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元阳县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元阳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南岸,地处东经102°27′—103°13′、北纬22°49′—23°19′。全县辖两个镇12个乡,面积2189.88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为南沙镇,该镇距省会昆明284公里,距州府蒙自71公里。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该县总人口42.4284万人,其中哈尼族22.8765万人,占总人口的53.92%。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个民族。该区域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方式多样,民族文化多元。元阳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族与民族和谐相处、不同的民族民间宗教和谐共生。

中国哈尼族人口有166万人,是云南省人口仅次于汉族、彝族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普洱市。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哈尼族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也有分布(居住于老挝、缅甸和泰国的哈尼族大都属于阿卡支系,国际上通常将这个人群称为哈尼/阿卡人),总人口数达200余万人。

元阳县具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的第45项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哈尼梯田还先后被冠以“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十佳”等殊荣。2013年4月,元阳县箐口村荣获“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元阳县以哈尼梯田为旅游品牌,在保护和传承梯田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哈尼梯田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此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以及“祭寨神林”等文化事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民歌”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县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学术界关于“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元阳县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研究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医疗等多个领域。但关于元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现。因此,通过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以元阳县为调查地点,客观系统地反映哈尼族以及县域内其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发展成就,全面展示该县各民族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凝练和总结中国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确立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进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大专项——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项目。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有幸成为参与者,负责有关元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工作。2013年12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了调查小组。2014年1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元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初步分析,并确定田野调查地点、制订调查计划。2014年3月下旬,课题负责人赴元阳县与当地政府进行工作接洽。在得到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查组于4月初赴元阳县,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召开了座谈会,并开始了第一次田野调查。5月初,调查组召开第一次专家座谈会,听取撰写调查报告的建议。5—7月,调查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8月初完成初稿,召开专家座谈会,针对初稿进行讨论。8月中旬至9月,进行第二次田野调查,10—11月完善调研报告,12月底完成最后的统稿工作。

元阳县调查组严格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制定的《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的要求,针对生态与社会环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问题、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民族教育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婚姻家庭与伦理道德、医疗卫生与科学技术、民族文学与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对元阳县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遵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制度的调查大纲并完成必须的调研工作的同时,本课题组也根据元阳县的实际情况,力求在调查研究中突出元阳调查的特色。

21世纪之初,红河州就开始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经过十余年漫长的申报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将“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区域的发展自然会受到世界性的关注。该区域正处于后申遗时代如何保护与开发哈尼梯田的关键时期,各种发展机会和挑战同时存在,元阳县社会文化变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本次经济社会调查中给予了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调查中,本调查组采取了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元阳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掌握相关研究动态的历史文献分析法,深入民族村寨参与民族社区的社会生活,参与观察相关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以及对相关人员开展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研。

本调查组以马克思民族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以21世纪之初,元阳县经历的“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历程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为核心内容,围绕哈尼梯田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对元阳县社会文化变迁中出现的各种发展机会和挑战进行认真调查和思考,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元阳县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社会转型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做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理论思考。

元阳县域属哀牢山脉南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总体呈现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山梁之间“V”形地貌发育充分的地貌特征。人们为了生计,在山梁、缓坡地带开辟出层层梯田,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典范。20世纪50年代初期,元阳县的原始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1958年之后,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1985年元阳县森林覆盖率为12.9%,36年间下降了50%。1988年以来,元阳县出台了东西观音山等原始森林保护的政策。21世纪初期开始的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和“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使元阳县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好转。至2013年,元阳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5%,维系梯田的水源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在梯田推广杂交稻、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水田改旱地、外来生物入侵、梯田旅游开发、当地农民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又使元阳县的生物多样性及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受到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元阳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与内地联系较弱,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新千年以来,元阳县借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春风,抓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从过去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长期保持在GDP总量的1/3强。第二产业发展得到了明显加强。该县主要是开发资源密集型工业经济,其中矿产业和生物资源深加工产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元阳县制定了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规划,力图通过产业空间集聚实现可持续发展。元阳县充分发挥元阳哈尼梯田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千年来旅游业继续保持着优势特色产业之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快速,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育有序推进,乡村面貌呈现出新景象。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县,元阳县农业经济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山区农业发展既制约于资金瓶颈,又制约于地理因素和劳动力素质因素,农业生产结构转化问题仍然困难重重。近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作为远离核心经济区的元阳县,工业经济上台阶也面临重重困境,与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依然较为缓慢。优势产业旅游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在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之后,元阳县的名声更大了,但旅游收入增长却不同步,增长状态起伏较大,而这个起伏增长的过程事实上暗藏危机。若不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曾经辉煌一时的旅游业也将面临衰落之势。

