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论
刘一明走上信仰之路,从其个人角度来说,直接的首要原因是应科举而致的伤痨之症,其《悟道破疑集原序》云:“余世间一大不肖人也,幼时习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几乎殒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加之其博览群书、“乱学乱问”后对“修养身心”此大事的认识,《吕祖传》对其情感的触动,以及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遇到的老师,都不同程度地对其道教信仰的产生、发展乃至形成起到作用。此外,自身的神异体验也进一步使其坚定了向道之心。最终,刘一明在与父亲屡次纠缠之后入道。可见,刘一明道教信仰的产生在自身修养身心需要的基础上历经这样几个阶段:对金丹大道的认识—情感的触动—意志克服—投师问道—入道、学道、悟道、成道—化道。
[1](清)张国常纂修:《重修皋兰县志》卷二七,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甘肃政报局石印本。
[2]《藏外道书》第7册收入《吕祖全书》,其中载有《吕祖本传》。
[7]《会心内集》卷下《穷理说》载,从刘一明回晋以后到遇齐丈人这段时间,在京都住居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一年,西秦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经十三年之久,三教经书无不细玩。
[8]刘仲宇:《刘一明学案》,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2-13页。
[9](清)刘一明:《观音堂二十四曲》,概指《药蕉叶二十四曲》,《会心内集》卷上,《藏外道书》第8册,第644-646页。
[10]四兽:代表四方的神兽,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蛇)。这里指南台四面地势好。
[11]《睡仙塔院流题(五曲)·寄调五供养》,《会心外集》卷上,《藏外道书》第8册,第686页。
[13]疏:原指为阐释理由的文章、文簿,此指撰有修建缘起的化缘簿。
[14]撒拉作乱:指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至七月,撒拉族苏四十三起事的民族纠纷。
[17]据《金县志》《重修榆中县志稿》,刘一明有关儒释道书籍有二十七种。
[18](清)刘一明:《绝言歌》,《通关文》,《藏外道书》第8册,第258-259页。
[19]《清实录九——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8-199页。
[20](清)托津等奉敕纂(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方伎·僧道》卷三百九十,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第667册,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7713-7714页。
[21](清)托津等奉敕纂(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方伎·僧道》卷三百九十,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第667册,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7720页。
[22]甘结:旧时交给官府的一种字据,表示愿意承当某种义务或责任,如果不能履行诺言,甘愿接受处罚。
[23](清)昆冈等奉敕撰(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方伎》卷五百一,商务印书馆,宣统己酉(1909年)五月,第7页。
[24](清)刘一明:《悟道二首》,《会心内集》卷上,《藏外道书》第8册,第630页。
[25](清)刘一明:《炼志》,《会心内集》卷上,《藏外道书》第8册,第633页。
[26](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7](奥)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严志军、张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28]白娴棠:《宗师考释:神圣与世俗文化之混成》,《求索》2010年第5期。
[29]王云五编:《周礼今译今注》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六十一年版,第208页。
[30](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新订》,臧克和、王平校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88页。
[31]王云五主编:《周礼今译今注》卷三,林尹注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六十一年版。
[32](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新订》,臧克和、王平校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01页。
[33](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第1册,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页。
[34](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中华道藏》第29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35](宋)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道藏》第21册,第507页。
[36](元)刘大彬编:《茅山志》卷三,《中华道藏》第48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86页。
[37](清)嵇璜:《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5页。
[38]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295页。
[39]张广保:《尹志平学案》,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2页。
[40](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2页。
[41]《道谱源流图》,《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64页。
[43](东汉)班固撰:《汉书》第1册,卷十二,(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8页。
[44](南朝)范晔撰:《后汉书》第4册,卷三十三,(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4页。
[45]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4页。
[46](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42页。
[47](宋)林:《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17页。
[48]《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中华道藏》第8册,第207页。
[49](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中华道藏》第34册,第2页。
[50](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中华道藏》第34册,第61页。
[52](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0册,第731页。
[53]《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道藏》第3册,第691页。
[54](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道藏》第6册,第933页。
[55]《伏魔经坛谢恩醮仪》,《道藏》第34册,第439页。
[56]道统源流编辑部编:《道统源流志》(下),道统源流编辑部处印行1929年,第2页。
[57](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九,《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16页。
[58]《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藏》第24册,第767页。
[59](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道藏》第24册,第69页。
[60](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道藏》第4册,第5页。
[61](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道藏》第6册,第9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