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选择:关于对象视域与人的主体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版序言

赵馥洁[1]

戊子岁末,唐震同志以新著《接受与选择》见示,并嘱余为序,披览之余,感受良多,欣然而喜。人的问题向来为哲人们所关注,可谓是哲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几乎都对此殚思竭虑,高谈深论,既慧光屡现,又聚讼纷纭。而今要对此问题作出新解,开出新意,发出新言,诚非易事。然而,面对此问题,唐震却不惧其“老”,不怯其“大”,不畏其“难”,积数年深思浚求之功,成此别开新面之书,实乃难能可贵。

综观其书,创见迭出,异彩纷呈,其特色可一言以蔽之:“新”。

一曰视角新。该书讨论的虽是个体人的存在和成长这一老问题,但却提供了认识个体的新视角。即以人是一个对象性存在物为立论前提,以个体与世界的对象关系为研究视角,以个体的对象关系的演变为主线,构建了个体成长的新的世界图景,超越了孤立、静止、片面的研究局限。

二曰观点新。用新视角必会有新发现。该书的核心观点是:人是其对象之所是。它认为在广义的自然界的背景之下,整个世界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它们同时构成了个体的对象世界。人的对象世界在其自然的属性方面由低到高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差别表现为从非能动的自然逐渐地向能动的自然演变的过程。人在对象面前既是接受对象的受体,也是选择对象的主体。由此形成人与对象的四大关系:原始自然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感觉,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一对象关系;人化自然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知觉与表象,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二对象关系;他人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意识和语言,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三对象关系;自我与个体自身发生相互作用进而推动了个体的反思,以此为标志形成第四对象关系。人在与对象世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在感觉阶段,人是一个凭着感觉认知世界的感觉主体,感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模仿特性;在知觉和表象阶段,人是在多个感官的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主体,知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综合特性;在意识阶段,人是一个有着反主体倾向的意识主体,意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反主体性;在反思阶段,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审视的理想主体,理想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反思自身。这些不同阶段的对象关系进驻在个体之中,就形成了个体不同阶段的自我。自我就是个体从对象那里获得的对象关系寄宿在个体之中所形成的人的感觉、知觉、意识等精神实体。这些独到新颖的学术见解,多有为时贤所未道者,故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三曰风格新。该书的论述风格,具有新的学术气象。它把逻辑分析与历史进程结合起来,把哲理思辨与现实观照统一起来,把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贯通起来,把文字论述与图表展示兼容起来,形成了一种辩证性、多维性、思辨性、形象性兼而有之的叙述风格。特别是重视对疑似的辨析,对误解的澄清,对现实的针砭。例如,该书站在历史长河和广义自然界的背景之下,揭示了社会关系所遭遇到的困境:人的对象性的历史对人的影响是由低到高逐渐的、渐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但许多人却撇下甚至超越与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的交互作用的阶段而纯粹追求组建和经营社会关系。这在个体对象的意义上看似高级,但对群体社会的发展来说却是阻滞的。社会由于给个体提供了高级的对象,却给自己带来了发展方面的困境。这种结合现实的具体分析,往往比正面论述更有针对性,也更见深度。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这部富有新意的著作,必定会对个体成长的哲学研究以至于人的哲学研究有所推进,也必定会对每个关心自己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人有所启示。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自不待言。

然而,人在本质上乃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而哲学的精神也在于对智慧的不断追求。于是,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与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一样,任何一种学术创新都只能是历史性的呈现,都只具有相对性意义,《接受与选择》这本书也不例外。该书中尚有不少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升和完善。

我与唐震同志结识多年,而且有师生之情,他虽是学经济学出身,但却好哲理之思,虽从事管理工作多年,但从未辍读书之功。其学也勤,其思也深,其见也独,其文也缜,乃司马迁所赞的“好学深思”之士也。今能为学界奉献出如此有价值的著作,实在情理之中。祝愿唐震同志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拓,不断进取,以获得更大的成绩。

是为序。

2009年3月7日

于西北政法大学静致斋


[1]赵馥洁,原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