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动物词条释文有序性分析

上面的论述涉及了哺乳动物类别群中释义的方式、类义征,应该说释义的内容决定了释义方式的选择,义位范畴的层次性决定了类义征的选取,那么释义中的个性义征又是怎样的呢?各成分之间的排列是具有序列性还是任意性?个性成分的选取依据怎样的标准呢?我们首先来看形式上释义成分的序列性问题。

一 释文序列性的理论支持

释文义征序列性是指对处于同一语义类别中义位的释义,其释文的语义结构应具有相同的模式。

对于能指与所指,即形式与意义的有无必然关系的论断应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希腊时期就存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基于语言系统的内部关系,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至此,两论相持的时期就此结束,任意说暂时占据了论争的上风,这种局面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索绪尔的任意说是基于初始词平面提出的,涉及的仅是意义和语音之间的关系。与语言符号任意观相对的是语言象似性(iconicity)的观点,即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象似关系。早在1836年,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洪堡特出版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10]一书就对语言的象似性做出了精辟的论述:

语言结构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相似,语言通过其结构激发人的最高级、最合乎人性的力量投入活动,从而帮助了人深入认识自然界的形式特征。

这段话主要目的虽是诠释语言对世界的积极性反作用,但也明白地告诉我们语言结构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相似性,并延伸出了当今所说的“句法象似性”。这一观点在20世纪也得到过发展:美国符号学创始人、著名哲学家Peirce提出的符号三分法,其中包括了“象似符”,其符号的理据性得到充分的重视。[11]维特根斯坦早期也提出了“语言镜像说”,认为: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与事实共有一种结构。[12]维氏的这一观点为“语言和现实”两个要素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终因20世纪中期以前的时期是结构主义的天下,所以“象似观”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功能语言学特别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由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本身的刻画和分析转向关注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系统,为“象似观”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机和路向。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归根结底,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语言符号也是这样,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理可据的。认知语言学就是要解释语言符号背后的象似性认知机制。语言学家、哲学家们通过观察、归纳和总结,发现语音、词形、句法结构、语篇表达与其所传递的意义和形式结构之间都存在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必然联系,即是有很多理据可寻的。Lonys[13]就认为:义位的意义构成成分不是简单地、随意地联结在一起,而是按一定的层次结合的。他于后来[14]进一步指出:一般的“自然语言”,其各个结构层次上的象似性要比语言学传统的名言警句所告诉我们的大得多。总之,“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现象,也有象似性现象。索绪尔、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认为任意形式是第一原则,而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的主要特征”[15]

关于“象似性”的内涵。王寅认为象似性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前者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即语言符号相对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可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后者相当于Peirce所说的映像符,即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象似的现象。[16]王德春先生也认为象似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与客观象似,是客观的复制;另一种是新的语言符号与已有的语言符号相似,即词语有理据性,可以论证。并认为前者在语言中不占主要地位,后者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现象。[17]应该说王德春的诠释没有对语言和认知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其象似性的含义还是停留于传统语言学基础之上的阐释。目前学者达成的共识是:强调象似性不是指语言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更倾向于将象似看作一种理据,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人们对于世界的事物体验、感知形成词的意义。义位的释义线形配列是意义在词典中的展现形式,其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反映着人们对于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而不是语义特征零乱、机械、随意地简单相加。

“象似性”的类型。对于“象似性”的类型,目前学者研究较多的有顺序象似性(语序象似于时序和文化观念)、距离象似性(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数量象似性(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重叠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等。张敏还研究了复杂象似性、独立象似性和范畴化象似性。[18]王寅提出了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篇章相似性和滤减象似性。其中能够解释并支持本部分词典释义序列性研究的是“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的相关论述。

“距离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是指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19]也即:人在思维时,容易把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思考,用语言表达时,语言形式的距离反映了相关概念的距离,概念距离越近,语符也往往靠得更近,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例如,当一个名词前被多重形容词修饰时,通常是越主要的、本质的特性,越靠近中心词,即材料、用途比大小、形状、颜色、新旧更重要,因而更靠近中心词。在动物义位释义过程中,动物义位中的个性特征也具有类似的情况,对于具体的一个动物焦点,其外貌特征往往具有高度的心理凸显性,对动物的认知而言具有相当近的距离,所以在词典的释文中,有关“状貌”的个性特征常常靠近中心词(类义征)。其他的如“行为习性”“与人的关系”等个性特征则具有相对较低的心理凸显性,对动物的识别而言具有相对较远的距离。也就是说,语言成分之间的前后序列,反映着人们对事物认知的顺序。词典释文中“距离象似性”现象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在汉、英词典中比比皆是。

