哪有这么容易,哪怕是一母同胞的双生兄弟,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的看法和做法都一致,更何况茫茫人海中两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我所说的共同点,其实是在某一方面、某些地方有着相似点,能产生情感共鸣罢了。

好在人原本就具有多面性,一个喜欢瑜伽的人,可能也有打拳击的兴趣;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能也钟爱旅行;一个喜欢喝茶的人,未必就不爱喝酒。要找到一个和自己有七八分相似的人实属不易,但若想找到与自己有两三分相似的人,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位享受到婚姻幸福的男士说:“我从没有想到妻子竟然也喜欢运动。先前,我总觉得她弱不禁风,人是不错,就是柔弱了点。谁知,接触下来,我发现她也挺爱玩的。每到周末,我们总是相约去爬山、打球、开车兜风,有她相伴,我感觉生活好极了。”

而那位让他倍加欣赏的妻子却说:“说句实在话,当初追他的时候,我可真是吃苦了。这之前我都没怎么运动过。可是,遇到喜欢的人,我也只好投其所好了,没想到,就这样,我们相恋并步入了围城。如今,我也挺喜欢玩的,只要有机会,我俩就到处游玩,很是开心。”

很多时候,唯有投其所好,才能捕获一个人的心。这是欺骗吗?非也,哪怕就这一二分,不也是你的真性情吗?

如果在交际之前,你对交际对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对方的好恶,那么找到共同点,显然不会是什么难事。如果在交际之前,你对交际对象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那也不要紧,只要细心留意,通过察言观色,你也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并做出积极反应。

上大学时,我们宿舍有一位“与世隔绝”的舍友,叫大明。大明是一个话不多、内心安静的人。刚开学的时候,由于大家彼此都不熟悉,我们其余三个舍友叽里呱啦地聊个不停,聊各自的家乡、以前的中学等,但是他全程只是在一旁听,看起来十分高冷。

“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热情地问道。

当时大明正躺在自己的床铺上看书,似乎不太想聊天的样子,但出于礼貌,还是回答道:“湖南。”

我又接着问道:“那你肯定爱吃辣的吧?我也喜欢。”

“是的”,大明漫不经心地回答。

虽然大明的态度冷淡,但我依旧不死心。我观察到他此刻正在看的书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连城诀》,于是接着说道:“你喜欢看武侠小说?我也是!今年暑假我还把《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又看了一遍呢?我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实在是精彩!”

此时,大明明显听得认真了许多,脸上还露出一个很淡的笑容。于是,我开始把话题集中在《连城诀》的故事上:“我上中学时也看过《连城诀》,大体内容已经有些模糊,不过凌霜华毁容以及死去的那段,我真的感动极了,为她和丁典之间的深情感动,也为她对丁典的理解和支持所打动。”

果然,大明一改之前冷淡敷衍的态度,打开话匣子,和我聊了起来。

再后来,我们的感情自然也越来越好。至此,我也明白了,冷漠的人不一定冷漠,可能只是彼此志趣不相投。你要想和对方更“相投”,就要先明白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一旦建立起共同点或相似点,就找到了进入对方情感堡垒的大门,进而使关系更进一步,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认同的心理欲望。当你和别人类似的时候,也就让对方在心理获得了一种被尊重和被认可的感觉。这是获得很强好感和吸引力的方法,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永恒原则。这也是我在给销售人员培训时千万次强调要找到与客户的共同点的原因所在。

再好的关系,也要把握好社交距离

杨泓是某一美容产品的代理,为了给自己拉来更多的生意,她几乎每天都在忙于参加各种社交宴会,而且极尽所能地去接近别人。只要知道哪位亲朋好友有困难,她就会主动去帮忙,即便有时对方百般推辞,她仍表现得十分热心。

例如,一个平时偶尔有往来的大学朋友婚前意外怀孕了,杨泓得知后比当事人还着急,不停地询问“你到底打算怎么办”,还主动帮对方联系医院;邻居和丈夫正在闹离婚,杨泓每天下班后就前往对方家中劝解……

