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类别问题求证的可视化方法(上)
严格来说,求证问题的可视化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下述方法只能算是多年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仅供参考。
1.导引类问题生活化
面试前为了避免“求证问题”生硬入场,面试官一般都会用一些导引性的问题作为铺垫。一方面,缓和气氛,缓解求职者的情绪紧张感,让他们更真实地展现自我;另一方面,引出需要求证的问题,给求职者以思考的缓冲。
导引类问题应以简短、简单为原则,确保能使应聘者放松,消除紧张,最大限度地发挥真实水平。但是,还要最高效能地使用面试资源,不至于造成类似聊天式的浪费。如请问您为何选择我们公司?求职者很好回答,因为大家明白自己为何来此应聘。另外,问此问题还可以了解求职者对此职位需求的迫切程度。不要把导引类问题搞得很复杂,通俗地讲,它就是一个开场白。
2.动机类求证的可视化
动机类求证主要是弄清楚求职者某一行为隐含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如求职者的求职动机、跳槽行为的跳槽动机、谋求高薪行为的动机等。
求证求职者的动机,通常需要分析岗位胜任素质需求,以确定哪些核心问题需要探求求职者的动机。如对于专业技能性岗位,我们需要适岗人员有学习和钻研行为,但这种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动机就不会持续长久,或很难取得优异的业绩,那么,就需要将此行为列为动机求证问题,相应地进行可视化处理。每一个岗位都有核心的动机求证问题,但不会太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如服装销售专员岗位主要隐含着:谋求高薪的动机是什么?有无提高沟通能力的动机?选择此岗位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可视化,应根据面试的现场情况来确定,面试前我们只能想到可能的动机求证问题,而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问题式样。
大多数动机性问题没可预设性,一般都是在面试的过程中出现的。当问及薪酬期望时,其期望远高于常情,我们感觉到有必要探求一下动机,但又不便直接问“为什么会要这么高的薪酬”,因为直接发问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动机,有时求职者自己也说不清楚。对此,我们可将其可视化成:“您对近年的职业生涯有什么规划吗?如何实现?”如果其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事业蓝图,那么,其要求高薪的动机很可能是对成长的自信。否则,其也可能是受到某种刺激的影响,信口而为。
动机性求证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的模式,如以“为什么……”“……是基于哪些考虑”等形式出现。我并不认可,它既然是随机出现的,也就是以适合场景的随机模式出现,而不会有固有的样式,只有适时、适合的才能提高求证的准确性。
3.理念类问题
这里的理念可以是态度、信念、价值观,我们用理念统一称呼。理念是人的行为准则,它左右着人的行为。既然理念有这些特征,那么求证理念类问题应以行为面试法为主,对问题的可视化也应设计成与行为高度相关的问题。
应用STAR面试法对理念类问题进行可视化处理,简单明了、便于操作。我们可以用求职者表述曾经取得的业绩,向其进行求证。
S——Situation(情境),应聘者工作业绩取得的背景,可问“当时的情况如何”。
T——Task(任务),任务的具体内容、达成的目标,可问“当时的任务是什么?达成什么样的标准”等。
A——Action(行动),应聘者采取了哪些行动,采取这些行动是基于哪些考虑。
R——Result(结果)。
面试过程中,围绕应聘者过去实际发生的案例,就这四个要素进行提问,通过对其回答的分析得出其指导其行为的真正理念。常用的问话模式一般会采用“5W1H”的提问方式。
Why(为什么):询问原因或情形。
When(何时):询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Where(何地):询问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
Who(谁):询问应聘者在事件中的角色和其他涉及人员。
What(什么):询问行为事件的任务、目标、采用的行为。
How(如何):询问达成目标的方法、措施。
注意:用行为面试法可视化理念的方法,不是我们常说的基于过去行为,预测未来行为。是通过已有或发生过的行为,推测、分析其支配、指挥这些行为背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