“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形顺序相对应。汉文化中“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思维定式可能是汉语“上下大小、天地高低、老小长幼”表达顺序的主要原因。[20]它不仅被表现在词语层,而且也反映在句法层。汉语中的语序一般是:先大后小,先主后次,先整体后部分的倒三角(▽)形状。这一规则在动物义位释义中的呈现是在对隶属于同一范畴特征的不同个性描述时,一般顺序为:“整体的形状”→“毛皮”→“头”→“角”/“耳朵”/“鼻子”……→“四肢”。当然,有时候,往往多个象似性的原则会同时作用于同一个语言单位,在相互制约中寻找平衡点,而且语言的产生及形成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语言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语言受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制约,语言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此一来,原本象似性极高的语言就不断被“扭曲”和“腐蚀”,有些象似性现象被任意性所掩盖,有些被减弱,甚至有些会消失。

Kripke和Putnam 花费大量心血试图确立一个观点,即指称“自然类”和“人工类”事物的词不是特征集束(clusters of properties),也就是非个性特征的机械简单地相加,而是在其背后拥有一个共同的隐藏结构(hidden structure)。[21]Wierzbicka同意二人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概念内部的成分不仅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而且成分具有排列有序性,这种成分上的有序性应该在词典的释义中有所反映。值得一提的是,Wierzbicka为“人工制品”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语义结构框架:

category(a kind of thing made by people)

purpose(relative to situation)

material

shape

size

根据Wierzbicka的阐述我们得知,此框架的构拟不仅仅是为了构建一个可读性释义的装置,其最终目的是提出一个关于认知结构的假设。她认为以上这个掌控着成分顺序的永恒框架将会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释义整体装置,装置的线性式图解,即词典中释文或语篇式语义结构分解,是对概念的心理有序性假设特征的反映,语义上的空间距离反映了概念中不同部分的心理距离。[22]这恰好遵循了语言学中的“距离象似性”原则。换句话说,心理的认知决定了概念释义成分的序列结构。“定义中语义成分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些成分是自由的,但也有一些成分具有序列性,比如,动物的‘habitat’具有优先地位,‘size’紧跟其后,而人们的‘subjective’部分则应该在释义描写的最后部分……成分的先后顺序一定程度上是其在人们心中的凸显度高低的反映,……来自于同一生命形式(life form)的民族类别(folk genera)层的语义结构,犹如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应该是同一个基础概念模式的复制品。”[23]这里的“life form”指的是“animal、tree、flower”所属一层的聚合群,“folk genera”指的是“tiger、dog、wolf、fox”等所属的基础层级。也就是说,义位的语义结构并不是杂乱无章,完全自由的堆砌,名物聚合群中的基础范畴层中义位的语义结构更是具有高度的序列性。

对于整个的义位结构的序列性,Wierzbicka[24]通过对受试者的不断试验而证明,动物类别中处于基础范畴层级的语词概念的语义结构顺序为:habitat、size、appearance、behavior、relation to people。这里的“habitat”中的内容是动物所居住的与人类远近的环境;“size”则是以人类自己大小为参照点来衡量的动物的大小;“appearance、behavior”则是人们对动物的视觉或听觉上的认知;“relation to people”则是人类对动物的主观评价。应该说威氏凸显的“以人类为中心式的定义”(anthropocentricallydefined)语义结构符合英民族文化重视“自我精神”的一贯原则,同时也吻合距离相似性原则中的形容词顺序的一般规则,即在“个性义征+类义征”的定义式模式中,越是主要的、本质的特性,越靠近中心词。这种语义结构的序列性似乎与《现汉》的释义顺序有些出入,不过,异中有同:对于“尺寸、外表、行为、与人的关系”前后的排列,似乎无论中、外都是认可的。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的综述中提及的,Wierzbicka对语义结构的分析是以自然语段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的,所以,她对语义结构的分析只是一个粗略的勾勒,而作为工具书的词典是用元语言进行释义的,所以释义的序列会被要求得更为精致。Wierzbicka只给我们提供了外表义征一般在行为义征之前的模式,而没有告诉我们外表义征中更小的语义因子应该以怎样的序列呈现。