杨泓这样做本是好意,但当事人不但没有领情,反而抱怨杨泓太过热情,让人很有压力……就这样,周围的亲朋好友,有什么事情也不敢轻易让杨泓知道。杨泓的朋友越来越少,生意并没有多大改观,还一度停滞不前。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为杨泓喊冤叫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的话,你需要好好了解下“人际距离”这一概念。所谓“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大学的人际心理课上,我就了解到“人际距离”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距离,这种距离很容易理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两个人相处时身体所保持的一个比较固定、比较平均的距离;另一种是心理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想保留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对外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彼此之间的认同度有多高,感情有多深。感情越深,我们可以说心理距离越近。

那么,空间距离是否和心理距离有所联系呢?答案是“有”。

据我观察,一般情况下,空间距离越近的两个人,其心理距离也越近。当然,在特殊情况下,空间距离并不能完全衡量心理距离。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的时候,人很多、很挤,每个人的空间距离都很短,时常会有“零距离”接触的情况,但你不能因此就说公交车上紧挨着的两个人感情非常好。但是抛开这些特殊情况不谈,空间距离在一般环境下还是能很直观地反映两个人的心理距离的。

上大学时,我们的心理学导师曾带领我们做过一个试验:

在刚刚打开门的图书馆里,我们几个同学分别进入图书馆找了一本书籍阅读起来。图书馆有的是空位置,但是这时走进来一个陌生人,偏偏在最靠近我们的地方坐下。

我们班上32个同学都进行了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在空旷的图书馆里,没有一位同学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陌生人坐到我们身边时,绝大部分人会默默地坐到别处,有人则干脆问道:“你想干什么?”

这个试验让我们明白,人和人之间是需要有距离的。距离是藏匿隐私的空间,是进退有余的空间。适当的距离表示尊重和信任,对建立人脉关系至关重要。

何谓适当的距离?这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应该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一般来讲,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四个等级。接下来,我将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等级: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范围在15厘米至45厘米,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甚至可以紧挨在一起,亲密无间。这一距离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适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或好朋友之间,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允许彼此进入。

如果一个陌生人试图和你保持这样的距离,恐怕你会狠狠地给他一巴掌。

第二等级:朋友距离

这是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相当于两臂的距离,能保证相互之间的亲切握手,友好交谈,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熟人、朋友间多采用这种距离。出于动物性的防卫本能,人们往往不能接受一个陌生人在交往时进入这个距离。尤其是两个剑拔弩张的人,一旦有一方进入这个距离之内,就会被对方认为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很可能激化冲突。

第三等级: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一般适用于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或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际交往上。

例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大学生论文答辩等,往往双方之间要间隔一张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

第四等级:公众距离

公众距离一般都在3米以外,这是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剧场前厅等候看演出等。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因为相互之间未必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当你试图与别人实现有效交际时,你必须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社交距离或个人距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种交际距离,其实这也反映了两个人的心理距离。根据这种距离分类,亲人、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近,可以分享较多的事情;同事或者客户,最好保持礼仪距离,工作之外的事情少谈,尤其是个人隐私;陌生人就更要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威胁到对方的心理空间。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热情的杨泓之所以不被大家喜欢,就在于她不能很好地把握心理距离和与之对应的空间距离,没有拿捏好其中的分寸。而这种不恰当的“距离”会给人一种冒犯的感觉,让人在内心不自觉地生出警惕之心、逃避之意,如此便很难与人建立起良好关系。

当然,心理距离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初次与人接触时,心理距离肯定比较远,所以也要在空间上留有足够的距离。随着接触的加深,关系的发展,心理距离会越来越近,这时你就需要及时地调整空间距离,才能保证关系的良性发展。但永远不要太近,毕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私密空间。

满足对方心理,就不会心怀芥蒂

在人际场上,我们凭什么去吸引别人?

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且拿出真诚,就可以了。是这样吗?

不妨自问一下,你是否遇到过这样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别人明明没有你优秀,却比你受欢迎?

为什么你无比真诚地待人,却总是受到冷落?

…………

相信你是不甘的,对吧?但你想过没有,搞人际关系,对于有些人来讲,似乎是一种乐趣,而且他们总能轻轻松松博得他人“芳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抓住了对方的心理,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为切入点,成功地搞好了自己的人脉关系。

要想钓到鱼,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鱼饵。搞好人际关系,一定要从人们的心理入手。心理上的满足,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愉悦,进而使人对你产生好感和亲近感。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其实就是一个相互的满足。如果你能够满足他们某方面的心理,有时甚至比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能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观察和总结,我发现要想抓住人脉心理,有五个循序渐进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为人脉心理五步走,现列举如下:

满足人的获赞心理

要想和一个人在第一次交往中就能在很好的气氛中进行,怎么办?称赞对方。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来自他人的肯定,表扬、赞美的话可以让人感受到自身的力量,进而获得满足感,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主动去称赞对方,就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这世上谁都很难抗过这道“赞美关”的。

我的一位女学员是一个不善与别人接触的人,而且在她的眼里,她所接触到的那些人对自己也不够热情,这让她的人际发展很不顺利,于是便向我求助:“如果别人对我态度冷淡的话,我该怎么办?是继续交往下去,还是立刻走人?”

