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社会规范的习得与运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社会规范教育是保障幼儿社会规范习得的重要路径。但当我投身于幼儿社会规范教育主阵地——幼儿园时才发现,“混淆各类规范的功能和规范范围”,“侵犯幼儿个人领域”,“规范价值诉求的工具性和滞后性”凸显,“忽视规范的建构本质”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前台”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台”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理论根源上进行探寻,从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规范的合理存在应是“形式”“实质”与“实践”三位一体的合理性存在。这为分析幼儿园规范教育的合理性提供了有机的理论框架,即合理的幼儿园规范应是“形式合理、实质合理和实践合理”三者的有机统一。形式合理、实质合理则关注规范的意识、静态层面,而实践合理则关注规范的实践、动态层面,形式与实质合理在实践合理中达成了有机结合。
幼儿园班级规范的形式合理主要体现在类型结构合理、外在形式合理、程序合理上。规范的外在形式合理追求规范表达的清晰性、可理解性和规定的具体性等;规范的程序合理要求规范的制定、生成和实施的程序、方法等符合人道,符合幼儿的身心需要和规范的建构性本质;规范的类型结构合理要求对规范进行类型划分,厘定各类规范的功能和规范范围,弄清规范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关系。从规范生成路径上,本书把规范分为自发型和自上而下型,并将其进一步拓展为“理性自发型”“理性自上而下型”和“非理性型”三类;从规范的属性上,本书把规范分为合群性规范、道德性规范、制度和谨慎性规范。本书对各类规范的相对独立性、功能、规范范围等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道德性规范与合群性规范的关系给予了相当的关注;针对幼儿和教师对不同规范的理解和反应进行了考察,要求教师根据不同规范的属性和幼儿对不同规范的理解做出恰当的反应。
在幼儿园班级规范的价值合理性方面,本书对规范价值诉求的工具性和滞后性进行了反思。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过分注重规范的约束、秩序功能上,规范成了教师便于管理幼儿和班级的工具;滞后性主要表现为规范的价值诉求没有摆脱传统文化产物的“好孩子”倾向(如“谦让利他、听话服从、安分守己、乐于奉献、循规蹈矩”等),规范的价值追求不符合幼儿教育改革、社会变迁的需求。本书指出,合理的幼儿班级规范的价值诉求以培养当代社会所需的“小公民”为主,规范的规约以不侵犯幼儿的“个人领域”为前提,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权利、平等、正义、合作、互惠等价值理念为核心,并且公正地平衡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秩序、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强调规范自身内在的教育性价值。
幼儿园班级规范的实践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规范应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教师在规范教育中要坚持建构式的理念,而不是采取行为主义的灌输立场;鼓励幼儿参与班级规范的制定,引导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规范产生的方式主要是班级主体间多方的协商、博弈,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规约;理解幼儿同伴间规范生成的路径,面对幼儿间的冲突应支持幼儿的自主解决,而不是包办一切,等等。
本书研究的许多内容对反思当前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出了考察幼儿班级规范合理性的分析框架;对幼儿班级规范进行了类型划分,明晰各类规范的功能和规范范围,考察了幼儿和教师对各类规范和个人领域的理解和反应;探讨了规范的规约与幼儿个人领域间的关系;对规范的协商生成进行了博弈分析,对幼儿同伴间规范生成的路径进行了考察,为教师开展规范教育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等等。从结构上看,全书共分为九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幼儿期:儿童社会化的奠基时期,这是本书的导论部分。本章首先论述了幼儿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这一观点,即幼儿通过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为其获得社会成员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本章分析了幼儿社会规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形式层面,规范表述的不合理性;在实质层面,规范价值诉求的工具性;在实践层面,忽视规范生成的协商性等。本章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述评,明确了研究方法。
第二章——幼儿社会规范教育合理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以后各章都是对其的展开。本章首先从哲学、社会学的视角,对“理”“理性”的概念进行考察,进而推导出“合理性”的内涵及其范畴。事物的合理性是合目的性(主观)、合规律性(客观)和合实践性的统一;合理性的分析框架根据其范畴可分为形式(工具)合理、实质(价值)合理和实践合理。其次,本章以早期幼儿生活的主阵地、小社会——幼儿园为载体,对幼儿班级、规范及规范的本质进行了考察,在分析幼儿班级规范的合理性内涵基础上,形成了幼儿班级规范的合理性分析框架。形式合理、实质合理和实践合理是分析幼儿班级规范合理性的主要方面。
第三章——基于规范类型的社会规范教育,从形式合理性的角度,对幼儿班级规范的类型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本章分析了幼儿班级规范类型划分的必要性,从历史和交往哲学之维探寻规范划分的理论依据,从规范的生成路径和规范的属性两个角度对幼儿班级规范进行了类型划分,对不同类型规范的功能、规范范围、相对独立性和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构建与规范类型相适应的教育做出探讨。