二 《现汉》动物词条释文序列性分析与优化

基于语言象似性理论的理由,我们首先来看“虎、豹子、狮子、猴子、大熊猫、象、熊、狼、鹿、狐、兔、鼠、牛、骆驼”等基础层级义位的个性特征的描写。

【虎】……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

【豹子】……像虎而较小,身上有很多斑点或花纹。性凶猛,能上树,捕食其他兽类,伤害人畜。常见的有金钱豹、云豹、雪豹、猎豹等。通称豹子。

【狮子】……身体长约3米,四肢强壮,有钩爪,掌部有肉块,尾巴细长,末端有一丛毛,雄狮的颈部有长鬣,全身毛棕黄色。生活在非洲和亚洲西部。捕食羚羊、斑马等动物,吼声很大,有“兽王”之称。

【猴子】……种类很多,外形略像人,身上有毛,多为灰色或褐色,有尾巴,行动灵活,好群居,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吃果实、野菜、鸟卵和昆虫等。

【大熊猫】……体长约1.5 米,外形像熊,尾短,通常头、胸、腹、背、臀白色,四肢、两耳、眼圈黑褐色,毛粗而厚,性耐寒。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中,吃竹叶、竹笋。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也叫熊猫、猫熊、大猫熊。

【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松,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方。有的可驯养来驮运货物。

【熊】……头大,尾巴短,四肢短而粗,趾端有带钩的爪,能爬树。主要吃动物性食物,也吃水果、坚果等。种类很多,如棕熊、黑熊。有的地区叫熊瞎子。

【狼】……外形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冬天长聚成群,性凶暴,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有时也伤害人。

【鹿】……反刍类,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的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为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有梅花鹿、马鹿等。

【狐】……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

【兔】……头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有家兔和野兔等。肉可以吃,毛可供纺织,毛皮可以制衣物。通称兔子。

【鼠】……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牙很发达,没有犬牙,毛褐色或黑色,繁殖能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牛】……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我国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牦牛等。

【骆驼】……身体高大,头小颈长,背上有驼峰,蹄扁平,蹄底有肉质的垫,适于在沙漠中行走。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有高度耐饥渴的能力。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又能预感大风的到来。供骑乘或运货,是沙漠地区主要的力畜。

假如我们承认以上所有义位的释义对于个性特征的凸显都是完洽的,但从形式的序列角度上观察,这聚于同一类别、同一层级的义位在释义上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例如,仅对于“状貌”的描述,各义位的情况如下:

“虎”为“头形+毛皮”

“豹子”为“大小+毛皮”

“狮子”为“身长+四肢+尾巴+毛皮”

“猴子”为“整体外形+毛+尾巴”

“大熊猫”为“体长+外形+尾+毛皮”

“象”为“大小+耳朵+鼻子+牙齿+毛皮”

“熊”为“头形+尾巴+四肢”

“狼”为“外形+面部+耳朵+毛皮+尾巴”

“鹿”为“四肢+尾巴+角+毛皮”

“狐”为“外形+面形+耳朵+尾巴+毛皮”

“兔”为“头+耳朵+唇+尾+四肢”

“鼠”为“大小+尾巴+牙齿+毛皮”

“牛”为“大小+四肢(蹄)+角+尾巴”

“骆驼”为“大小+头颈+驼峰+蹄+眼睑”

从上面的列式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义位对于外貌成分处理存在差异,如,表“四肢”的语义特征在义位“狮子”“熊”“鹿”“兔”“牛”“骆驼”都有所涉及,但这6个义位对其处理却大为不同:有的放在了整个外貌释义序列的中间,有的则放在了首位,而有的放在了外貌描写的最后。这些不必要的差异似乎是不合乎我们的系统性原则的。

依据“顺序象似性”中汉民族认知的倒三角规则,同时为满足释义行文的某些需要,我们认为汉语语文词典有关哺乳动物释义中的“状貌”范畴个性特征排列顺序应该如下:大小+外形+毛皮+头+面+耳朵/眼睛/鼻子/牙齿/唇部/角……+尾巴/四肢。其中符号“/”表示可以根据义位所指动物特征的心理凸显度(psychological salience)高低及释义的具体需要而决定其顺序的前后。

上述动物义位的个性特征,我们可穷尽地归纳为:状貌、性情、行为、感知觉能力、食物、生活栖息地、与人关系(用途、疾病传播、对人的伤害等)、种类、又称(通称等)。而状貌又包括了动物的大小、头部的形状、颈部长短、耳朵、眼睛、鼻子、牙齿、皮毛、四肢、尾巴。当然,我们认为,个性特征的选择应该视具体义位而论,应该尽量选择具有区别性的个性特征。如:大象的鼻子,兔子的耳朵、裂唇等。