我想了想说:“这很简单,我教给你一个方法,让所有的人都不再冷淡,那就是当发觉别人态度冷淡时,一定要找到他身上最大的优点称赞一番。”

她照着这种方法做了之后,不久就兴奋地告诉我:“见效了!”

满足人的成就心理

所有人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就,此时如果能得到别人的激励,必定能引起他的感激心理和报偿心理。这样一来,你们之间的交往岂不是水到渠成?

王叔是我父亲的好友,经常前来家里看望。有一次他对我说的话,成为我记忆中最难忘记的话语之一。他说:“多年前,我只是一个修鞋匠,是一个看不到未来希望的人,这时你父亲告诉我:‘你修鞋的技术是我见过最好的。’这句话鼓励我振作精神,越来越好,至今我一直从心底里感激你父亲。”

满足人的自炫心理

所谓自炫心理,就是通过炫耀自己具备的技能、才华等,并引以为荣的一种心理。如果想同这些人结识相交,采取求教法是最有效的切入。

闫总曾是我的一位重要客户,也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领导,他德高望重,能力极强,但对人总是不冷不热。当我前往拜访时,任凭说自家实力强、口碑好,他始终就是一句话:“谁家的性价比高做谁家的。”

得知闫总非常爱好书法时,我拿着自己的书法习作来到他家:“闫总,上次听您谈论书法作品,我感到受益匪浅,自己写了几幅习作,想请您给指教指教。”

闫总一改以往冷淡的态度,脸上有了一丝笑容:“噢?我来看看。”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书法问题谈论开了。

最终,闫总不仅成为我的客户,还与我结成了忘年之交。

满足人的自信心理

自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他人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加以关注和肯定,我们定会让对方感觉遇到了“知音”。

当年和爱人结婚时,为了打造一个幸福的小家,从设计、装修到家装,我们以自己的审美为准,全程亲自参与,最终也颇有成就感。

这天,一位新认识不久的朋友来访,他用欣赏的目光打量着家具和居室的布置:“家具的色泽、式样和居室的搭配十分和谐,你们果然有眼光。”

听到这样的话,我和爱人的心情格外开朗,与对方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

满足人的年轻心理

谁也不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愿意表现得更年轻,更具有青春活力。为此,要想营造出温馨和谐的交际氛围,不妨从满足人的年轻心理切入。

我认识一对从农村来的老夫妻,他们在我们小区里摆着一个小摊位,日常的蔬菜瓜果一应俱全。据我了解,这些东西的价格比超市要贵一些,可前来购买的人却络绎不绝,而且几乎天天都能卖光。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只要有女士过来,不管是二三十岁还是四五十岁,这对老夫妻都会叫道:“姑娘,橘子10元3斤。”“姑娘,这些青菜都是最新鲜的,你来挑吧!”老两口一口一个姑娘叫着,不少女士都会在这儿买些蔬菜瓜果回家。

看到后,我笑着说:“大爷,你很会说话呀,会掌握人家的心理。”

老人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是被逼的,开始我叫人家女同志大妹子,人家拿眼睛翻我,我改叫大姐,人家更不理我了。在我们那里,给你辈分高是对你的尊重,可你们城里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后来我儿子提醒我,城里的女人喜欢人家说她年轻,那样她就高兴了,于是我就一律叫姑娘了!”

叫人家一声“姑娘”,居然把水果都卖出去了,这个方法真是很值得借鉴。起码老两口掌握了心理学,学会挑人家喜欢的字眼去说。

能不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给对方带去满足感,是人际交往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优秀的能力、真诚的态度固然重要,但了解对方的心理并积极应对才是关键。一个擅长交际的人会多观察、多分析,根据别人的心理对“症”下药。当这一步做到位了,其他困难也就会迎刃而解。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明白以后该怎么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