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与对话:信息化时代中国治理变革的新路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下中国网络舆论治理体系建设策略

针对当前网络舆论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网络舆论治理环境的SWOT分析,未来中国的网络舆论治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要完善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逐步建构起自下而上的多主体治理模式。

一 完善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模式

1.建立职责清晰的指挥架构

在网络舆情高发的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党对互联网工作的领导,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的有力有序有效的领导体制,强化网上舆论工作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话语能力。建立职责清晰的指挥架构,形成统一高效的舆论调控指挥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党委作为最大的管理主体,要从执政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着眼,从有利于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新闻媒体党的喉舌功能的发挥着手,主导舆论管理。其次,党委宣传部门要巩固主流媒体作为舆论主阵地的地位,要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并支持主流媒体的发展和人才建设,并在应急指挥上,发挥党委宣传部门的统筹作用。再次,政府作为实施主体,要改变当前政府面对舆情怕、躲、捂的现状,积极参与舆论调控体系。在突发事件中,政府既要处理事件,又要配合党委政府实施引导。在日常舆论引导中,政府应配合党委的舆论调控的理念实施调控,并与媒体合作,及时回应媒体的信息需求和报道需要,通过制定舆情收集、研判、回应机制,主动参与舆情事件处置。最后,行业部门及组织要服从舆论调控目标的大局,配合党委政府、配合主流媒体,形成统一的舆论调控指挥体系。

2.建立快速反应的综合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收集机制

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是舆论调控的第一步。因此,政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采用便捷、有效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套网络舆情收集、高速汇总的工作体系。

第一,要建立舆情信息收集队伍,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工作。可以在一些大的网站和知名度较高的论坛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员,随时了解网民意见,掌握网络动态,一旦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就迅速反应,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醒其提前预警,采取应对措施。

第二,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舆情收集。首先,对日常的舆情进行持续收集与跟踪,建立日常的舆情信息库,总结长期性、全面性的规律和特点。其次,对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阶段性的收集,为突发事件的处置和信息沟通提供依据,直到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应对工作结束。再次是在重大活动、节庆期间进行专门的舆情收集。每年的春节、“两会”、国庆等重大政治事件、重大节庆以及本地的重大活动,不仅事件本身容易引发关注,活动过程中也容易引发新的舆情,因此,需要专门收集。收集舆情的手段,有人工的,也有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动收集的,还有二者结合的,究竟采用哪种手段,要根据各个部门的人员、资金和技术力量决定。

第三,要建立舆情汇总机制。面对海量的舆情信息,仅凭舆情监测员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必须整合、协同本地区、本部门的集体力量,整合新闻宣传员、通讯员、信息员等多种力量,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信息收集、汇总机制。在立足自身,充分挖掘系统、组织内部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还可以联合科研机构组建专业的舆情收集和研判机构,定期提供舆情日报、周报、专报、月报、季报、年报等。

(2)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面对真假难辨的舆情信息,除了做好舆情收集的人员、技术准备之外,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分析和研判舆情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从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对舆情信息进行判断。

第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定量研判。一个完整的舆情信息包括舆情信息文本、舆情信息发布者、舆情信息传播者、舆情信息传播平台等元素。对舆情信息文本的研判,包括对舆情标题、信息摘要、正文等内容的分析,也包括对舆情信息发布的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分析;对舆情信息发布者的研判,要分析是原创发布还是转载发布,是普通网民发布还是资深网络意见领袖发布等;对舆情信息的传播研判,可以就点击浏览、回帖量、评论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此外,舆情发布时间、发布平台等也是构成舆情信息的重要因素。

第二,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定性研判。在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转化的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关注、讨论、形成主导性意见、舆论生成四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意见的交流,而厘清一些影响传播和交流的关键性因素和非正常因素,是舆情研判的重点。

首先,要确定舆情信息的类别。据调研,中国各级党政部门都陆续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以及相应的新闻处置与沟通预案。舆情信息发生后,研判人员要快速准确地确定舆情事件的类别,以便对照预案进行处置和沟通。

其次,要判断舆情信息是否为热点信息。因为热点信息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因此,在研判过程中,要迅速把握舆情信息的性质,对该舆情信息是不是当前热点进行判断。如果舆情热点与拆迁矛盾、新型城镇化等紧密相关,则很容易成为网络热点。

