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了解世界民族,离不开对中国自己民族的了解。中国民族有56个,统称中华民族。这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至今,人口已达12.2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有堪称“袖珍”的小民族,赫哲、珞巴、独龙、塔塔尔等,人口目前都还仅为数千人。各民族大小不一,文化有别,但都是中国历史的缔造者和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20世纪后半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经济腾飞又使它进入最具活力的现代民族之列。此外,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中华民族还有这样一些鲜明的特点:
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中国是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现的“巫山人”距今已有200万年之久。即便这一点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得到公认的“元谋猿人”也已距今170万年。更有学者提出中国的西南部正在亚洲南部人类起源地的范围之内,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早先曾有中国人种“西来”之说,但已有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先祖与在这里的早期人类一脉相承,中国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开拓了中国的沃土。中国是人类农业文明和国家文明最早的创立者之一。现今世界上人类食用的蔬菜和谷物有一半都是最早产自中国;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国家是夏朝,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始于公元前2069年,但疏于文字记载的早期国家则要远远早于这个时代。中华文明5000年凿凿有据。更有意义的是,在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国家中,唯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历史上的中国不乏战争和内乱,但主导中国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以儒学为基础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在这一点上绝非妄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传承工具,独特的构造方式和表音达意功能以及历史作用使其成为不可取代的一种文字系统。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帝、祖冲之、沈括、李时珍、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这样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也作出了诸如四大发明、地动仪、中医药、园林建筑、赵州桥、万里长城、京剧、书法等在科技、工程和艺术领域对人类文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贡献。当代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突飞猛进更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上多元一体。中国自古疆域辽阔,西枕中亚内陆戈壁,东揽太平洋海岸。多样和广漠的疆土造就了民族和文化的多元。但同时,中国疆域又自成一体:西界高山、北临大漠、东南傍海。自成一体的地域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连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可以追溯至中国文化萌生阶段的石器时代;而在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新石器时代后期,与后世甚或当今民族源流相接的文化痕迹已清晰可见。黄河流域的国家文化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资料,而其他地区国家文化的最早资料则直至科学昌盛的今天才由出土文物展示出来。它们揭示了即便是向文明社会过渡也是从多个门槛迈进的。汉族以其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先进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充当了政治上的主角,多民族的国家也始终是以汉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主导文化,但不能说中国文化就是汉族文化。少数民族从古至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文化。从本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也不论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在科技、思想、艺术等其他领域,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正是这种多民族文化的编织,才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绚烂多姿。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也通过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达成了多元层次之上的一体。的确,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礼俗、服饰、宗教等方面都各有差别,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一致性,很多民族在族源关系、语言文字、图腾崇拜、节庆礼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十分相近,甚至相同。尤其是各民族都把中国看成是它们自己共同的国家,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认同和维护国家利益,而在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上又都受到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与汉族社会相同的鲜明儒学色彩。这是更深层次上的一体性。
经济上共生互补。地理上的辽阔和自然状况的多样必然造就经济形式上的多样。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汉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但又兼营发达的手工业;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大都经历了狩猎向畜牧或半农半牧的转变;而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呈现的则是一种或农或牧或渔或猎的“百业图”。经济形式的差别自然形成了一种相互之间的互补:农业民族需要畜牧民族的牲畜和畜产品以补充劳动力和丰富生活,而畜牧和渔猎民族则需要农业民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满足生活和生产的多方需求。所谓的“茶马互市”即是汉族与畜牧民族历史上长期经济交流的一种形式。当然,交流的物品并不仅仅限于“茶”和“马”。经济上的共生互补在当代社会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以来,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汉族聚居的东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形成了新的互补。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经济建设进程向西部大幅度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带来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更加深入。
血缘上水乳交融。与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相对应,中国各民族之间也有着其他各国民族之间少有的血缘交融关系。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个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春秋战国是第一次,它使当时聚居在华夏族周边以及与华夏族错居杂处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大部分都与华夏族融为一体;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使当时因不同原因涌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汇入了汉族的海洋;第三次即是宋元明清时期,它蔓延了更长的时间,也把包括契丹、党项、女真、回纥、蒙古等民族的全部或部分变成了汉族的成员。汉族在民族规模上的世界之最的确是与其同其他民族的极其广泛的融合分不开的。但是,在汉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同时,少数民族也把大量的汉族成员不断吸纳到自己的血液中来,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广泛的血缘交融。这种交融在当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一步步将民族之间的壁垒打开,包括血缘交融在内的各种民族关系都正处于最开放的状态。
中华民族的这几个特点,使得中国有着其他多民族国家很少具有的民族凝聚力。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对帝国主义势力的共同抗击,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以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和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以及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又极大地促进了这种凝聚力。由此,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上不断涌动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中国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数千万海外华人无论身居何处、身份地位怎样变迁都难以改变自己的中国心。
中华民族是值得骄傲的民族,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将永远熠熠生辉!