汲取“距离象似性”理论之精髓,综合哺乳动物个性特征的最大信息量,哺乳动物类别中的基础义位的叙述式释义结构,经过我们的分析,调整后的理想顺序如下:类义征(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小类属)+个性义征[状貌(大小+外形+毛皮+头+面+耳朵/眼睛/鼻子/牙齿/唇部/角+尾巴+四肢……)、性情、行为、感知觉能力、食物、生活栖息地、与人关系、种类]+又叫/俗称/通称。当然,这一理想模式在实际释义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灵活性,释义表达方式为了满足行文的需要可以有所变化,顺序可以稍微调整,但我们认为那只是个别的例外。以这个模式来反观上面义位的释义,我们发现一些义位的释义结构遵循了上述两个原则,部分义位的释义需要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有序的境况,调整后为:

“虎”:哺乳动物,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头大而圆。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

“鹿”:哺乳动物,反刍类,毛多为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一般雄的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尾巴短,四肢细长。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有梅花鹿、马鹿等。

“猴子”:哺乳动物,外形略像人,身上有毛,多为灰色或褐色,一般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有尾巴,行动灵活,好群居,吃果实、野菜、鸟卵和昆虫等,种类很多。

“大熊猫”:体长约 1.5 米,外形像熊,通常头、胸、腹、背、臀白色,四肢、两耳、眼圈黑褐色,毛粗而厚,性耐寒,尾短。吃竹叶、竹笋。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中,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也叫熊猫、猫熊、大猫熊。

“象”:哺乳动物,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全身的毛很稀松,皮很厚,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吃嫩叶和野菜等。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方。有的可驯养来驮运货物。

“兔”:哺乳动物,头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肉可以吃,毛可供纺织,毛皮可以制衣物。有家兔和野兔等。通称兔子。

“鼠”:哺乳动物,一般身体小,毛褐色或黑色,门牙很发达,没有犬牙,尾巴较长,繁殖能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种类很多,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狐”: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毛通常赤黄色,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

“牛”:哺乳动物,反刍类,身体大,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趾端有蹄。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我国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牦牛等。

“驴”:哺乳动物,比马小,毛多为灰褐色,耳朵长,胸部稍窄,尾端有毛。多用作力畜。

“骆驼”:哺乳动物,反刍类,身体高大,头小颈长,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背上有驼峰,蹄扁平,蹄底有肉质的垫,适于在沙漠中行走。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又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高度耐饥渴的能力。供骑乘或运货,是沙漠地区主要的力畜。

“猪”:哺乳动物,身体肥,头大,鼻子和口吻都长,眼睛小,耳朵大,四肢短,生长快,适应性强。肉可以吃,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其他工业原料。

“狗”:哺乳动物,舌头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可以帮助打猎、牧羊等。种类很多。也叫犬。

“猫”:哺乳动物,躯干长,毛柔软,(典型的)有黑、白、黄、灰褐等色,面部略圆,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着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种类很多。

整体来看,《现汉》的动物义位释义结构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只是其中部分义征(如“状貌”)中的次义征序列性处于相对的随意状态。按照理想释义框架进行了调整的义位共计14个,占此典型群总数的66%,可见,基本范畴层哺乳动物义位的释义序列性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其实,释文中各成分之间的序列性不但会遵循象似性原则和顺序象似性原则,而且也会受到语言本身系统规则的制约,如音节的和谐原则、标记的对称原则,这里暂不讨论。

对于“豹”“猴子”“熊”“鹿”等拥有的下属“种”义位的底层典型群聚合,更是要以系统的原则来整合释义。如我们前面所述,“下位范畴是基础范畴之上的更为细致的区分”,即“金钱豹、雪豹、云豹;猕猴、金丝猴;棕熊、黑熊、白熊;梅花鹿、马鹿、驼鹿、狍子、麂、麋鹿、白唇鹿、驯鹿、坡鹿、水鹿等”是在“豹、猴、熊、鹿”的基础上经过细致区分发展而来的下属范畴义位。如果说基础义位是聚合群中所有该类动物的典型特征的话,那么,同一典型群中不同从属种义位是基于同一个基础义位上,凸显不同个性特征从而区别与存在的,如“云豹、金钱豹、雪豹”三者除了具有“豹”的“像虎而较小,身上有很多斑点或花纹。性凶猛,能上树,捕食其他兽类,伤害人畜”共同特征,每个义位又都主要以其毛皮的不同状貌而彼此区别。释义的经济原则要求,基础义位以类义征的形式使其全部的语义特征作为已知背景框架整体进入从属非基础义位的释义中。因此,处于同一个典型群类别中的底层义位释义,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具有更多相似性与相对性。首先看“豹”的小类别:

