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中国:1949年聊城地区南下干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聊城地区

聊城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华北大平原上,黄河之滨,运河穿过,是华北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属于中共冀鲁豫边区和冀南区的管辖范围。[6]在解放战争时期,聊城地区基本属于人民解放军的后方,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后,今地级聊城市范围内多数地区及县城已获解放,到9月底,仅有聊城、博平两座县城仍被国民党军控制,其他临清、莘县、元朝、冠县、武训、永智、高唐、阳谷、朝城、寿张、观城、聊阳、博平、河西、茌平、徐翼、东阿各县已全部解放。国民党山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鲁西北中心城市聊城,明清时期为东昌府的府治,砖城墙高4丈2尺,周围有宽10—80公尺不等的护城河。由于城高池深,国民党顽军一直负隅坚守,以之为“金城汤池”。[7]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对聊城守军诸般接济。1946年1月2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集中部队,在宋任穷、陈再道的指挥下发起聊博战役,一举攻克了博平县城,但未能攻克聊城。此后,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王金祥部被八路军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围困于聊城城内长达一年之久,城中存粮吃光,只能依靠空投物资勉强接济。1946年12月22日,晋冀鲁豫解放军再次对聊城发起强攻,国民党残兵突围逃往济南,1947年元旦,聊城城区解放,至此,鲁西北地区全部获得解放,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稳固后方。鲁西北地区由于解放较早,土地改革开展也较为顺利,1946年6月,在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冀南区党委部署下,鲁西北地区的土改工作就已开始,至1947年5月,“鲁西北广大农村经过半年多的翻身大检查,填平补齐运动,已基本完成土改任务,广大贫苦农民获得了平均水平的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8]。解放战争时期的鲁西北民众踊跃支前,积极参军参战,先后发起四次大规模征兵运动。仅1947年3至4月的“大参军”高潮期间,鲁西北11个县便有37000人入伍参军;该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全区又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参军运动,截至12月21日不完全统计,全区批准参军的青年共50000人,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9]

1949年7月,华北人民政府会议通过变更华北行政区划等的重要决议,宣布撤销冀东、冀中、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等七个行政区,以旧省界为基础,并照顾到经济条件、历史关系及自然条件等,划分为河北省、山西省、察哈尔省、绥远省,于鲁西、豫北、冀南衔接地区(原冀鲁豫解放区为主)新成立平原省,并决定由中共冀鲁豫区党委负责平原省的筹建工作。平原省正式成立于1949年8月1日,今地级聊城市范围多数划归平原省。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撤销平原省,该省共存续三年零三个月。平原省撤销后,原冀鲁豫六、九地委,冀南一地委辖县归属新成立的聊城专区(辖17县1镇,专署驻地聊城县),隶属于山东省管辖。[10]今地级聊城市辖东昌府区、临清市、莘县、冠县、茌平县、东阿县、阳谷县、高唐县,共8区县(市)。其现辖区域内各区县(市)名称、区划、数量,都与革命战争时期发生了极大变化。抗战前期,聊城地区先后隶属于中共鲁西北特委、鲁西区党委等管辖;抗战中后期,聊城地区主要隶属于冀鲁豫边区(以鲁西北、运西、运东三个地委为中心,时有扩大与缩小);解放战争时期,聊城现辖区域分别隶属于冀鲁豫区、冀南区两个不同的区党委领导,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时,包括冀鲁豫区六地委、九地委,冀南区一地委及二地委所辖高唐县。具体而言,包括1949年初的冀鲁豫六地委(运东地委)所辖大部分县份(原茌平、博平、东阿、聊阳、筑先、齐禹、河西、徐翼八县);冀鲁豫九地委的四个县(原阳谷、寿张、南峰、观城四县);冀南区一地委(临清地委)所辖大部分县份(原元朝、冠县、莘县、临清、武训、永智六县),及二地委(夏津地委)所辖的原高唐县。这也是本书的主要记述范围。


[1]汪汉忠:《凯歌行进话“南下”——论1949年“南下”的含义、背景和意义》,唐传喜主编:《共和国永远铭记——南下干部历史贡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泰山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2]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成立,领导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1944年6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正式合并,统一由冀鲁豫分局领导,“人口超过2000万,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参见《冀鲁豫、冀南区党委关于冀鲁豫和冀南区党委合并和拥护冀鲁豫中央分局成立决定(1944年6月12日)》,常连霆主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4—325页;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3]综述性文章,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聊城地委党史办郭雨璞同志整理的《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北地区的干部北上南下述略》一文(见中共聊城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印:《一切为了前线(上)聊城地区党史资料第15辑》,1988年,第180—190页),该文简要综述了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北地区的历次北上、南下情况。

[4]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及实际工作需要,冀鲁豫、冀南区党委对于鲁西北地区各县“旋设旋废”,区划变动极为频繁。合并数个县的部分区域新成立一县,或拆分一县为数县的情况很多。

[5]目前1949年聊城地区南下黔东南干部,在世者已很少,且均已年过八十五岁。2016年笔者访谈东阿县南下干部贾永荣同志时,他告诉笔者,东阿县百余名南下干部和战勤人员,一进入贵州后就有数十人被土匪杀害,今在世者只有寥寥数人,而仍能提笔写回忆录者只有贾永荣同志一人了。贾永荣同志为笔者寄送了他专门为笔者的研究手写的南下回忆资料:“南下干部心向党”。(共36页)

[6]冀鲁豫区与冀南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历过合并与分立。1944年6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正式合并,统一由冀鲁豫中央分局领导。1945年10月,冀鲁豫、冀南区再次分开,分别由冀鲁豫区党委、和冀南区党委领导。参见《冀鲁豫、冀南区党委关于冀鲁豫和冀南区党委合并和拥护冀鲁豫中央分局成立决定(1944年6月12日)》,常连霆主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4—325页;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7]康健:《解放聊城》,原载1947年1月5日《冀鲁豫日报》第一版,转引自《历史的丰碑:鲁西北县城解放资料汇编》,中共聊城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1989年编印,第63—64页。

[8]郭明生:《聊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聊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聊城重要历史事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746页。

[9]黄昊:《1949年冀鲁豫区“归队与参军”运动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年第5期。

[10]参见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山东编年史》第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82页;崔乃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5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802页;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河北历史大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5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