最后,要判别舆情信息是否存在幕后黑手。网络信息是自发的、真实的信息还是人为制造的舆情信息?在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的过程中,一些非正常因素值得重视。不少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常常通过网络公关公司,或雇用大批专职和兼职人员,策划网络事件,制造有影响力的话题。在幕后黑手的推动和介入下,一些个体的问题被普遍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一般问题政治化,严重干扰了网络舆论的正常格局。对此要进行重点研判,对网络舆情和舆论的真伪进行定性分析,有助于正确的舆情处置和引导。

(3)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网络舆情的处理,不要等到事件发生后再临时组织人员开展工作,要通过平时的机制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为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处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回应舆论责任属地化。对网络舆论的回应,要实行属地化管理。当地宣传公安部门是发现舆情的第一责任人,当事人和当事单位是回应舆情的第一责任人。事情发生后,属地责任人必须在第一时间着手处理,快速反应。

第二,多层次多渠道回应。网络舆论回应有多种渠道和方式,可以由当事人用真实身份在网上进行回应,也可以由宣传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用新闻发布的形式进行回应,还可以是相关责任主体以虚拟的网民身份在网上传播信息。无论采用哪种渠道哪种方式,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信息的真实性。而且在做出回应后,还要继续关注舆情的发展和动向。因为舆情往往不是一次回应就能化解的,有可能在第一回应后,舆情会继续发酵或是出现新的舆情,我们要根据舆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建立舆论应对问责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将网上舆论应对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舆论危机发生时,各责任主体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积极进行舆论回应和参与应对,把舆论危机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对于因应对不及时或应对不力而产生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4)建立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

为了充分引导和疏导网络情绪,使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减压阀”“减震器”的作用,宣传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要在掌握舆情信息并准确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沟通,确保舆情信息向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第一,要利用网络与社会公众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各级政府要积极公开政府信息,建设电子政府,并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公众进行在线交流,了解公众关心的问题、话题,及时回复公众的提问,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逐步改善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第二,要以包容之心对待网络舆情。在理念上,要尊重网络舆情,以积极、开明、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舆情。在姿态上,要学会倾听网络舆情的诉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诉求,也要合理进行解释。在行动上,要对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及时跟帖、回复,在第一时间把客观的、真实的信息发出去,澄清事实真相并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纠正错误、虚假的网络信息,通过客观及时的信息发布对网络舆情做出适当引导。总之,要在危机爆发之前,及时全面掌握各种舆论动向,并疏导负面舆论,强化正面舆论对政府形象的作用,防止舆论快速而无限制地蔓延。

第三,要善用网络方式进行沟通。在与网民进行沟通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这一载体,策略性地运用一些网络沟通的方式方法。在沟通平台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以及党政部门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二是在舆情信息的传播演变过程中重点参与的网站、论坛等;三是各级主流媒体所属的新闻综合网站。在沟通的方式方法上,要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直播、网络在线访谈、回答网民提问等方式。在内容上,要抓住细节进行发布与沟通,在舆情事件中,网民一般关注的是事实,通过披露细节,让网民了解政府部门认真的态度和基本的事实真相。在成都6·5公交车事件中,成都市根据四川省委“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政府的信息要领先社会信息”的指示要求,启动了宣传应急预案,组成了由宣传、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宣传信息组,开展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等工作。在滚动发布信息工作中,不间断地公布伤亡、救治以及现场情况,特别是根据舆情情况,在后期的新闻发布中,对市民关注的车辆是否超载,逃生锤、灭火器等救生和消防设施是否按要求配备,燃烧是不是由自燃或爆炸引起的,司机是否逃离现场等细节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发布,使得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