【云豹】豹的一种,身体比金钱豹小,毛焦黄带灰色,头部有黑斑,体侧黑纹像云朵。捕食鸟、兔、松鼠等。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也叫猫豹。

【金钱豹】豹的一种,外形像虎而较小,尾长。毛黄色,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或斑环,状貌香菇钱。行动敏捷,性凶猛。

【雪豹】豹的一种,毛长而密,全身灰白色,有黑色斑点和环纹,尾大。生活在高山岩石多的地区,行动敏捷,善于跳跃,吃野羊、麝、雪兔、鼠类等。也叫艾叶豹。

将“云豹”“金钱豹”“雪豹”与“豹”释义的结构序列进行比较,依据上面我们规划出的理想释义序列,“云豹”的释义比较符合理想中的释义结构序列,“金钱豹”“雪豹”则与典范的释义结构有些错位。释义内容上,三个从属义位中的释义,都多少有些累赘,如“金钱豹”中的“外形像虎而较小,行动敏捷,性凶猛”特征;“雪豹”中的“行动敏捷,善于跳跃”。这些个性特征已经在上位词“豹”的释文中有所涉及了。也就是说,三者释义的实践没有完全遵循释义的经济原则,即典型群中“基本义位”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已知背景进入“从属义位”,“从属义位”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的凸显,以示相互间的区别与差异。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打算从内容及形式对三个从属的义位释义调整如下:

【云豹】豹的一种,身体比金钱豹小,毛焦黄带灰色,头部有黑斑,体侧黑纹像云朵。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也叫猫豹。

【金钱豹】豹的一种,毛黄色,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或斑环,状貌香菇钱,尾长。

【雪豹】豹的一种,毛长而密,全身灰白色,有黑色斑点和环纹,尾大。善于跳跃。生活在高山岩石多的地区。也叫艾叶豹。

“猴子”“熊”“鹿”哺乳动物类别中也存在如“豹”一样的底层类别群,我们在对其进行类似的观察与分析后,调整如下(斜体字为调整后的):

【金丝猴】哺乳动物,身体瘦长,毛灰黄色,面孔蓝色,鼻孔向上,尾巴长,背部有金色光亮的长毛。生活在高山的大树上,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

猴的一种,身体瘦长,毛灰黄色,面孔蓝色,鼻孔向上,背部有金色光亮的长毛,尾巴长。生活在高山的大树上,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

【台湾猴】猕猴的一种,尾较长,毛厚,淡褐色,四肢近黑色。生活在台湾省的高山密林和沿海石山上,吃野果、树叶等。

猴的一种,毛厚,淡褐色,四肢近黑色,尾较长。生活在台湾省的高山密林和沿海石山上,吃野果、树叶等。

【山魈】猕猴的一种,体长约一米,尾巴很短,鼻子深红色,面部皮肤蓝色,有微紫的皱纹,吻部有白絮,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鲜红色。生活在非洲西部,多群居,吃小鸟、野鼠等。

猴的一种,体长约一米,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鲜红色,鼻子深红色,面部皮肤蓝色,有微紫的皱纹,吻部有白絮,尾巴很短。生活在非洲西部,吃小鸟、野鼠等。