社会结构与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世纪以来,元阳县的政治关系也在朝着法治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也发生了多次重要的调整。新政权的建立淘汰了保守和落后的土司制度,元阳县各族人民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历经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后,改革开放为元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帮扶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元阳县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驱动了新的社会转型。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元阳县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保持稳定,而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使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权利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元阳县的乡村基层组织也经历了建立、调整、完善的过程,在废除土司制度或保甲制度之后,历经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发展到现今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可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农村基层民主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地方的现实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元阳县的社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转型的过程之中,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经济分层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努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在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推动完善乡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工作,使少数民族农村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依法自治。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将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朝着和谐、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元阳县的现代民族教育主要依托于国家基本国民教育和其他各类标准化教育的基础,在其中又体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视。元阳各民族的传统民族教育完全融合于其整体的文化传承之中。其中,传统习俗教育是元阳各少数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必要条件。在进入现代教育时代之后,它依然承担着民族成员的生活与生产劳作基本技能与习俗的养成功能,同时,现代教育又使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参与现代国家的发展建设。在国民教育部分,该地区在国家教育体制统一安排部署下,严格合理地执行了各项方针政策,也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突出民族文化、关心照顾少数民族群众和因地制宜地完善具体教育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另外,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非学历教育,立体、全面地推动了所在地区各民族群众对于现代社会所需的各方面知识的完善。新千年以来,元阳县围绕教育综合改革和“两基”工作两个重点,通过促进教学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素质提升、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实现了扫盲目标,稳固了学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元阳县在严格规范的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长期、稳定、规范的教育制度的推进和这些活动的开展,元阳县各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元阳地区的几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情况各不相同,其历史渊源、变迁和现状也各不相同。各民族的年青一代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族语言能力减弱的情况。

源自传统,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的民间宗教,往往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特点。民间宗教往往与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密切融合在一起,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并且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抚慰人心以及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元阳县保留着众多的民族民间宗教文化。这些民族民间宗教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安慰民众心理的作用。多年来,元阳县当地政府在引导民间宗教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积极运用这些文化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做的工作是十分有益的。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已经成功地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统的梯田文化,积极开展梯田旅游发展等工作,都需要作为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元阳县的当地政府不断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挖掘和整理元阳县多元的文化资源,为传承哈尼梯田传统文化,保护好梯田文化景观,并进而为“梯田文化”增加新的内容做出更大的努力。从元阳县政府的相关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淡化民间宗教的迷信色彩,突出民间宗教维护民间社会秩序功能的做法是很有特色的;元阳县以支持开展哈尼族“昂玛突”、彝族“火把节”和傣族“泼水节”三个代表性的民族节日为龙头,增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此外,相关部门还让一些民间宗教人士牵头开展文化基站工作。这都是元阳县为民族民间宗教生活对社会道德建设、繁荣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交往方面发挥正常的作用所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民间宗教可能发挥的正面意义得到了有力的凸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婚姻和生育政策的颁布执行及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元阳县境内各民族群众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婚恋习俗及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方面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新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当地各族青年人的结婚年龄普遍增大,晚婚晚育逐渐成为风气。而近三十余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城乡居民的家庭人口数量明显降低,家庭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尤其是乡村,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依然占一定比例的情况下,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数量比过去有了较大增加。此外,为了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许多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如家庭常住人口和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减少,家庭分工由过去的男主外女主内转变为男女都可出外从事各种劳动以增加收入,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则往往承担家中一般劳动和教育孙辈的职责。在家庭收入分配上也由过去以家庭中的父母长辈支配为主转变为小家庭中的夫妻平等协商分配为主。在伦理道德方面出现了既保留部分传统,又随时代的发展吸收新的文化的特点,如各民族群众依然保持着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兄弟团结、邻里互助、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对家庭妇女的态度和观念则由过去的重男轻女转变为男女平等,妇女日益受到尊重;在公共道德方面也增加了遵纪守法、热心公益、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崇尚科学、重视教育等新的内容。

元阳县医疗卫生制度的变迁与国家各个时期的政策基本相一致,21世纪以来,元阳县把推进医疗卫生建设和科技改革作为实施民族振兴行动计划的民心工程,积极响应国家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制度创新,即新农合政策。2006年以后,新农合制度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元阳县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元阳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承担着直接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目前,元阳县各族人民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21世纪以来元阳县科技工作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主要做了科技与农户相结合,推行山地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科技品牌的创立和科技示范及推广等工作。采取农业专业合作社运营方式,使当地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优化了当地传统的红米种植技术,创立了元阳的知名农产品牌梯田红米,并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生产经营模式,使梯田红米实行规模化的生产和营销,提高了农民种田的收入;推行名优茶开发及品牌建设示范,如名优茶“梯田秀峰”茶品牌的创建及推广;开展了哈尼梯田稻、鱼、鸭共生立体种植养殖示范及应用工作;综合种植山地香蕉园的示范及应用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元阳县农业科技品牌的创立和山地立体种植养殖示范及运用等工作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元阳各民族的文学与艺术都具有悠久的传统与独特的价值。21世纪以来,伴随元阳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各民族相互之间以及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元阳各民族的民族文学与艺术,从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到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元阳各民族的口承文学以及传统音乐、舞蹈、服饰、手工艺品等仍然在大部分民族村落得以传承,保持着可贵的生命力,显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同时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变化;此外,元阳涌现出了数量可观的作家文学成果。现代美术、摄影以及影视等新的创作方式及作品也已成为世界重新认识和理解元阳的媒介。21世纪的14年,正是元阳县启动、推进与完成哈尼梯田申遗工作的14年。元阳民族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梯田文化的烙印,传达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与人文精神。元阳的民族文学与艺术,在坚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同时,具备了越来越强的与外界乃至世界文化的对话能力。

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敦厚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各民族千百年来坚守精神家园的支撑点。元阳县在积极参与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元阳县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工作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元阳县的旅游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之间的互动双赢关系处理较好,当然,元阳县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质量与规模提升等方面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在21世纪开端的十余年间,元阳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愤图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尽管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才能解决,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积极努力下,元阳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