3.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各省市政府虽然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但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公开政府“负面”的信息少。需要从多种渠道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1)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增加事件的透明度,增进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当前,四川的新闻发布制度,需要从规范性、稳定性、互动性、系统性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第一,新闻发布要注重规范性。新闻发布会要做到规范,必须经过周密的准备。首先要确定新闻发布的主题。这次新闻发布会,主要讲什么内容,讲到什么程度,拟发布的信息有没有新闻价值,都必须认真考虑。其次,还必须围绕主题准备好新闻发布材料。有关书面材料应仔细研究和推敲,经领导审定后,向记者散发。再次,需要确定新闻发布人。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新闻发言人可能有几个。要确定某一个新闻发言人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发布人,其他发言人进行补充。主要发布人应坐在发布台上最显著、突出的位置。主要发布人不仅对于该事件的情况非常熟悉,还要熟悉政策,大局观念很强,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所有发言人必须明确发布信息的基本策略:早说事实、慎说原因、细说道理。由于记者和公众在新闻发布会上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尖锐和敏感的问题,新闻发言人还要设计好应答提纲,做到有备而来。有关的数字、时间、概念、名词和基本事实,与会发言人要烂熟于心。重要问题的答问,应设计好应答顺序和深入应对策略。对于邀请的记者拟提出什么问题,可以事先有所了解。由于新闻发布会对发言人要求很高,新闻发言人平时就应该有预案、有储备、有准备、有培训、有演练。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立即启动预案,进入发言人状态。最后,媒体范围、会务基本保障工作也必须做好。拟邀请什么范围和性质的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以及与会记者的数量、层次,是否邀请境外媒体、网络媒体,都需要慎重考虑。要根据发布会性质、规模、拟邀请记者的层次,安排好发布场地,做好后勤和技术保障工作。

第二,新闻发布要形成稳定的制度。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没有发生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也要定期举行,形成常态化。平时的新闻发布可以优先选择一些涉及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和大局,以及媒体关注和公众希望了解的题目,着重安排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有关民生方面的重要问题的新闻发布会。让民众及时了解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规划和进程,以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新闻发布要与公众互动。当前四川不少地方政府的新闻发布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只注重发言而忽略了反馈。政府部门要在新闻发布时适时适当地增加与公众的互动,比如,2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一般只占10分钟,其余10分钟留给媒体和公众提问。通过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才知道公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对政府的处理意见、政策法规支持与否。因此,新闻发布要做到“主、短、情、细”。“主”就是以“我”为主,不能因为与记者或公众互动,就偏了主题,无论是发布还是回答提问,自始至终都要围绕主题进行;“短”,就是时间不能太长,发布的内容要简明扼要;“情”,就是注重情感发布,要根据不同的发布内容调整情感、情绪,切忌面无表情,更不能因为记者或公众的敏感问题而动怒;“细”,就是要抓住细节,细说道理,突出工作态度。

(2)依托政府网站、微博发布权威信息

在平时,政府部门就应当做到公共信息及时、全面、多渠道公开。危机发生时,更要依托政府网站、微博、微信平台,主动、及时发布相关热点问题和事件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宣布政府的补救措施,解释政府政策,防止商业网站或其他媒体为抢独家头条新闻发表一些刺激危机局势的新闻消息,扩大危机事态。

从以前政府处理舆论事件的经验来看,凡是积极公开、及时发布信息的,一般都很快就澄清了谣言,消除了恐慌,政府也会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甚至赞赏。如2009年的云南“躲猫猫事件”,由于当地政府处理得当,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危机。事件发生过后,云南省政府采用官方网站发布信息、举办新闻发布会、在线回答质疑等多种方式传播真实信息,防止了谣言的扩散。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云南省政府对此案的处理手法不仅使得云南省有关部门的负面影响被降低到最小,还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云南‘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的公众形象”[1]

4.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1)提高主流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

总体上看,中国主流新闻网站经过初期的探索阶段,正在由上一阶段的“理性不足、缺少统筹规划、绩效不突出、孤岛现象明显”状况逐渐向“务实、高效、自觉”的方向迈进。但是与一些大型商业网站相比,在现实影响力、内容创新、赢利能力等方面仍然差距较大。作为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主流新闻网站应当发挥公信力强、权威性高的优势,引导网民正确地看待和分析热点事件,理性表达自身的诉求。

提高主流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一是发布信息要快。当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或者出现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时,主流新闻网站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由于这时涉及事件的具体信息还没出来,信息发什么呢?这时候需要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等内容发出去,一方面抢占先机,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空间,另一方面稳定公众情绪。二是发布信息要准。主流新闻网站要随着事件的调查进程随时发布信息,但发布的信息一定是通过深入的调查求证后获得的,要真实准确,有多少发多少,使网民和社会公众了解事情的进展和真相。保证网络舆论和相关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三是要超前策划。目前,四川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主流新闻网站要在一些重大活动举行、重大事件发生、热点问题出现时,就开始积极介入,超前策划,主动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提高主流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还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主流新闻网站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商业网站,不光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舆论和宣传导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其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非完全对立不可统一,主流新闻网站完全可以凭借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为了经济效益而发布一些低俗、媚俗的新闻信息,不仅影响自己的公信力,有可能还会受到政府处罚、民众谴责,其最终结果自然会影响到经济效益。