【黑熊】哺乳动物,身体肥大,尾巴短,脚掌大,爪有钩,胸部有新月形白斑,其余部分黑色,性孤独,会游泳,能爬树,也能直立行走。也叫狗熊,有的地区叫黑瞎子。

熊的一种,身体肥大,胸部有新月形白斑,其余部分黑色,性孤独,会游泳,也能直立行走。也叫狗熊,有的地区叫黑瞎子。

【棕熊】哺乳动物,身体大,肩部隆起,毛色一般棕褐色,但随地区不同而深浅不一。能爬树,会游泳,吃果、菜、虫、鱼、鸟、兽等,有时也伤害人畜。

熊的一种,身体大,肩部隆起,毛色一般棕褐色,但随地区不同而深浅不一。会游泳。有时伤害人畜。

【马鹿】鹿的一种,雄鹿的角粗大而多叉,毛夏季红褐色,冬季灰褐色,尾较短,有的有白色臀斑。生活在高山密林或丘陵深谷,随季节迁徙。也叫赤鹿。

鹿的一种,毛夏季红褐色,冬季灰褐色,有的有白色臀斑,雄鹿的角粗大而多叉。生活在高山密林或丘陵深谷,随季节迁徙。也叫赤鹿。

【狍子】鹿的一种,耳朵和眼都大,颈长,尾很短,后肢略比前肢长,冬季毛棕褐色,夏季毛栗红色,臀部灰白色,雄的有角。吃青草、野果和野菌等。

鹿的一种,毛冬季棕褐色,夏季栗红色,臀部灰白色,耳朵和眼都大,颈长,尾很短,后肢略比前肢长,雄的有角。吃青草、野果和野菌等。

【坡鹿】鹿的一种,体形略像梅花鹿,四肢细长。全身棕褐色,腹部白色或淡褐色,体侧有白斑,脊背上有一条黑褐色线纹,雄鹿有角,角形奇特。生活在灌木林和草坡等处,吃青草和嫩叶等。

鹿的一种,体形略像梅花鹿,全身棕褐色,腹部白色或淡褐色,体侧有白斑,脊背上有一条黑褐色线纹,四肢细长,雄鹿有角,角形奇特。生活在灌木林和草坡等处,吃青草和嫩叶等。

【水鹿】鹿的一种,身体粗壮,雄鹿有粗大的角,分三叉,毛黑棕色,耳大直立,尾长而蓬松。

鹿的一种,身体粗壮,毛黑棕色,耳大直立,尾长而蓬松,雄鹿有粗大的角,分三叉。

【驼鹿】哺乳动物,是最大型的鹿,背部很高,像驼峰。毛黑棕色,头大而长,颈短,鼻长如骆驼,尾端,四肢细长,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铲形。我国东北兴安岭地区有出产。有的地区叫堪达罕或

鹿的一种,是最大型的鹿,毛黑棕色,头大而长,颈短,鼻长如骆驼,背部很高,像驼峰,尾短,四肢细长,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铲形。我国东北兴安岭地区有出产。有的地区叫堪达罕或

【驯鹿】鹿的一种,毛栗棕色,头长,耳短,颈长,尾短,雌雄都有角。性温顺,能耐寒。毛皮可作衣物,鹿茸可入药。俗称四不像。

鹿的一种,毛栗棕色,雌雄都有角,头长,耳短,颈长,尾短。性温顺,能耐寒。毛皮可作衣物,鹿茸可入药。俗称四不像。

【麂】哺乳动物,是小型的鹿,雄的有长牙和短角。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种类很多,生活在我国的有黑麂、黄麂、小麂等。通称麂子。

鹿的一种,是小型的鹿,雄的有长牙和短角。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种类很多,生活在我国的有黑麂、黄麂、小麂等。通称麂子。

前面我们曾论述过在哺乳动物底层聚合群中存有部分“个性义征+类义征”式适合短释文的定义式释义方式,这种类型的个性特征数量不多,所以释义序列的问题相对而言非常简单,如:【菜牛】专供宰杀食用的牛。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所以,我们涉及的释义序列多是针对于扩展型的叙述式释义。至此,哺乳动物底层群的释义模式序列被我们定义为:类义征(虎、豹、狗、牛……)的一种+个性义征(状貌、性情、行为、食物、生活地、与人关系)+也叫/俗称。当然,个性特征的提取必须参照上位的基本范畴词和同层相邻义位相关的特征,从而进行足量、适量区别性的描写,而非过量的陈述。依据上述规则,《现汉》哺乳动物底层群中有29个义位的释义处在系统外的边缘,占总数的近50%。

从整体来看,哺乳动物典型群中《现汉》有54%的义位结构呈现非理想的模式态势,这个数字彰显出了哺乳动物典型群义位释义结构所处于系统性状态如何的情况。

三 《牛津》动物词条释文序列性分析与优化

以同样的方法与手段,同样的视角,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同是语文词典的《牛津》词典哺乳动物类别中义位释文义征序列上的有序性。

由于英汉语具有相同的认知机制,所以英汉的义征序列结构基本是相同的。如状貌部分最靠近中心类义征,而“与人关系”特征则距离类义征最远。但英汉拥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和语言体系,即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在语言上的映现,而语言自身又有其内在的系统性,语言的发展要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沈家煊认为:对同一客观世界各民族约定而成的概念结构或认知过程有很大差异,映照概念结构的语言结构也有很大差异。[25]因此,英语词典中的释义序列结构与汉语词典相对应的释义结构肯定会有不同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英语词典中本系统内释义结构的观察。