第四章——规约的限度与幼儿个人领域的形成,开始关注幼儿班级规范的价值合理性问题,即规范合理的价值追求应以不侵犯幼儿个人领域为最低限度。本章首先对个人领域的概念及其特性进行了界定,其次对幼儿班级生活中幼儿个人领域受侵犯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透视,最后对如何协调幼儿个人领域与班级规范的规约、教师监督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自由与平等、秩序与效率的价值诉求,是对幼儿社会规范价值合理性的进一步考察,它重点关注幼儿社会规范的基本价值问题。本章首先对我国幼儿社会规范的价值追求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即价值诉求的工具性和滞后性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当代社会所需求的“小公民”素养(如自主、权利、平等、正义、协作、信用等)、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身心需要等视角探寻了规范价值诉求的依据;最后在此基础上,从目的和工具层面阐述了幼儿社会规范价值的基本诉求,即目的合理性:自由与平等,工具合理性:秩序与效率。
第六章——班级常规制定中的幼儿参与,主要关注幼儿“参与”班级规范的制定问题,这是从师幼关系层面来考察规范的实践合理性,它体现了规范所产生的程序正义性,它有利于幼儿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守。本章首先对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前提性条件,即作为生活共同体存在的班级和规范生成的建构性本质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实践中的案例,对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参与班级规范的制定进行了探索。
第七章——规范协商生成的博弈分析,是关于规范协商生成的博弈分析,这是从幼儿同伴关系层面来考察班级规范的实践合理性。幼儿班级规范本质上是由主体在交往互动中协商博弈而生成的产物。博弈均衡所追求的从冲突到协作、从自利到互惠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幼儿规范形成的规律。本书首先对博弈论进行了概述。其次,对规范的互惠价值、规范的生成条件及生成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行为窗理论”,对教师要不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涉进行了考察。最后对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协商、博弈提出了相关的策略(见图0-1)。
图0-1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分析结构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随想,是关于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随想,倡导爱与自由是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润滑剂,让幼儿在自由与规矩的张力中成长,培养其自制力和创造性:规范教育需要呵护“两颗种子”,同伴与集体是幼儿社会规则习得的主场域。
本书在以下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新颖性:(1)从学理层面提出一个考察我国幼儿园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分析框架,即合理的社会规范应是形式(工具)合理、实质(价值)合理和实践合理三者的有机统一。(2)对社会规范进行了类型划分,厘定了各类规范的功能和规范范围,弄清了规范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关系。(3)考察了教师与幼儿对各类规范的理解和反应,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规范事件做出适宜的反应和采取不同的措施。(4)提出了社会规范的价值诉求要从传统文化产物——“好孩子”倾向转向培养当代社会所需的“小公民”的观点,即要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自主、权利、平等、正义、协作、互惠、关爱等价值理念的种子。(5)考察了幼儿和教师对个人领域的理解和反应,提出了规范的规约、教师的监督以不侵犯幼儿的个人领域为前提的观点。(6)从博弈论的视角对幼儿同伴间规范的协商生成进行了分析,强调规范制定中的幼儿参与,为教师的规范教育提供了相关的策略。
当然,本书研究还存在着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这为以后的深化研究指明了方向。首先,本书更多的是站在学理层面,宏观地对幼儿园班级规范合理性进行了考察。虽有较丰富的案例作为支撑,但深入细致的实践分析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加强。规范教育的生活化、情境性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宏观,而且要从微观进行研究。其次,本书虽提出了一个分析班级规范的合理性的整体框架,但因规范现状和研究的需要,框架中的有些要素如在规范形式合理性中规范表述的清晰性、易懂性,规范规定的具体性等,以及从幼儿园、教师层面看,规范制定中的程序正义性等在书中没有展开。最后,本书更多的是把“幼儿期”看成一个整体来考察幼儿规范的合理性的,这样虽便于研究,但存在着对各年龄班的特征重视不够等问题。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大家的帮助,许多幼儿园及其教师和幼儿对本书的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对于书中的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裘指挥
2018年1月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