提高主流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政府还必须转变媒体管理方式。政府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主要是外宣办和网络管理办公室。根据调查结果,这些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不尽合理,这些管理人员多数是行政管理出身,缺乏媒体工作经历,因此对网络媒体的运作和规律不了解,对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要么把所有网络媒体当作体制内媒体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要么把网络媒体当作“敌人”加以防备。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正面宣传才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媒体的管理也存在简单、粗暴、老套等问题。尤其是对体制内媒体,主要用行政命令进行强力限制。事实上,政府对网络的管理,不是要限制其发声,而是要为媒体创造一个公平、开放、有序、健康的生态环境。让主流新闻网站能够大胆、及时地发声,有效发布权威信息,减少谣言的空间。

(2)团结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这一特殊表达方式决定了网络民意更多是一种淋漓酣畅的私人表达,而不是严肃的民意表达。针对网络民意往往缺乏对事实真相的全面了解、缺乏慎重的理性思考等流弊,有必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是舆情走势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直接影响着网民的看法和态度。他们不仅发帖的数量比一般网民多,而且质量也非常高——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不同于一般的灌水帖,能够吸引其他网民的点击和回复。尤其是在舆情发酵的早期阶段,往往会对议程设置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引导网络民意的方向。因此,在矛盾多发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四川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主流新闻网站要转变观念,真正为团结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提供体制机制支持。只要有关部门对他们坦诚相待,宽容他们的个性和意气,与之交朋友,以他们的理性、学识、热情,是能配合好舆论宣传的。

第一,要善于识别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包括知名时评作者、版主、资深博主等。识别网络意见领袖可以从“质”和“量”上来判断。“质”就是看他的微博、看他的评论是否客观理性,富有建设性,还有粉丝对他的评价如何。“量”就是看他的被关注数和被转载数。

第二,要创新机制,团结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既可以产生于广大的普通网民中,也可以产生于专业的新闻传播者中。一些草根出身的“意见领袖”,因其质疑权威的精神而拥有大量粉丝,在网络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需要创新机制,团结和引导这些人为“我”所用。如北京的网络新闻评议会、妈妈评审团等新机制,可以有效地凝聚和笼络一批同类型的“意见领袖”,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

第三,要整合资源,大力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要加大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微博的建设,培养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证研究能力及网上沟通能力等,帮助他们提高网络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

(3)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配合

从网络信息出现到演变成舆论危机的过程中,存在着舆情酝酿、舆情发生、舆情激化、舆情持续、舆情消退等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舆情信息的传播和演变所需要的时间差异较大,而且所涉及的信息传播和意见整合平台也较多。在线下,也有可能会吸引传统媒体的关注,甚至吸引包括党政部门主要领导在内的权威人士的关注,最终使得网络信息由网上话题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热点舆论。正是由于舆情信息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存在着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规律,在舆情沟通与引导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空间(线上)和现实社会(线下)的互动和配合。

新老媒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媒体资源,发挥党媒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打造一个新老媒体融合、线上线下互动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具体而言,在线上,可通过论坛版主、网络信息员等多种渠道与网民进行沟通,表达相关主管部门的关切,并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详细情况。或者将相关主管部门对舆情事件的态度以及初步调查的结果在网上进行发布。在线下,邀请记者对相关主体进行采访,并将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转载到网上,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来回应、引导舆论。

5.提高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的技术手段

为了有效监测网络信息内容,防止网络谣言、网络舆论的迅速蔓延,各级党政部门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过滤、内容分级,并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建构网络内容安全审计和监控系统。具体来讲,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手段进行内容监测和识别:

第一,利用内容识别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像和图形进行识别、判断和分类。文字识别分为关键字/特征词/属性词识别,语法/语义/语用识别,主题/立场/属性识别,涉及规则匹配、串匹配、自然语言理解、分类算法、聚类算法等技术。