《牛津》中跟《现汉》上述相对应的哺乳动物义位有21个,抽取所有的个性特征,涉及的特征有状貌、生活地、食物、性情(根据出现的频率高低),其中“状貌”中所涉及的个性特征比《现汉》词典中的要少,多是典型的特征,所以几乎不牵扯序列问题。正如Wierzbicka所分析的:动物的大小具有高度的心理凸显性。它在《牛津》中几乎都被放置在了释文的第一位,后面紧跟的是释文中的核心成分:类义征。

首先观察基础范畴层义位释义:

Tiger a very large solitary cat with a yellow-brown coat striped with black,native to the forests of Asia.(一种非常大型的独居的猫科动物,拥有黄棕色带黑色条纹的皮毛,产于亚洲的森林。)

Lion a large tawny-coloured cat of Africa and NW India,of which the male has a shaggy mane.(大型茶色猫科动物,产于非洲和印第安,雄性有蓬松的鬃毛。)

Bear a large,heavy mammal which walks on the soles of its feet,having thick fur and a very short tail.(一种大型的笨重的哺乳动物,其脚底有肉垫,厚厚的毛皮和短短的尾巴。)

Panda(also giant panda)a large bear-like black-and-white mammal native to bamboo forests in China.(亦称大熊猫)(一种大型的像熊一样的黑白哺乳动物,来自中国的竹林区。)

Elephant a very large plant-eating mammal with a prehensile trunk,long curved ivory tusks,and large ears.(一种非常大型的食草哺乳动物,有一个能抓东西的鼻子,长长的弯曲的牙齿和大大的耳朵。)

Wolf ①a carnivorous mammal which is the largest member of the dog family,living and hunting in packs.(食肉的犬科中的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居住和猎物是成群的形式。)

Deer a hoofed grazing or browsing animal,with branched bony antlers that are shed annually and typically borne only by the male.(有蹄的,食草动物,拥有分叉的鹿角,每年脱落一次,多是雄性拥有。)

Fox a carnivorous mammal of the dog family with a pointed muzzle,bushy tail,and typically a reddish coat.(犬科的一种食肉动物,有尖尖的鼻子、多毛的尾巴,典型红色的皮毛。)

Rabbit a burrowing gregarious plant-eating mammal,with long ears,long hind legs,and a short tail.(一种善于挖洞、群居、食草的动物,有长长的耳朵、长长的后腿和一条短尾巴。)

Hare a fast-running,long-eared mammal resembling a large rabbit,with very long hind legs.(一种快跑、长耳的动物,像一个大大的兔子,有长长的后腿。)

Mouse ①a small rodent that typically has a pointed snout,relatively large ears and eyes,and a long tail.(一种小小的啮齿动物,典型的有尖尖的嘴巴、相对大的耳朵和眼睛及长长的尾巴。)

Cattle large ruminan animals with horns and cloven hoofs,chiefly domesticated for meat or milk or as beasts of burden;cows and oxen.(大型的反刍动物,有角、偶蹄,家养为了肉和牛奶或作为力畜。)

Ox a domesticated bovine animal kept for milk or meat;a cow or bull.See also cattle.(一种家养的牛类动物,为了牛奶和肉类。)

Horse ①a solid-hoofed plant-eating quadruped with a flowing mane and tail,domesticated for riding and as a draught animal.(有蹄的四足食草动物,有飘逸的鬃毛和尾巴,家养是为了用来骑乘或作为力畜。)

Ass ②an animal of the horse family which is smaller than a horse and has longer ears and a braying call.(一种马科的动物,比马小,有长长的耳朵和叫声。)

Donkey ①a domesticated hoofed mammal of the horse family with long ears and a braying call.(一种家养的有蹄马科动物、长长的耳朵和叫声。)

Camel ①a large,long-necked,mainly domesticated ungulate mammal of arid country,with long slender legs,broad cushioned feet,and either one or two humps on the back.(一种大型的、长颈、干旱国家的主要家养的有蹄动物,有长长的腿、有脚垫的足,一个或两个驼峰在背上。)

Llama a domesticated pack animal of the camel family found in the Andes,valued for its soft woolly fleece.(一种骆驼科的家畜,产于安第斯山,柔软的毛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Pig ①an omnivorous domesticated hoofed mammal with sparse bristly hair and a flat snout,kept for its meat.(一种杂食的家养有蹄动物,有稀少的钢毛和扁平的猪嘴,驯养为了肉。)

Dog a domesticated carnivorous mammal probably descended from the wolf,with a barking or howling voice,an acute sense of smell,and non-retractile claws.(一种家养的食肉动物,可能从狼演化而来,有汪汪的叫声,敏锐的嗅觉,爪子不能自由伸缩。)

Cat a small domesticated carnivorous mammal with soft fur,a short snout,and retractile claws.(一种小型的家养食肉动物,有柔软的皮毛,短短的嘴和自由伸缩的爪子。)

综合义位释义中所有个性特征,可以得出英语哺乳动物义位释义涉及的义征如下:家养或野生、外貌特征、行为习性、产地、食物(包括食肉、食草、杂食三种类型)、用途。面对如此众多的义位应该以怎样的序列呈现在词典中呢?如前面提及的Wierzbicka认为动物类别中处于基础范畴层级的语词概念的语义结构顺序似乎可以为:生活环境、尺寸、外表、行为、与人的关系。Wierzbicka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她只给出了宏观语义结构的前后顺序,其语篇式的描写基本不能适合于篇幅有限的纸质词典。夏立新通过比较多部英语学习词典,根据义位在语料库中的特征凸显,提出了英语词典中此类典型群的释义模块为:A(large/small/tiny)(wild/domesticated)animal of the(1…)family,that has(2…)fur/hide/coat and lives in(3…),(4…)kills/eats(5…),(6…),also called(7…)一种(大型/小型)(野生/家养)(1…)科动物,长着(2…)的皮毛,生活在(3…),(4…)以(5…)为食。(6…)。又称(7…)。1表示动物所属的“科”;2表示皮毛的“颜色”;3表示“栖息地”;4表示动物名;5表示该动物的“食物”;6表示动物独特的区别特征。[26]夏氏的释义模块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具有过多的规定性和理想性。这种期望对动物范畴只用一种模块贯彻到底,没有针对动物的层次性而区别释义模块的做法,只追求动物的系统释义模式化而忽略了语言的层级性。这或许适应于学习词典,因为它追求释义词语即释义元语言比被释义词语简单而有限制性,但一定程度上会抹杀释义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夏氏的动物释义模块给我们的释义序列研究所带来的某些启示。

“对于动物而言,尺寸大小好像拥有很高的优先权。与人相对比,从原型的观点来看,哺乳动物是最大的动物了。当然,自然界中也确实存在着小的哺乳动物,如老鼠,但这是带标记的,是非原型。”“这应该反映在释文中不同部分的前后序列中。”[27]反观以上的义位,我们也发现,英语中对于动物的“家养”或“野生”区分明显,因为哺乳动物的原型是野生,所以在释义中,“wild”义征一般易被作为无标记成分而省略,而“domesticated”则作为与人密切相关的标记保留在义位的释义中,从而照应后面的驯养用途。所以,在上面所有的义位释义中,“large or small”(与别的动物进行比较除外)和“domesticated”两个特征均被置于释文的开端,位于类义征的前面,作为类义征的限制性成分。另一个也高度一致且无一例外处于类义征前面的是表示“食物”的特征,对于这个特征为什么需要前置,理由我们无从知道,但无论如何它在这个聚合中处于系统的统一状态。其他的个性特征,我们认为都可以作为描写性的成分置于类义征之后,遵循状貌特征、行为习性、产地、与人关系的原则。[28]至此,英语的释义结构模式或许可以归纳如下:a(large/small)+(wild/domesticated)+(carnivorous/omnivorous /plant-eating)animal+状貌特征、行为习性、产地、与人关系。以理想模式反观以上的释义结构,其中有11个义位不符合此模式,占总量的近50%。

参照前面对汉语底层哺乳动物义位释义结构的分析方法,依据英语理想释义结构的模式,为英语哺乳动物底层义位的释义构建理想的释义结构模式,通过对英语中哺乳动物义位释义结构的系统性考量,我们发现在134个待考察的义位中有近20%义位的处于非理想状态,也就是在系统之外。

总体来看,在我们所考察的封闭域的典型群中,《牛津》中有75.5%的哺乳动物义位具有释义结构的序列性,基本处于系统性之中,与《现汉》词典中所占的45.6%的比例相比,可见《现汉》在释义结构的序列上有更多需要调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