第二,利用内容审计技术对数据流进行审计。主要以旁路式捕获受控网段内的数据流,通过协议分析、模式匹配等技术手段对网络数据流进行审计,并对非法流量进行监控和取证,还可以进行重放演示。尤其是对境外信息,可以利用此类技术进行实时监控,一经发现,便立刻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利用控制/阻断技术防止非法信息流入网上。在通过上述手段监测到非法信息后,除了采用屏蔽等方式,还可以立即采用控制/阻断技术如数据包丢弃或数据包重新定向等方法阻断信息流入,这样可以比较高效地遏制违规信息的扩散传播。

二 构建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

1.党委政府层面:依法治网

首先,依据网络表达相关法律法规,对表达自由进行准确界定。规范人们在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兴媒体上的发言底线及其边界,有效地保护人们通过新兴媒体表达观点和反映诉求的合法行为。其次,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着手,提高商业网站新闻信息转载成本,保护传统媒体的内容价值和赢利空间。即针对各类商业网站零成本或廉价转载行为,建议对其进行价格限制,即转载价格不低于传统媒体采写新闻的成本。最后,将所有舆论调控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管理边界延伸到虚拟空间。现有舆论调控的相关政策法规很多都是针对传统媒体的舆论调控而设立的,针对虚拟空间的舆论传播相对空白。因此,建议将与舆论调控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管理边界延伸到虚拟空间。

2.社会组织层面:建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在矛盾多发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网络媒体秉持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因为有责任感的网络媒体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正确解读,通过对新市民融入城市提供帮助、引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公众对城镇化的重要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纳。然而,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往往因为经济利益而屡屡提供虚假新闻、侵犯个人隐私、舆论导向偏差、不重视员工、欺骗消费者等,使网络媒体这个“社会的公器”逐渐滑落于利益的一端,丢失了社会责任和根本属性。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的媒体产品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尤其是在《新闻法》等法律法规缺位的大背景下,构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既可以为网络媒体制定日常行为准则,又可运用全社会的力量规范和约束网络媒体的行为。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是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内容在内的一个综合责任体系。因此,建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建立指标。本书通过访谈网络媒体负责人和借鉴前人成果,确定从9个维度设置指标体系,建立了9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见表4—2)。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来建构判断矩阵。具体操作是,给20位网络企业社会责任人及10位网络媒体研究领域的专家发放“重要性调查表”,要求其对每个影响指标的因素打分,“1”为满分,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表(见表4—3)。

表4—2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表4—3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权重

续表

建立了指标体系后,网络行业协会每年定期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各网络媒体的具体情况,给各个指标分别评分。评分标准为:Fi=1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差;Fi=2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较差;Fi=3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一般;Fi=4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较高;Fi=5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高。通过这样一套社会责任的评价系统,规范网络媒体的传播行为。

3.媒体和用户层面:发挥自律作用

媒体和用户自律层面就是网络媒体和网络用户利用内部公认的行为准则、道德公约进行自我管制,这种准则、公约不是外部制定和执行的,而是由内部协商制定,靠道德、责任来维持。

第一,网络媒体应严格遵守行业自律规范。

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体,负有还原事实真相、促进信息公开透明的责任,必须本着客观、公正、建设性的态度,对信息进行把关。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带领下,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学会冷静分析,认真求证,做到不猎奇、不逐腥,坚决抵制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不让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信息在网上扩散,自觉维护和净化网络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理性有序的网络表达氛围。

第二,广大网民要共同守住“七条”底线。

网民既是网络的参与者,又是网络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为了自己的自由,网民必须要学会自我管理,否则将面临更加严厉的外部管理,如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法律的强力管制。因此,网民无论表达什么“意见”,或者转播什么“内容”,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道德底线,做到有理有据。要自觉抵制那些偏激的“愤青族”和“口水党”。不能跟着别人瞎起哄,充当谣言的“二传手”,更不能有意传播谣言,诽谤他人。

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网民仍然是公民,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在网络空间上仍然应该发挥作用。在2017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与会者从网络使用者的角度,提出了“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七条底线,为网民制定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公约,为遏制网络谣言开辟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路径。


[1] 孙晓莉:《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应对》,2011年1月4日,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64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